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卒中相关睡眠障碍(SSD)是卒中后常见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推荐意见,以期对SSD的临床规范化处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鉴于目前对卒中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共识结合文献研究,经过专家讨论,提出SSD的概念。
它是指在卒中后首次出现或卒中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并达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考虑到卒中与睡眠障碍实际出现的可能时间顺序,SSD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卒中后睡眠障碍和卒中伴随睡眠障碍(即既往睡眠障碍在卒中后持续存在或加重)。
本共识涉及的卒中类型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脑梗死和脑出血。
睡眠障碍类型包括失眠、日间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 apnea,OSA)、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CSA)或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睡眠中周期性肢体运动(periodic limb movements of sleep,PLMS)、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orders,CRSWDs)。
卒中相关睡眠障碍流行病学睡眠障碍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为21%,而SSD患病率国外报道为44%~78%,国内报道为62%~80%。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1. De Ronchi D, et al.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4(4):266-73.
66/42
PSCI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躯体功 效下降
社会功效 受损/下降
心理健 康受损
PSCI
残疾
工作能 力下降
PSCI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应给予足够重视
卒中后认知障卒碍中管后理认专家知共障识碍解管读理教授共识
7/42
PSCI成为当前国际卒中研究和干 预热点
年
年
年
Hachinski教授在年”世界 卒中日宣言”提出,卒中后 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一 部分1
年国际卒中会议提出了 需将认知障碍和卒中干 预策略进行整合理念1
年5月,美国心脏协会 (AHA)联合美国卒中协会 (ASA)联合公布了《成人卒 中康复指南》,提议全部 卒中患者出院前进行认知 障碍筛查(1级推荐)2
长沙:卒中后3 个月发病率 a4f1te.r8s%troke
重庆:卒中后 3个月发病率 37.1%
韩国: 卒中后3个月发 病率69.8%
中国香港:卒 中后3个月发病 率21.8%
加勒比: 卒中后5年发病 率为58.9%
卒中后认1知. A障l-Q碍a管zza理z 专NK家, 共et 识al.解Ne读uropsychiatr Dis Treat. Sep 9;10:1677-91. 2.Sun JH, et al. Ann Transl Med. Aug;2(8):80.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1.Shaik MA, et al. J Am Med Dir Assoc. Apr 1;17(4):343-7.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2020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49.49/10万。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成为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
其中,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受到严重影响,是目前卒中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当下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和临床干预的重点。
2017年10月,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成立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卒中和认知领域专家协商讨论,出版了第一版《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PSCI的重视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医师对PSCI 进行规范管理,强调卒中患者的早期筛查、评估、预防及康复,规范诊治用药,综合管理卒中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于2021年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补充新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据,并参照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与撰写规范,出版此次新的专家共识。
1 PSCI的概念1.1 概念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PSCI诊断常常要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
纵观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PSCI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明确的卒中诊断:临床或影像证据支持的卒中诊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2)存在认知损害: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临床医师判断卒中事件后出现认知损害,且神经心理学证据证实存在一个以上认知领域功能损害或较以往认知减退的证据。
(3)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3-6个月。
PSCI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卒中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日益成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临床关注的重点。
PSCI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文旨在通过专家共识的形式,总结国内外关于PSCI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管理策略。
