文学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一、理清情节线索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活动,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
《想讨一本书》这篇小说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当然,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小说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
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
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
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
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
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二、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
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
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
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
主要有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等。
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
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
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
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
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
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
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
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
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
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
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人木三分。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三、了解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
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
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
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
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
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
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
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五、品味作品的语言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
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
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
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
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
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
—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
品味语言要做到:(1)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六、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技巧”指文学技巧。
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1)从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不能成为盲目的行为。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符合小说体裁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潮性格场面线索标题词句
小说课文的鉴赏教学,应该根据小说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框架结构、主题思想和重要内容,进而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价,以发挥小说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第一、从分析高潮着手,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情节通常是指事情发展的经过,特指叙事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的发展演变过程。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
“情节是小说的罗辑面”(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
高潮本义是指潮汐涨落的一个周期里,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
小说的高潮是比喻情节中矛盾冲突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
《守财奴》这篇课文,节选自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家庭的苦难”一章,可以说是这一章的高潮部分。
小说通过“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看守密室”“临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写,深入刻画了守财奴的丑陋嘴脸。
这一系列的精彩描写表明,在葛朗台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亲,比不上与金子的关系,金子比女儿还重要。
这一幕家庭闹剧正好验证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资本主义撕开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金钱已经异化了葛朗台的人性,使他的灵魂变了形。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我们从分析高潮着手,是很容易把握住故事情节的。
第二、从分析性格着手,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我们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小说《药》是怎样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
华老栓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表现出他的愚昧、落后。
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所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这又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
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
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得多么不容易。
他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去取药时“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且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按一按”写出了老栓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医好子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的珍惜以及惊惧的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的心情。
我们从华老栓诸多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第三、从分析场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典型环境
小说的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
自然环境多指景物,社会环境多指场面。
小说的场面是指由人物在一定场合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在小说鉴赏教学中,景物分析通常被教者看重,而往往忽视场面的教学。
我认为,场面的教学更加值得重视,只有把握了场面,才能真正把握典型环境。
《荷花淀》是描写战争的名篇。
对于战争到来的设计是由一群本应与战争无缘的女人引出,很是巧妙。
女人见战斗,本身就增加了场面的紧张气氛。
除此之外,小说还运用蓄势手段突出战争到来之前的紧张气氛,创造了叙事张弛有致的艺术效果。
其一:“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这段景物描写旨在渲染一种平静的气氛、展现一种和平生活的场景。
试想,若不看全篇,谁会相信这是在战火弥漫的时代?正是这种平静预示
着下面将有一场战斗,从而为下文的紧张场面蓄势。
其二:“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
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这是一段颇具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这个场景表现的是妇女们没有找到丈夫的失望而又安闲的心理。
她们是那样悠闲自得,这也同样为下文的紧张战斗蓄势。
同时也表明了她们还不成熟,缺乏警惕性。
后来经过锻炼,她们终于成长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运用上述手段创造了敌人突然出现时的紧张气氛,但作者没有把战斗本身写得紧张激烈,相反写得轻松畅快。
上述两例情节的存在,无疑使战争场面生活化,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正是孙犁战争题材作品的重要特色。
因此,从分析场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典型环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从分析线索着手,引导学生把握框架结构
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轨迹和或探求问题的途径。
小说的线索是指情节发展的脉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项链》等小说围绕“风雪”“促织”“项链”等标志物铺展线索。
又如《药》也采用了双线结构;叶圣陶小说《夜》同样采用了双线结构。
在小说结构艺术中,还经常埋伏笔、设悬念、作铺垫、留空白。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是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
设置悬念,是小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一种艺术手段。
读者一般都希望了解人物命运的成因,关心人物命运的结果。
这便给小说家提供一个设置悬念的机会。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采用倒叙的方式,把祥林嫂的死放到前头来描写,引起人们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的兴趣,可以说是设置了悬念。
铺垫是一种衬托。
如前头的景物描写给后文作铺垫。
埋伏笔、设悬念、作铺垫、留空白都是与线索紧密关联的。
我们通过这些角度了解了小说的线索,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小说的框架结构。
第五、从分析标题着手,引导学生把握主题思想
标题和主题常常是相联系的。
标题《药》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像的医治病苦的良药。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注意。
”题意有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叶圣陶小说的《夜》这一标题不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夜里,而且可以理解为反动统治如茫茫长夜,便更加具有象征的意味。
除此之外,小说的标题还可以设置悬念。
如《变形记》《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标题就可以看成是设置了悬念。
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的分析讨论,能够有助于深入领会小说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六、从分析词句着手,引导学生把握重要内容
小说中有的词句所蕴含的意思,关系到对小说整体的理解,是小说的重要内容。
要把握小说的这些重要内容,就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分析和理解。
小说中有的词句还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如孙犁《荷花淀》中的“藕断丝连”“铜墙铁壁”就是两个很关键的词语。
藕断丝连,本指藕折断后丝还连着。
比喻表面上断绝了关系,实际上感情还有牵连。
姑且不说这个词语在小说中的幽默感,单就其在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而论,就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水生等参军上了前线打鬼子,女人们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
表面上是隔断了,但感情的丝线还连着,这
就有后面“探夫”的情节,而探夫路上却又“遇敌”,遇敌之后听到枪声,然后就有“助夫杀敌”这一情节高潮。
“铜墙铁壁”一词,寓示抗日军民团结抗战,是摧不垮的铜墙铁壁。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对于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小说的比重是较大的。
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不能成为盲目的行为。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符合小说体裁特点的教学方法。
仅此发表个人在小说课文鉴赏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肤浅的认识,敬希行家批评指正。
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赏析方法:
(1)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
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
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
常用表达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反复、比拟、象征、用典、烘托等,熟谙其特征与功用,对参悟诗意十分有益。
例如,比兴手法是从《诗经》《楚词》以来形成的艺术传统,使用极为普遍,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平常事物中寄托别一番深意。
请看李白的《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玮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从字面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苦情,后半部分写的是一场梦游似的追求,似乎表现的是男女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是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2)知人论世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
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
例如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跫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此词情调低回蕴藉,与作者那首著名的、情调壮怀激烈的《满江红》相比,区别极大。
有人评述这两首词,认为《满江红》情调高昂,远胜于《小重山》。
缪钺先生知人论世,披文入情,中肯地指出二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他的抗金以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过因为作词的时间与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不免有所差异,实际上是异曲同工”,并且赋诗提醒读者:“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
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
(3)从形象切入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
譬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喻为“一江春水”。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将愁比喻为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和漫天的细雨。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形容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
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