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认知模式
解密边缘人格障碍的自我认知与解读行为
解密边缘人格障碍的自我认知与解读行为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伤害行为等。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解读行为,以期加深对该障碍的理解。
一、自我认知的特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1. 自我认同困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感,容易对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会频繁地改变自己的形象、兴趣和价值观,以寻求认同感和满足内心的空虚感。
2. 自我评价的极端波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评价常常在极端之间波动,从自我崇拜到自我厌恶。
这种波动可能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深深的不安,进而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3. 情绪调节困难: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从愤怒、焦虑到悲伤,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
这种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行为变得冲动和不可预测。
二、解读行为的模式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解读行为常常受到以下模式的影响:1. 极端化思维: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以极端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将事情分为非黑即白的极端对立,缺乏灰色地带的认知。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行为过度解读或误解,进而引发冲突和矛盾。
2. 非理性推断: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基于情绪和主观感受做出非理性的推断。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他人的态度和意图,对他人的行为进行主观臆断,并将这些臆断作为事实来对待。
这种非理性的推断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解读。
3. 拒绝接纳: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持有否定的态度。
他们可能会拒绝接受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将其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因素。
这种拒绝接纳的态度可能会加剧他们的自我认同困惑和人际关系问题。
三、自我认知与解读行为的干预策略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认知和解读行为,以下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其症状和生活质量:1. 自我观察:鼓励患者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人格障碍的十大策略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人格障碍的十大策略人格障碍是指个体长期存在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个体在社会和个人各个层面上都出现功能障碍。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人们克服人格障碍。
以下是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人格障碍的十大策略。
策略一:认识与思考模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识别出可能导致人格障碍的扭曲和消极的思维模式。
通过培养客观的思考方式,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全面评估情境,减少过度反应和情绪的波动。
策略二:情绪调节技巧人格障碍患者经常存在情绪调节的困难,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而产生过度的情绪反应。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通过教授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积极思考、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的剧烈波动。
策略三:自我观察和记录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常常缺乏觉察,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表现和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并能及时发现和调整不良的模式。
策略四:行为实验认知行为疗法鼓励人格障碍患者通过行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以此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行为选择和思考方式,患者可以更好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并逐渐形成更适应的模式。
策略五:目标设定与规划认知行为疗法强调为人格障碍患者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规划。
借助于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患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和行为的调整和改变,逐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策略六:问题解决与决策技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感到困惑和无能为力。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教授问题解决和决策技巧,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增强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策略七:自我肯定与自尊提升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自我否定、自尊低下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进行自我肯定和自尊提升的练习,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了解十大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了解十大心理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它们对个人的心理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幸运的是,有许多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障碍。
本文将介绍十大常见心理障碍以及相应的认知行为疗法。
1.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是帮助患者认识消极思维,并通过更积极的思考方式来改变负面情绪。
此外,建立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和维持社交关系也是重要的疗法步骤。
2. 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揭示和改变焦虑源,并教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冥想等。
3.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强迫行为的无效性,并提供情绪调节方法来减少从不可避免的强迫行为中产生的焦虑。
4. 创伤后压力障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重新处理创伤的记忆,帮助患者恢复对世界的信任,并通过情绪调节技术,如正念,来减轻焦虑和恐惧。
5. 社交恐惧症: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挑战患者关于他人评价的错误信念,并提供有效的社交技巧,以增强自信并减轻社交焦虑。