共识内容涵盖了PSCI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评估方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为PSCI患者的全面管理和康复提供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促进PSCI领域的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医师对PSCI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交流,不断完善和优化PSCI的管理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指卒中后出现的各种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等。
PSCI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生率在卒中后患者中相当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流行病学方面,PSCI的确切发生率因研究方法和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来说,大约有一半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某种形式的认知障碍。
PSCI的发生率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合并症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表现方面,PSCI的症状多样,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的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和视空间障碍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能力,还可能导致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改变。
因此,对于卒中后患者,及时评估其认知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专业的认知评估工具,可以及早发现PSCI,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The Consensus on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Management in 2021 mainly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 on stroke patient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hina Stroke Report" released in 2020.China has e the country with the XXX and the heaviest disease burden of stroke worldwide。
with a stroke incidence rate of1114.8/100,000.an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246.8/100,000.and a mortality rate of 149.49/100,000.About one-third of stroke patients experience PSCI。
which severely affects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survival time。
making i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burden of stroke disease and a major focus of nal stroke research and clinical XXX.1.Concept of PSCI1.1 nPSCI is a clinical XXX for at least 6 months after a stroke event。
Due to early recovery from delirium and transientcognitive impairment。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专家共识: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一、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可以使13%的患者迅速痊愈,20%的患者显著改善;取栓可以使50%的患者病情改善。
但溶栓和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每延误1 min,就会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
我国目前缺血性卒中溶栓率仅为7%,93%的患者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间,所以提高公众卒中急救意识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卒中,患者或家属除了拨打120,还可通过卒中溶栓地图APP 精准导航,快速查找并送往本地区距离最近的有条件溶栓的地图医院。
二、规范卒中院前急救加强对急救人员卒中急救流程的专业培训是提高卒中院前急救能力的必要前提。
急救人员应快速有效识别卒中患者,120急救中心对卒中患者应优先调度。
三、脑血管病症状的早期识别常用卒中早期快速识别方法如下:1. 中风1-2-0三步识别法o“1”是指“看到1张脸(口角歪)”;o“2”是指“查两只胳膊(一侧不能抬)”;o“0”是指“聆(零)听语言(说话不清楚、大舌头)”。
若发现异常,应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2. FAST快速评估o“F”(Face)脸部:让患者微笑一下,如果微笑时面部不对称,提示患者面瘫;o“A”(Arm)手臂:让患者双手平举,如果10 s内一侧肢体下落,提示肢体瘫痪;o“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较长的话,如果不理解、说话有困难或者找不到词,提示语言障碍;o“T”(Time)时间:上述症状为疑似卒中,请立即拨打120。
3. BEFAST快速识别在FAST基础上增加了平衡障碍和视力障碍,以免遗漏后循环梗死的患者。
o“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不稳;o“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o“F”“A”“S”“T”同上。
4. 后循环梗死的识别后循环梗死可能危及生命,但临床针对后循环的评估方式不多,尤其当患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和体征)时诊断困难。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年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 )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CES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1]o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ES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规范临床医师对CE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以国内外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为依据,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并建立中国的CES诊断标准专家共识,以期提高CES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从而促进CES的防控与管理。
