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教案
《神州音韵》教案

1、出示《万马奔腾》的主要节奏,带领学生敲击。
2、给学生分组,试着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来体会乐曲的节奏和气氛。
3、拓展:欣赏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蹈《万马奔腾》,并让同学们用刚才的节奏来随着视频敲击。
七、教师寄语:
1、总结本课学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对学生们的祝福。
八、下课!
2、图片讲解关键点:内蒙的风景、关于敖包的小知识、蒙古人的服饰、蒙古人的美食、蒙古人性格和爱好。
三、介绍蒙古族的部分歌手及代表作
1、师:“我在旅行的路上,听了好多内蒙古的歌曲,现在把内蒙古歌手及代表作来与同学们分享”。出示内蒙歌手的图片,并选听几个有代表歌手的歌曲。
2、介绍自己做喜欢的以为蒙古族歌手——德德玛
授课人:胜利第三十四中学陈云靖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四单元《神州音韵》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二节
教学内容:欣赏1、歌曲《牧歌》2、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进而对蒙古族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二、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歌曲的悠长、舒展、婉转动人的音乐特点,并试着唱一唱,体会蒙古长调的感觉。
4、让学生跟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5、欣赏视频,无伴奏合唱《牧歌》,启发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纯粹的人声,营造出来的美妙意境, 再出示一道连线题。
五、欣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1、师:“晚上,我们住在了乌兰布统草原的蒙古包里,恰逢蒙古包外面在举行篝火晚会,有很多的蒙古歌手和舞蹈家表演,我们有幸听到了一位马头琴演奏家演奏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被演奏者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3、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精品通用教辅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中国民歌的体裁一:教学内容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聆听本节课中的经典民歌,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从而激起学生热爱中国民歌的意识;并逐步热爱中国民歌。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的音乐特点。
3、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民歌的三种体裁,了解这三种体裁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2、教学难点:区分汉族民歌体裁以及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用具:电子白板、钢琴。
六、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七、教学理念: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民歌小调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这些优秀的民歌,并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一味关注流行歌曲的趋势,需要我们音乐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民歌的魅力。
如:运用聆听、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
在轻松——愉快——兴趣——情感——高效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八、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师:大家好!欢迎走进音乐殿堂!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在上新课之前,请大家先观看一段视频资料。
(在白板中打开“奥运会闭幕式歌曲《茉莉花》视频”片段)师提问:刚才看到的这段视频,这位漂亮的小女孩唱的是什么歌曲啊?生回答。
师:是的。
大家回答得很好。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茉莉花》,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了解歌曲中旋律重复手法的运用,感受歌曲的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
2、根据陕北民歌四度跳进的特点创编简单的乐句。
重点:学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感受陕北音乐风格及特点难点:有韵味的演唱歌曲教具准备:钢琴、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引入陕北民歌。
师生合作完成歌曲。
(学生完成地名部分)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还是走在羊肠小道,到处都可以听到悠扬的歌声,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
二、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1、设计活动说到民歌,我已经让大家提前了解了,我想看一下大家准备的怎么样。
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改一下游戏规则:用一句陕北民歌的旋律来代替鼓声,一个音符代表一位同学,最后一个音符停在哪位同学那里,那位同学就回答一个问题。
大家看屏幕:4/4 2 ·2 6 5 4 ︱2 4 2 1 1 2 4 2 ︱1––0 ‖我们先跟着琴把这个旋律学唱一下。
课代表当做“击鼓的”,我们大家一起唱旋律问题:(1)、什么是民歌?(2)、按照体裁,民歌可以分为哪几类?(3)、根据内容连连看给与肯定和表扬。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过程中我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2、播放《黄河船夫曲》(1)、边听边思考:这首民歌节奏(自由或节奏单一,律动感强),旋律(旋律简洁,粗犷有力或曲调婉转)?属于民歌中的(号子、山歌或小调)?(2)、这首歌曲有哪一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最后一句带入歌词学唱(3)、你感到的场景是激流险滩还是风平浪静?3、再听歌曲(学生跟琴小声的哼唱旋律)设计问题:你能找出歌曲的旋律特点吗?a、重复使音乐形象集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装饰音使音乐形象更加丰富,感情表露更充沛教师示范加装饰音与不加装饰音的区别,学生学唱c、旋律跳跃性强选择:表现的是委婉细腻还是粗犷豪放(陕北人生活的环境沟壑纵横,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造就了陕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也表现在他们的民歌中。
神州音韵(四)音乐教案

神州音韵(四)音乐教案神州音韵(四)为《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音乐采用劳动个体裁形式,通过塑造船夫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赞扬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和勇于胜利的品质。
【教学内容】1、了解民歌;2、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着受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喜爱之情;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和模仿学唱中初步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3、知识与技能:准确学唱《黄河船夫曲》,感受陕西民歌特点与风格;了解“重复”这种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民歌,感受陕西民歌特点;准确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了解音乐创作中的“重复”手法;2、教学难点:准确、有感情的演唱《黄河船夫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诗歌,请同学朗读并提问:这几首诗词都是在描绘什么的?(黄河)《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出示地图,简单介绍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