6. 妄想症: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患者认识到自己的妄想思维,并通过提供合理推理工具和现实性评估来改变错误的信念。
7. 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模式和发展健康的适应性策略。
8. 约束症:认知行为疗法教导患者从食物约束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并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9. 双相情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管理他们情绪波动的触发因素,并教导他们运用情绪调节技巧和应对策略。
10. 抑郁症相关的进食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到消极的自我评价,并通过提供积极的认知模式来改变对食物和体重的认知。
总结而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
它旨在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技巧和策略来改变和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寻求心理帮助时,我们应该重视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并结合专业医生的指导,制定个人化的治疗计划。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策略研究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策略研究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日常功能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疾病。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们长期致力于对人格障碍进行认知和干预策略的研究,以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一、人格障碍的认知1. 人格障碍的定义和分类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持久、稳定且刚性的异常,导致其在社交和职业领域经常遭遇问题。
根据DSM-5(《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分类,人格障碍可以分为十种类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
2. 认知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影响认知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个体在早期经历的创伤、家庭环境以及遭遇的社交排斥等都会影响其认知模式和态度,从而导致人格障碍的出现。
3. 个体自我认知的改善针对人格障碍的治疗中,重要的一环是改善患者的自我认知,使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通过认知疗法、心理教育等手段,帮助患者获得对自己行为的客观认知,并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
二、人格障碍的干预策略1. 物理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电疗等。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人格障碍的干预中,能够缓解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电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被用于治疗严重的人格障碍患者。
2. 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在人格障碍的干预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和态度,帮助其调整情绪和改变行为,从而达到缓解人格障碍症状的效果。
3. 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在人格障碍的干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质性帮助,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此外,社会支持还能够减少患者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孤立感,促进其康复和社会融入。
三、展望虽然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格障碍认识常见类型及干预方法
人格障碍认识常见类型及干预方法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自我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控制冲动等方面存在持续的、刚性和不健康的模式。
这些模式通常导致个体在社会和职业功能方面的严重困扰。
人格障碍由于其持久性和刚性,对个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不确定和人际关系紧张。
患者常常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情绪往往从极端转向另一极端,且容易产生冲动行为。
这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主要通过心理疗法来干预,以帮助患者建立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交技巧。
2. 避型人格障碍:避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存在持久的恐惧感。
患者常常回避社交场合,感到内向和不安全。
干预避型人格障碍的方法包括逐渐暴露于社交环境,以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变患者对于亲密关系的负面观念。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度注重细节、刻板固执和完美主义。
患者常常苦于自己强迫的思维和行为,但无法控制。
干预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方法包括认知重构和行为暴露等技术,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和改变刚性的思维模式。
4. 焦虑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对于事情的担心和对于批评的敏感。
患者常常感到不安和不满,对于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干预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技术,以减少焦虑和提高自尊心。
二、人格障碍的干预方法1. 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人格障碍干预的主要方法之一。
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需要采用不同的心理疗法技术。
常用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和人际治疗等。
通过心理疗法,患者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人格障碍干预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情绪不稳定的症状;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然而,药物治疗通常只作为辅助手段使用,其效果需要与心理疗法相结合。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社会、职业和个人功能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持续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控制冲动的异常模式。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刚性、持续的模式。
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考虑到其模式的刚性和持续性。
这种异常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都会表现出来,并且通常会持续数年,甚至终身。
这种模式通常会导致个体在多个领域的功能受损,包括个人、社会和职业方面。
2. 异常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是否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符合。
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偏差、情感冷漠或过度、以及行为上的冲动或控制难度等。