一、CES的流行病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在—些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CES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2][文献]。
2002年加拿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和脑卒中患者中的CES比例为26% , 2012年时则高达56% ;韩国卒中注册硏究结果显示,在2014 - 2018年全国的TIA 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CES 占21.3%[3],较2002 - 2010年间的17.1 %升高。
2014年英国的牛津血管硏究结果显示,2002 - 2012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CES年均发病例数(18 176例/年)是1981 - 1986年(6 621例/年)的近3倍”预计到2050年可能继续呈三倍的增长。
我国目前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CES的确切发病状况尚不清楚,少数单中心硏究报道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8.4%〜11.0% [4]。
二、CES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本共识依据A - S-C-O (表型)分类法中的CES肯定(潜在)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特点,将CES病因分为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十类[5][文献]。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2023)要点随着脑血管病治疗手段的精进,中国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卒中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给长期生存的卒中患者带来很多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管理。
1 卒中相关前庭症状根据是否存在结构性损害,将临床表现有前庭症状的疾病分为结构性和功能性前庭疾病。
根据前庭结构受累部位的不同,将前庭疾病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
其中卒中是中枢性结构性前庭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除后循环卒中外,发作性前庭症状还可能与前循环卒中的发生相关。
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既可见于前庭周围性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可见于前庭中枢性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或后循环TIA 等),多数患者在就诊时症状已缓解且神经系统查体正常。
对于伴有血管危险因素且症状持续的患者,要高度警惕。
推荐建议(1)卒中是引起前庭症状的重要原因,前庭症状的持续存在可能延缓卒中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
(2)发作性孤立性前庭症状可能是卒中的先兆,短暂性孤立性头晕/眩晕被认为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先兆症状之一。
发作性前庭症状还可能预示着前循环卒中的发生。
(3)不同部位后循环卒中所致前庭症状的特点、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前庭症状并非为后循环卒中所特有。
(4)床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以及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前庭症状的病因鉴别。
(5)根据卒中后前庭症状的残留情况,需考虑是否合并PPPD。
(6)脑白质病变可能与较高的头晕或眩晕风险相关,但老年人的慢性前庭症状不应简单归因于脑白质病变,还有可能为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需注意鉴别。
2 卒中后情绪及精神症状2.1 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是指卒中后表现出卒中症状以外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
2.2 卒中后焦虑卒中后焦虑是卒中后出现的以焦虑症状群为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过度担心、恐惧不安、急躁易怒,伴或不伴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小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临床前数十年即已开始。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特别是发生痴呆后再开始治疗,虽仍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但已有的损害多不能逆转。
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MCI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切入点,具体干预措施仍在探索之中。
虽然对各种痴呆已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疗效不突出和费用昂贵的问题。
预防应成为最重要的措施,在各种危险因素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可以被发现和控制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一:强调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识特别强调了血管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指出“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VaD),而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危险因素。
”中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脑血管病一方面给众多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脑血管病预后更差,所以强调各种血管因素的危险性对我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二:重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共识将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是“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