世界第五大长河之一(非洲尼罗河、南美洲亚马逊河、中国长江、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中国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延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二、新课教学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师:接着咱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歌,并且思考一下这首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这首歌曲描绘了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
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豪放、乐观的性格和平水行船时的舒畅心情。
2、简单介绍民歌?民歌定义师:刚刚我们也提到了这首歌是哪里的民歌?生:陕北民歌。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第一篇: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跳月歌》一、教学目标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三、教材分析《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阿细人之中的一首舞歌。
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踏着特别的5/8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
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
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
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教学过程㈠导入1.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1)教师:今天我们将随着音乐去走访少数民族。
(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图片)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学生回答。
(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
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传说动画)(3)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
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
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
7.随音乐与老师一起舞蹈,或分小组表演不同场景的舞蹈。
㈢拓展学习1.欣赏《跳月歌》(吕薇演唱),了解同一音乐作品可以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
2.欣赏《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不同内容的彝族音乐。
㈣课堂小结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
最新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四

第十课时神州音韵(四)(3)教学内容:1、唱歌《牧歌》;2、欣赏《大漠之夜》。
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3、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
教学难点:对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的尝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提问: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二、唱歌《牧歌》(一)聆听歌曲录音,思考:这首歌曲有哪些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受?(二)教师简介曲相关知识:《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绵延起伏、节奏缓慢自由。
歌词简谱形象,极富有诗情画意,生动地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牧人,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与安静,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三)学生边看谱边聆听老师唱歌,熟悉歌曲的旋律。
(四)视唱歌曲曲谱。
(五)老师讲解教材学练提示中提到的一种演唱呼吸方法——缓吸缓呼。
做这种练习时,可以设想去闻花的芳香,你会感觉胸廓自然而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腰部同时向外扩张;在呼气时也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吸气、叹气的状态去唱歌。
(六)发声练习。
要求:缓慢吸气,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或者“哈”音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
(七)用“u”来唱一下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
(八)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九)根据歌词的已经为歌曲设计力度的变化。
(十)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十一)教师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不同感受?(十二)老师讲解“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
三、欣赏《大漠之夜》。
(一)聆听音乐,思考: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描绘的画面?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二)教师讲解混声合唱的概念。
(三)聆听音乐,记录这首歌曲的节奏。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 神州单韵(二)《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凤阳花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凤阳花鼓》是流星于安徽的民间歌舞曲。
旧社会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下,遇上连年水惠迫于生活外出逃荒,有的沿街卖唱。
《凤阳花鼓》揭示当时卖唱者的歌舞,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的动作,遍舞边唱。
歌曲为扩充了的一段体,从第十一小节开始,以独具特色的衬词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生活气息。
全曲具有抒情叙事性,歌与舞相互结合,赋予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轻快、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2.初步了解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产生背景。
三、学情分析在中年级的音乐课中很一些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学唱歌曲,缺少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爱好了。
对于学生来说,这首歌曲最难的地方就是衬词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和竞技表演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着重通过双手拍节奏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体验感受XXX节奏特点。
难点:正确掌握歌曲的难点节奏XXX和难点乐句。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歌:聆听音乐:《沂蒙山小调》、《茉莉花》分别说一说这两首作品来自于哪个省或地方都可以,通过欣赏两首作品由此导入对民歌地学习。
介绍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音乐,像刚才我们听到的两首作品,我们一听就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地方特点。
2、《凤阳花鼓》欣赏:(初听)提出聆听的要求:这首作品来自于我国的哪个地方?带着问题去聆听作品,培养学生聆听的能力。
(安徽凤阳) 教师对于作品的出处进行简单的介绍,并结合我们济南商河的鼓子秧歌,来认识安徽凤阳。
3、复听作品《凤阳花鼓》教师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学生回答:欢快的4、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教师提问:让学生挑出這首歌曲最难唱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回答:最后三小节,然后老师重点教唱,学生跟琴学唱衬词部分5、加入二声部演唱,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丰富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教学设计1、黄河船夫曲教学目标: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走进西部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