3. 引起个体痛苦或损害。
诊断人格障碍还需要考虑到这种异常模式是否对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了痛苦或损害。
这种痛苦或损害可能表现为社会关系的破裂、职业生涯的受阻,甚至是自残或自杀等。
4. 排除其他心理障碍的可能性。
在诊断人格障碍时,还需要排除其他心理障碍或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症状。
这需要通过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综合性的心理测验来进行判断。
5. 个体发育阶段的考虑。
在诊断人格障碍时,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发育阶段。
一些特定的人格障碍可能会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来,而在成年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发育阶段来进行综合评估。
总的来说,诊断人格障碍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模式刚性、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异常程度,以及其对个体功能的影响和痛苦程度。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心理障碍和考虑到个体的发育阶段。
只有在符合这些诊断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对个体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的心理疾病,其诊断需要严格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人格障碍的诊断主要基于个体持续和固定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与文化和社会背景有明显偏离,导致个体在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控制本能等方面出现明显困难。
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持续性。
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个体表现出持续和稳定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通常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并持续到成年期。
这种持续性是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问题的主要区别之一。
2.偏离。
人格障碍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需要与文化和社会背景有明显偏离,表现为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与周围环境的期望和规范存在明显不一致。
3.影响。
人格障碍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需要明显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控制本能等方面。
这种影响通常表现为个体在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和情感管理等方面出现明显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4.排除。
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或物质滥用引起的症状以及其他身体疾病导致的行为模式偏离。
这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心理评估和身体检查等方法来进行综合判断。
在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症状表现、病史、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以避免过早或过度诊断。
此外,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的鉴别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临床工作者进行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治疗和康复效果。
因此,在进行人格障碍诊断时,需要严格遵循DSM-5的诊断标准,综合考虑个体的症状表现、病史和环境因素,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和心理模式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和心理模式人格障碍是一类严重影响个体行为、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心理障碍。
人格障碍往往表现为固定的、持久的行为和认知模式,导致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
虽然人格障碍的具体类型多种多样,但它们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心理模式。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和心理模式,以增进对该疾病群体的理解和认识。
一、共同特征1. 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具有固定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通常与个体的感知、思考和情感有关,使其反复表现出特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
2. 强调自我:人格障碍者往往过分强调个人需求和利益,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常常缺乏共情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产生。
3. 不灵活的反应:人格障碍者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往往不灵活,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他们常常固执己见,难以接受他人的观点和建议,从而导致与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
4. 自恋和自大:自恋和自大是人格障碍共同的特征。
这些人常常过分自信,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及追求成功和权力的渴望。
他们常常无视他人的贡献,只关注自己的成功和利益。
5. 多重面孔:人格障碍者常常表现出不同的面孔,以应对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得他人难以真实了解和相信他们的行为和真实内心。
二、心理模式1. 分裂思维:人格障碍患者的思维方式往往出现分裂和片段化的特点。
他们往往将事物绝对化,将人分为善恶两极,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常常是非此即彼的,缺乏中庸和客观的判断。
2. 缺乏自我认知:人格障碍者常常缺乏对自己的真实认知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他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意识,常常倾向于将责任归咎于他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动机。
3. 不稳定的情绪:情绪的不稳定是人格障碍的常见表现之一。
人格障碍者的情绪波动大,常常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快乐转变为极度悲伤或愤怒,导致自身和他人的情感困扰和伤害。
4. 社交困难:由于人格障碍者对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缺乏理解和重视,他们常常遇到人际交往的困难。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或者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并非简单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可能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
了解并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具有过度的自我重要感,他们渴望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认为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与尊重。