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 既往人们对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人口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和个人史等,而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注使得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成为可能。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023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3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摘要老年卒中疼痛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且老年人基础疾病复杂、并发症多、功能障碍明显、易发生不良反应等特点,增加了临床实践中疼痛诊疗的难度。
《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重点介绍了老年卒中后疼痛常见的5种亚型以及老年卒中疼痛全周期康复管理,关于老年卒中疼痛的诊断,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01、老年卒中疼痛的常见亚型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是由于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失衡而导致的以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一般在卒中后几天内开始出现,多数在卒中后1个月内出现症状。
CPSP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神经性疼痛和(或)感觉功能障碍。
疼痛部位常位于卒中患侧肢体或感觉功能障碍区域。
疼痛范围可累及整个患侧及部分健侧,也可仅累及患侧部分区域,其中以肢体远端(如手、足)多见。
痉挛相关性疼痛痉挛是一种牵张反射高兴奋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的运动障碍。
痉挛相关性疼痛仅指卒中后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痉挛以及肌肉挛缩时出现的肌肉疼痛,呈持续或间断的肌肉酸痛和牵拉痛,多在痉挛加重时产生。
卒中后肩痛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包括肩关节半脱位、肩袖撕裂、肩峰撞击综合征、异位骨化和挛缩等。
疼痛与肩部组织损伤、关节力学异常和中枢伤害性超敏反应有关。
卒中后,肩周肌群无力、肌张力低下、肌肉力量失衡导致肩胛骨位置发生变化,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肩袖撕裂。
肩关节长期制动,血液循环缓慢,组织水肿,浆液纤维性渗出,关节囊和肌腱黏连,肌肉挛缩,可引起肱二头肌腱炎、挛缩和异位骨化等病理变化。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分为2型:I型与组织损伤有关,不存在神经损伤;∏型则有明确的神经损伤,多发于手或足部。
多数卒中后CRPS被归类为I型。
CRPS 常在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上肢多于下肢。
诱发卒中后CRPS的因素有肌张力下降、偏瘫侧肩关节半脱位、痉挛等。
2020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
2020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中国卒中学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针对卒中后营养的标准化管理,系统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卒中后营养不良标准化管理包括:一、卒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营养支持专业人员(nutrition suppor tprofessionals,NSP)指主要提供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可以是医师、营养师、药师或护师。
NSP的工作模式可以是相互独立或形成一支多学科团队相互合作的营养支持治疗团队。
在具体临床实践中,营养支持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根据相关营养指南和标准,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制订营养支持治疗计划,实施规范的营养支持疗法,并以标准化流程指导营养支持治疗的各个环节,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综合管理,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新模式。
二、卒中后营养风险筛查目前,临床上有多个营养风险筛查的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tool,MUST)、简易营养评估工具(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主观全面评价工具(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和NUTRIC(nutrition risk in the critically ill)评分,这些工具的建立各有优缺点。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
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4.8/10万、246.8/10万和114.8/10万。
脑血管病的发生给患者、家属、社会带来巨大的躯体、精神和经济负担。
卒中患者常常出现吞咽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等情况,这些脑功能障碍可以引起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和(或)营养消耗增加(如发热等),从而引发卒中后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增加。
国际文献报道卒中后营养障碍发生率变异较大,波动在6%-62%。
XXX)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4023例卒中患者,其中314例(8%)存在营养不良。
各研究纳入人群、评价标准、评价时机的异质性是造成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变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营养不良显著增加卒中相关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卒中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卒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卒中后致残率和致死率风险。
FOOD研究显示,当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卒中后营养不良是6个月死亡(OR1.82,95% CI1.34-2.47)和不良预后(mRS>2分;OR1.52,95%CI1.05-2.21)的独立危险因素。