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
”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
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
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进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1、介绍地域环境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
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
【任课教师】黄丹妮
【授课地点】艺术中心五楼音乐教室3
【授课对象】 C一
【教材分析】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音乐采用劳动个体裁形式,通过塑造船夫奋力拼搏的
生动形象,赞扬了中国人民吃苦耐劳和勇于胜利的品质。
【教学内容】
1、了解民歌;
2、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着受陕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喜爱
之情;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和模仿学唱中初步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3、知识与技能:准确学唱《黄河船夫曲》,感受陕西民歌特点与风格;了解“重复”这
种音乐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民歌,感受陕西民歌特点;准确学唱歌曲《黄河船夫曲》;了解
音乐创作中的“重复”手法;
2、教学难点:准确、有感情的演唱《黄河船夫曲》。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诗歌,请同学朗读并提问:这几首诗词都是在描绘什么的?(黄河)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之一(非洲尼罗河、南美洲亚马
逊河、中国长江、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中国黄河),中国第二长河。在
中国历史上,黄河给延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是中华民族
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20世纪20年代,
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
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的陕北
民歌《黄河船夫曲》。
二、 新课教学
1、 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师:接着咱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歌,并且思考一下这首歌描绘了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
生:这首歌曲描绘了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
面。表达了黄河岸边的水手豪放、乐观的性格和平水行船时的舒畅心情。
2、 简单介绍民歌
民歌定义
师:刚刚我们也提到了这首歌是哪里的民歌?
生:陕北民歌。
师:说到民歌,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
生:不知道。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民歌。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歌,起
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
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
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
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
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分类
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劳动号子——人们在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
的歌曲。节奏鲜明,音调粗狂,与劳动紧密结合,即兴编曲,一领众合。
山歌——人们在山间、田间、牧场劳动、休息时即兴演唱的歌曲。节奏
舒展自由,音调有偿高亢
小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它往往经过艺术加工,
歌词比较固定,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节奏规整,曲调流畅,细腻
3、观察曲谱,找特殊符号。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曲谱,在曲谱中有哪些特殊符号?
生:。。。
师:倚音、下滑音。
这些都统称为装饰音。装饰音一般是用来丰富曲调,给曲子增加色
彩而出现的,使乐曲更加有特色,增加效果。
4、学唱歌曲,教师与学生以问答式的方式学唱。
师:你晓得?
生:我晓得。
师: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
5、复听歌曲,学生跟唱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师:同学们认真聆听,感受一下这首歌曲旋律有哪些特点。
生:重复。
师:很好,在歌曲创作中,“重复”是发展旋律的重要手法,“重复”
是指将现有的音乐材料紧接再次出现。“重复”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
复,我们今天学的歌曲采用的是部分重复的创作手法。它可以加深人们
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形象的记忆。
师:歌曲中多次出现“九十九”。黄河真的有九十九道湾吗?九十九只
船吗?
生:不是,代表很多很多的意思。描写了气势壮观的黄河及船夫们那种
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体现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
神。
6、听方言、衬词乐句的范唱,了解方言、衬词
分析方言特点
师: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哪几句让你一听就知道是陕北方言?
由于地域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的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地方特点,
即所谓的方言。像这首歌曲产生于陕北高原一带,因而这一带的方言使
得陕北名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如:我晓得、船、艄公。
分析衬词特点
师:这首歌曲中,有哎、嗬呦衬词。也是陕北民歌的特点。为什么要加
上衬词?要是没有,也是可以唱啊。(师示范)
歌唱中加入一些衬词,不仅使歌唱语言更加口语化,音乐更加饱满、连
贯,而且能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模仿方言、衬词,跟唱开始和结尾的两句了解演唱形式
师:每一句最后都加了一个前倚音和一个下滑音记号,前倚音与陕北方
言的语音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下滑音使演唱者的情绪得到更好的发
挥。
7、创设性活动:齐心协力来划船(一四组问,二三组答。边唱边表演划船动作)
师:最后我们将这首分组来对唱,并且请同学们跟着旋律一起将划船的
动作做出来。
问:你晓得?
答:我晓得。
问: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答: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哎。
.......
8、课堂小结
师: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能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
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乘船行驶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之上,走在弯
弯曲曲的山道里,或是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
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
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生活情感最真实地反映。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
歌,陕北民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
同学们,民歌是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让我们继续挖掘和了解
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断发扬和壮大我国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