这种障碍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个人的经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差。
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现实,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实现。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患者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恋,并引导他们以更加客观和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
同时,自我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自己在取得一点小成就时就过度炫耀,或者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切入点。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人际关系调整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
由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很容易导致他人的反感和疏远。
要改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
并且要真正用心去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此外,学会换位思考也是关键。
边缘人格障碍的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技巧
边缘人格障碍的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技巧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和自我认同困扰等特点。
对于那些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人来说,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技巧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的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技巧。
一、认知重建1.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边缘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有负面的思维模式,即过于关注自己的缺点和失败。
通过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方面。
2.挑战自己的思维错误: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过度一般化、黑白思维和否定自己的倾向。
患者需要学会挑战这些思维错误,找到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3.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持有负面的自我认知。
通过鼓励自己,承认自己的成就和优点,患者可以逐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并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二、情绪调节技巧1.深呼吸: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
当情绪失控时,可以尝试深呼吸来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内心的紧张和压力。
2.身体锻炼:运动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瑜伽或游泳,通过运动释放紧张情绪,提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3.寻求支持: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支持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式。
患者可以寻求亲朋好友的陪伴和理解,或者考虑加入支持小组,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分享和交流。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患者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同时避免过度使用酒精、毒品等对情绪有负面影响的物质。
5.寻找情绪调节的媒介:有些人喜欢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患者可以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媒介,并将其作为缓解自己情绪的工具。
总结:边缘人格障碍的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技巧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读后感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读后感《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格障碍是指一种在心理发展上出现较早或者持续时间长、病情严重而又无法通过药物和手术治愈的精神疾患。
作为精神科医生对于自己工作内容的专业性与严谨性都会深感满意,但却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和接受。
正如学习之前需先阅读导言,才可明白它真正想表达的意义。
这本书中包含着许多专业的知识与临床案例。
这些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且具体操作性强,即使没有医学背景也同样适用。
但是因为人格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发病率低,诊断不清,以及还未建立起系统化治疗机制等问题,导致当下大部分医院只采取常规的精神类药物进行控制缓解。
在此提倡家属应该积极配合支持医师的治疗,不要盲目听从偏激的看法和做法。
我们的社会就像是地球,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地共存于其中;任何企图颠倒黑白,忽略历史客观事实来掩盖、歪曲甚至夸张某种观点的说辞或做法,都必将遭到最沉痛的打击!面对生活,你必须找准定位,珍惜眼前拥有的东西,否则便失去更多!我读完这本书后觉得很有收获,使我增加了对本专业领域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希望通过本书带给我的帮助,充实自身技能水平,创新自己思维方式,培养创造力,与团队相互协作,积极参与,勇于担当责任,努力追求卓越,尽力履行自己承诺,逐步朝向高效执行的模式转变,构筑更宽广的格局,在我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但由于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起源较晚,故我国在引入的道路上也遇到诸多阻挠,一直以来只有几所顶尖高校开设了此项课程,还没有全国范围推广普及,且其复杂度非常高,不仅涉及很多经典的心理测评技术和心理咨询技巧,还有认知行为矫正方面的先驱研究成果。
所以建议已被确诊的病友遵照医嘱按时服药、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睡眠等基础性护理措施,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多关注周边朋友同学的成功案例,同他们进行良好沟通交流,利用积极暗示、催眠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等心理辅导技术舒缓焦虑紧张的情绪,使他们始终对生活抱有美好期待。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
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为特征,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压力。
幸运的是,认知疗法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改善。
本文将介绍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认知疗法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认知疗法概述认知疗法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为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来改善心理问题。
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中,认知疗法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改变其固定化的认知模式和不合理的思维,并减少强迫性行为。