卒中后营养管理是组织化卒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卒中预后的潜在干预靶点。
卒中后营养管理需要整合不同的医疗资源、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和高效的临床路径,以及有效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体系。
在国际上,针对卒中后营养标准化管理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尚缺乏。
XXX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价国际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以期为提高卒中后营养管理的水平、效果和效率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专家共识编写方法本专家共识检索了如下数据库:Medline/PubMed、XXX、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XXX)、万方、维普和XXX等全文及摘要数据库。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 (1)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3)三、卒中后认知障碍干预的新策略 (5)四、卒中恢复期管理的进展与实践 (7)六、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解读 (9)七、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 (12)八、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SUS)——一个潜在的重要病因 (14)九、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16)十、CAS并发症处理和围手术期管理 (18)十一、急诊取栓困难路径建立——经桡动脉穿刺 (20)十二、卒中后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22)十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进展 (24)十四、缺血性脑卒中的脑保护治疗 (26)十五、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研究进展 (28)十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凝策略与挑战 (30)一、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慢性颈动脉闭塞开通1.高分辨血管壁MR指导下颈动脉闭塞开通的优点是什么()A.建立血管壁完整图像B.减少脑梗死并发症C.明确血肿或溶栓疗法的治疗时态D.对内中膜撕裂如实显示E.评价颅内动脉分支的情况参考答案:A2.慢性颈动脉闭塞最常见病因()A.动脉粥样硬化B.结缔组织疾病C.先天发育异常D.病毒感染E.血管炎参考答案:A3.关于脑动脉血管壁正性重构特征,哪一项表述正确()A.斑块造成的管壁向内扩张B.加重管腔狭窄C.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D.DSA检查可见管腔明显狭窄E.斑块面积>40%血管截面积时,动脉管壁表现为正性重构参考答案:C4.颅内动脉易损斑块在HR-VWI扫描特征表现()A.T1高信号B.T1等信号C.T1低信号D.T1增强斑块无明显强化E.T2加权成像参考答案:A5.慢性颈动脉闭塞临床特异性表现()A.晕厥B.记忆力下降C.偏头痛D.脑卒中E.颈部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参考答案:D二、卒中相关非运动症状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解读1.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幸存者中的累积发病率为55%A.10%B.15%C.35%D.45%E.55%参考答案:E2.以下哪项是卒中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常见精神症状?A.头痛B.咳嗽C.情绪低落D.视力模糊E.肌肉疼痛参考答案:C3.急性卒中患者应在发病()内开始胃肠道内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而65岁以上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总体患病率为20.8%,其中脑血管病和血管危险因素所致的轻度认知障碍占所有轻度认知障碍的42.0%。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PSCI发病率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013年国内PSCI流行病学特征系统评价表明,卒中后3个月内PSCI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的发病率分别为56.6%和23.2%。
2015年,一项我国北京和上海社区人群的研究报道,依据MoCA量表、MMSE量表和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等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PSCI的总体患病率高达80.97%,其中PSCI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患者占48.91%,PSD患者占32.05%。
国际上PSCI研究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为19.3%-96%。
伴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及卒中后生存率的提高,PSCI患病人数将继续增加。
PSCI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还将增加患者病死率。
有研究报道,PSD患者的病死率较非痴呆的卒中患者显著增高。
PSD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9%,而同龄未出现痴呆的卒中患者5年生存率为75%。
我国的研究显示,PSD的1.5年死亡率显著高于卒中后非痴呆患者(50% vs 8%)。
目前PSCI流行病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不同研究报道的PSCI发病率/患病率差异较大。
造成较大差异的原因除人口特征、遗传与环境差异及样本量大小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纳入标准不统一,如PSCI的诊断标准、评估距卒中事件的时间、卒中次数、卒中前认知功能状态等;另一个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对认知功能的评估方法不统一,如不同的认知评估量表对不同认知域的侧重不同,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敏感度也不同。
②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的PSCI患病率普遍低于其实际患病率。
