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培计划-信息素养与教育目标模式的时代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国培计划-信息素养与教育目标模式的时代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三个层次,5 个方面

第一层次

· 1)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 2)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 3)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二层次

· 4)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

学习与交流能力;

第三层次

5)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培养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教师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学习的研究是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近半个世纪来已取得大量重要的成就,但很多成就尚未引入学校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来,致使目前教师职前-后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学习效率不高,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也经常存在各种“误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著名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教师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知与行的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构成完整的学习概念。实际上,学习是学、思、习、行的总称,而且中国古代更强调“习“,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尚不发达,人们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在生产和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将知行关系的立足点放在行而不是放在知的务实精神。

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师只会教学生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善于了解和捕捉国内外关于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用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学习和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聪明的、紧跟时代步伐前进的优秀教师。

显然,有关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是每一个中学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创建“虚拟教研中心“ ,开展跨时空的“校本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强大潮流推动了新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创新,这使基层教学指挥系统面临许多两难选择。各级教研组织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对现行教研模式的信息化改造,创建一支能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教研队伍,形成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建“虚拟教研中心“,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舞台!

现行教研手段的特点分析

面对面的谈话方式

优点:参与性好,针对性强,方便、快捷、有效,对设备、条件要求低。

缺点:参加教研人员必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个别谈话时教研范围非常狭窄,因而把握的资源、集中的智慧都相当有限,教研水平不高;区域性教研会议则议程固定,发言人有限,被动听众多,会议开支、时间精力耗费与教研区域同步增加,效率较低。教研资料备份困难,更难于共享。

跨时空的通信方式

优点: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大范围地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把握的资源比较广泛、集中的智慧比较丰富;教研内容方便保存随时备查。

缺点:信件往返周期长;用户对信件的处理往往不及时;发送成批信件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邮政费用不断上涨;而且彼此交流不方便,教研内容的检索比较复杂,效率更谈不上!

跨空间的通讯方式

优点:交流方便、快速,及时反馈,不受地域限制。

缺点:教研内容保存不方便;电话、传真、电视会议等通讯工具费用高,教研成本会随着参加教研人员和交流信息量的增多而成倍增加。

心得体会:

和传统教研模式相比,虚拟教研模式具有许多独到的优越性。虚拟教研模式有效地保留了传统教研模式中的优点,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研模式的许多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

虚拟教研中心能最大程度的吸引一线优秀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有效地融合教师的集体智慧;

在虚拟教育社区中,虚拟教研中心应该是见效最快、最受教师欢迎的项目,能有效地提高学科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在全国同行中的影响和地位!

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不断增加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