第二部分:强迫性人格障碍的认知特征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有以下认知特征:过度关注细节、完美主义、焦虑和担忧、刚性思维、过度责任感等。
这些认知特征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强迫性行为和症状。
第三部分:认知疗法的应用1. 挑战固定化思维模式:认知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挑战并改变他们的固定化思维模式来减少强迫性行为。
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探讨他们的思维方式,并寻找证据来证明这些思维是否合理有效。
例如,患者可能过度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完美,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意识到完美并非唯一标准,也可以接受一定的失误和不完美。
2. 制定合理目标和期望: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和目标,导致他们无法达到或者过度努力。
认知疗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
治疗师会与患者一起讨论可行的目标,并避免固定化的思维模式。
3. 视角转换:认知疗法还鼓励患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治疗师可能会要求患者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是其他人,或者从中性的第三方观察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放下固执的思维方式,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4. 强化自我效能感:许多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信心。
在认知疗法中,治疗师会通过提供正向反馈、赞美和鼓励的方式,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人格障碍认识多种人格障碍类型
人格障碍认识多种人格障碍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对自己与他人产生持久的、固定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会对个人的人际关系、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以及冲动控制困难。
患者常常有强烈的恐惧被拒绝或被抛弃的情绪,并表现出自残行为或威胁自杀的倾向。
他们也经常会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无法维持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
2. 避症型人格障碍避症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感到内心的不安,害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对批评或拒绝非常敏感。
他们常常避免社交场合,宁愿独处。
这些人也常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并常常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有强迫行为和想法,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
他们对细节极其执着,追求完美,时刻担心出错。
患者通常做事犹豫不决且拖延,对待工作和责任过度认真,但缺乏弹性和适应能力。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社会规则。
这些人常常表现出冷漠无情、欺骗、违法犯罪的行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漠不关心。
他们也常常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5. 焦虑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持续处于紧张和恐惧的状态,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持有过度担忧。
他们可能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感到不安。
这些人对任何变化都无法应对,并且经常固化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
6. 防御型人格障碍防御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有自卑感和敌对心态。
他们不信任别人,并常常认为别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是负面的。
这些人经常以攻击他人为手段来保护自己,对待人际关系持怀疑态度,使得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变得困难。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了解这些人格障碍类型对于理解与患者相处的难处以及如何提供适当的帮助至关重要。
人格障碍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比较
人格障碍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比较人格障碍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比较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特征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刚性的人格特征,给其本人及他人带来了持续性的问题和困扰。
治疗人格障碍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是最为常见和有效的两种方法。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以及它们在治疗人格障碍方面的有效性。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健康的治疗方法。
它致力于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他们的错误观念、负向思维模式和不适应的行为习惯。
在治疗人格障碍方面,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治疗的目的:1. 认知重建:通过帮助患者审视和纠正其负向思维模式和误导性的信念,重建健康的认知结构。
2. 行为改变: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短期行动计划,帮助患者逐步改变不适应的行为习惯。
3. 解决问题:通过教授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帮助患者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药物治疗的治疗方法和原理药物治疗是使用适当的药物来改善人格障碍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
在治疗人格障碍方面,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调节情绪: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可以有效改善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抑郁症状。
2. 控制冲动:某些抗精神病药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冲动行为和自我伤害的倾向。
3. 缓解焦虑:某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提高生活质量。
三、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比较虽然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都被证实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些差异和各自的优势。
1. 治疗原则:认知行为疗法侧重于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善人格障碍,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
而药物治疗则侧重于调节患者的生物化学过程,缓解症状,强调医生的指导和监控。