牛津大学针对导致该偏倚的研究方法学问题进行了系列报道:①纳入标准不同导致的偏倚:这些研究在纳入研究对象时倾向于排除那些不能参加认知评估或随访的“大卒中”(larger stroke)患者;②失访人群导致的偏倚:在卒中后1个月至5年的随访过程中有8.2%-43.4%的患者因死亡或退出等原因而失访;③认知评估量表的适用性导致的偏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认知评估量表为MoCA量表和MMSE 量表。
在完成随访的患者中,12%-24%的患者因语言、视听和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或淡漠等神经精神症状等原因,不能较好完成认知检测。
而在这些排除入组的患者、失访或不能完成认知检测的人群中,痴呆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今后我国PSCI流行病学研究的目标是开展全国性PSCI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我国PS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
面对目前PSCI流行病学研究存在的发病率/患病率差异大、评估不足等问题,在开展我国大规模PSCI发病率/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前,需先解决以下问题:(1)统一PSCI的诊断标准:见PSCI诊断部分。
需强调的是,诊断标准中提及的时间点仅适用于PSCI的诊断,因为认知功能改变是一个动态过程,且与AD不同,部分PSCI患者的认知障碍是可逆的,在探讨PSCI 的发生及演变或防治方面需对其进行动态监测。
2016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成人卒中康复指南推荐临床上对所有卒中患者出院前均应筛查认知状态。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年)亦指出,需对PSCI高危个体或PSCI患者早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推荐卒中发生后每3个月进行认知评估随访,但在对一个患者进行多次评定随访时,需防止短时间间隔的评定,以避免练习效应和测试疲劳。
(2)开展卒中前的认知筛查:当前诊断的PSCI患者中不排除有部分或少量患者在卒中前即已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因PSCI包括了卒中前已存在认知障碍(pre-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卒中事件加重了其认知下降的患者,这类患者多同时伴发退行性疾病如AD等。
有研究报道,在PSD患者中,约1/3患者伴有AD病变。
对于这类患者,卒中前的认知筛查则尤为重要。
(3)编制和选择适合我国PSCI诊断的神经心理量表:当前临床采用的神经心理评定量表[详见《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9)》]多是根据AD等退行性疾病来编制的。
PSCI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相比具有自身特点:①PSCI主要累及卒中病灶区域相关的认知功能,一般不引起全面性的认知障碍,甚至可以没有记忆力的下降;②PSCI可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的认知功能障碍;③PSCI患者因卒中导致的运动、语言和视觉功能障碍,可显著影响认知功能的评估;④PSCI可以是暂时性的状态。
因此,需要选择和编制适合PSCI的量表。
针对PSCI的以上特点,在今后神经心理量表的编制工作中需解决以下问题:①编制适合有运动、感觉、言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的评估量表,如,对低教育水平的老人或优势侧偏瘫患者,可选择MoCA基础量表(MoCA-B),尽可能不选择执笔项目;针对有失语症和(或)忽略的患者,可选择伯明翰认知筛查量表(Birmingham cognitive screen,BCoS)和牛津认知筛查量表(Oxford cognitive screen,OCS);②根据患者的教育水平、职业等将全认知域测评量表中各项认知域按权重计算总分,或选择适用的划界值;③国外的部分认知评估量表可能由于存在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不适用于中国人群,需根据地域文化修订本土化的版本,如MoCA香港版、长沙版,汉化版OCS量表等;④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各种量表的使用,如卒中前的筛查,针对低教育水平患者,针对优势侧偏瘫患者,有空间忽略、失语、视野缺损等患者分别统一选择某种量表。
此时则要求临床医师熟知各个认知域及各种认知评估量表,在采集病史或临床检查过程中适时选用合适的量表对卒中患者进行评估。
2卒中后认知障碍诊断的现状和挑战2017年及2019年的《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均将PSCI 定义为“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强调了卒中与认知障碍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两者之间临床管理的相关性,包括了多发性梗死、关键部位梗死、皮质下缺血性梗死和脑出血等卒中事件引起的认知障碍,同时也包括了脑退行性病变如AD 在卒中后6个月内进展引起认知障碍”。
它包括了从PSCIND至PSD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PSCI是VCI的一种亚型,特指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的认知障碍,其病因可以是血管性、退变性或两者的混合型。
目前国际上尚无对PSCI的明确定义,仅强调了卒中事件后发生的或加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并未明确以下问题:(1)流行病学发现,TIA后也会出现认知下降。
这一认知下降是否也属于PSCI?尽管该命名用的是“卒中后”(post-stroke),但部分临床研究将TIA患者纳入研究,亦有部分研究将其排除。
(2)卒中事件与认知障碍间的因果关系如何界定?对于该问题,国际上倾向于仅强调二者的时间(发生顺序)关系,用卒中后3-6个月的时间来定义潜在的因果关系是否可靠?(3)卒中事件发生多久后进行认知功能的评估?流行病学研究中对认知的评估在卒中事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或1年不等。
卒中发生后短时间内会出现急性的认识功能下降,并在随后的几周时间内有所恢复。
2017年发表于Stroke 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PSCI患者的MoCA评分在卒中发生后6个月较卒中后2个月有所提高,且患病率降低,其可能与血管再通、再灌注及脑的可塑性有关。
因此,有研究提出PSCI的最终诊断应在卒中事件后至少6个月后判断,以留有充足的脑功能恢复的时间。
那么,对于在卒中事件后认知下降,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认知功能恢复正常,这部分患者是否应诊断为PSCI?或可诊断为PSCI状态?同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杂志发表的一篇关于PSD的文章按照卒中后痴呆发生的时间将PSD分为早发型PSD(early-onset PSD)和迟发型PSD(delayed-onset PSD)。
早发型PSD指卒中事件后3-6个月内出现的痴呆;而在该时间窗内未发生痴呆的卒中患者在随后的时间里发生痴呆的风险较未发生卒中事件的对照人群高1.6-10.3倍,这些在卒中事件6个月后发生的痴呆被定义为迟发型PSD。
根据该分类标准,PSCI可按照卒中事件后认知障碍出现的时间分为早发型PSCI(early-onset PSCI)(卒中事件后3-6个月)和迟发型PSCI(delayed-onset PSCI)(卒中事件后6个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