2. 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人格障碍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长期的效果,而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较短暂,需要长期使用才能维持效果。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
心理学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人格障碍是指人的个性结构和个性特征发生明显偏差,导致个体在社会互动、情感体验和认知处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和不适应的一类心理障碍。
针对人格障碍的认知和干预方法,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认知对人格障碍的影响人格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
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方式会影响其对他人和社会交往的理解和反应。
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认知偏差,比如过度一致性错误、认知歪曲、思维刻板化等。
这些认知偏差对于个体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在社会互动中遇到困难并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二、认知干预方法认知干预方法是通过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来改善其情绪和行为。
对于人格障碍的认知干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强化认知重塑:采用认知重塑的方法,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身和他人,理解认知偏差的存在,并通过强化正常的认知方式来替代负面的认知偏差。
这需要患者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和思维方式的调整。
2. 反思训练:通过反思患者个体的思维方式,帮助其意识到认知偏差的存在,并指导其进行反思和修正。
通过自我批评和思考,患者可以逐渐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3. 情绪调节: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情绪问题,通过情绪调节训练,帮助他们自我认知和理解情绪的产生原因,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减少和避免负面情绪的出现。
三、干预方法的有效性评估在选择和应用认知干预方法时,需要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一般情况下,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掌握干预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并对患者的认知和情绪变化进行观察和评估,以确定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同时,心理学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催眠等。
这些新的干预方法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除了认知干预方法外,心理支持也是人格障碍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心理支持能够让患者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十大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抑郁性人格障碍的方法
十大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抑郁性人格障碍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缓解抑郁性人格障碍。
下面将介绍十大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有效应对和克服这一困扰。
第一,认知重构。
通过与患者合作,治疗师引导患者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负面思维模式,并帮助他们挑战并改变这些消极思维,从而重构他们的认知结构。
第二,认知偏差纠正。
认知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失调,如过度概括、放大负面、缩小正面等。
治疗师通过指导患者注意到这些偏差并制定合理评估方法,帮助他们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
第三,行为活化。
患者常常抱怨缺乏动力和兴趣,行为活化即通过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四,问题解决技巧。
抑郁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在面对困境时感到无助和无能,问题解决技巧可以帮助他们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评估结果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自我监测。
自我监测是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起伏并了解诱发负面情绪的因素。
通过监测自己的情绪和相关事件,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第六,情绪调节技巧。
抑郁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情绪波动较大,情绪调节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包括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心理暗示等。
第七,社交技巧训练。
人际关系问题是抑郁性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交技巧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培养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和支持性关系的能力。
第八,时间管理。
抑郁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在时间上感到压力过大,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时间,避免过度负荷和无效安排。
第九,身体活动。
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抑郁性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并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
第十,维持预防。
预防抑郁性人格障碍的复发十分重要,患者应该将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和方法长期应用,构建并维持健康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总之,十大认知行为疗法为缓解抑郁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人格障碍认知特征对人格障碍的影响
人格障碍认知特征对人格障碍的影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固定而深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这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与社会文化背景不符,并影响了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功能。
人格障碍的形成和发展与个体的认知特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人格障碍认知特征对人格障碍的影响。
一、认知偏差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存在认知偏差,即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与他人不同。
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有着对他人的过度怀疑和敌意,他们会把他人的普通行为解读为针对自己的敌意行动。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患者与周围人产生冲突,增加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认知扭曲认知扭曲是人格障碍患者常见的认知特征之一。
他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存在明显扭曲,往往将自己过分理想化或贬低他人。
例如,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将自己视为超越常人的存在,对他人的评价缺乏客观性。
这种认知扭曲导致患者难以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三、认知片面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往往表现为片面性。
他们往往只关注于信息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例如,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过分关注细节和完美主义,常常对任务的完成质量苛求过高,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
这种认知片面性导致患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无法灵活应对,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四、认知刚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表现为刚性,即他们难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无论外界的证据如何,他们都坚持己见。
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无视他人权益,坚持自己的利益至上。
这种认知刚性不仅使得患者与他人产生冲突,也限制了他们改变和发展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人格障碍认知特征对人格障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认知偏差、认知扭曲、认知片面性和认知刚性都会使人格障碍患者与周围人产生矛盾和冲突,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中,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对患者的认知特征进行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改变认知偏差和认知扭曲,可以提高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康复。
边缘人格障碍中的双重认知与自相矛盾
边缘人格障碍中的双重认知与自相矛盾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等。
然而,在边缘人格障碍中,存在着一种双重认知与自相矛盾的现象,即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分裂和混乱。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中的双重认知与自相矛盾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对治疗的启示。
一、双重认知的表现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矛盾的认知。
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下对同一个人或事物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
例如,他们可能一会儿觉得某个人是最好的朋友,下一刻却认为对方是最坏的敌人。
同样,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存在着矛盾。
他们可能一会儿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下一刻又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特别的存在。
二、双重认知的原因1. 内部冲突: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面临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他们可能同时存在着对自己的自卑和自大的认知,对他人的爱和恨的情感。
这些内部冲突导致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产生混乱。
2. 亲密关系的恐惧: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着深度的亲密关系恐惧。
他们可能害怕被伤害、被抛弃,因此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他们会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怀疑,进而导致对他人的双重认知。
3. 情绪调节困难: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他们可能在情绪波动剧烈的时候做出不同的判断和决策,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发生变化。
三、自相矛盾的现象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双重认知常常导致自相矛盾的行为和观念。
他们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表现出相互矛盾的行为,例如一会儿对某人友善,下一刻又对同一个人产生敌意。
此外,他们也会产生自相矛盾的观念,例如一会儿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任何挑战,下一刻又认为自己是无敌的。
四、对治疗的启示1. 认知疗法: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双重认知问题可以通过认知疗法得到缓解。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他们的认知偏差,他们可以逐渐建立起更为稳定和一致的认知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核心观念
以及与核心观念相关的补偿策略
回避型人格障碍 ✓自我形象:易被拒绝的、无能的、笨拙的
✓他人形象:挑剔的、优越的、看不起人的
✓主要信念:被拒绝很恐怖;人们了解真实的你之 后就会拒绝你
✓主要策略:避免评估性的场景
偏执型人格障碍 ✓自我形象:受攻击的、正义的、高尚的、无辜的 ✓他人形象:干涉的、恶毒的、欺人太甚的 ✓主要信念:警惕;不信任;怀疑一切 ✓主要策略:谴责或反向攻击
应用了许多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技术 试图重新建构自杀及其他阻碍社会功能的行为 较关注认知改变技术 强调对思想、感受、行为的有效监测策略 强调在改善长期人际冲突或早期虐待创伤的影响
之前调整现有的适应不良的行为 两种概念的联合治疗:社会心理技能训练和和动
机议题
个别心理疗法 团体技能训练 电话咨询 治疗师案例讨论
陈正昕
因社会、家庭或个人原因,个体表现的对环境或 个人的感受、思考、推断的固定持久模式。
患者持久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明显偏离了社会 期望,并满足以下六个条件中至少两个条件:
条件A:偏离模式至少明显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认知、情感、社交功能或冲动控制
条件B:偏离模式持久且顽固,侵袭个人和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
Alden (1989)
4组临床对照实验(结构性策略设计): 逐步暴露 逐步暴露+社交技能训练 逐步暴露+社交技能训练+亲密关系焦点训练 候选控制组
76名被试(42名男性,34名女性)均为未婚 临床访谈符合DSM-3诊断标准 Millon回避型人格障碍量表得分须在75%以上 近来没有物质滥用和服用精神类药物
物改变的作用 社交能力缺乏是治疗普遍需要关注的 挫折会导致治疗缺乏进展
引导其发现 贴标签,错误推断 协作经验主义 验证其他行为得出的解释 再归因训练 故意夸大 去灾难化
改变对自我不利的补偿行为 构建能力:例如自信 可以设计行为实验来削弱适应不良的信念
角色扮演 应用形象化比喻 重新经历童年经验 协助制定决策
心理模式赋予生活事件意义 心理模式可以对心理动力作出评估 心理模式是高度个人化特异化的的内容 心理模式根据自身功能状态而改变 特定的心理模式越被高估,激活心理模式的阈值
就越低
某一行为模式或策略在进化上是能够适应的,但 当这一策略放大到整个社会之后,就会变得不再 适应
认知和情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调节技能 理解情绪和情绪反应 发现情绪 体验情绪 通过锻炼和减少酒精、药物摄入来降低情绪的 脆弱度
人际效应训练
危机承受技能 注意力分散技术 自我安抚程序 对承受事件的正反两方理由进行现实性评估 接纳策略
警觉技能 关注情绪体验的起伏 关注此时此刻的想法 关注行为冲动 练习正确的表述 感受、想法和情绪 不管有没有试着抑制它们,先练习接受它们
患者需要改变他们的为人,这一点往往引起焦虑 人格障碍患者往往因为现实问题而非人格本身的
问题而求助于治疗 人格障碍的患者更难以治疗 治疗须以三分法进行(事件-认知-行为) 对心理模式的工作在认知治疗中扮演核心角色 更强调咨客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
治疗师或患者缺乏协作的技能 患者的信念有令治疗失败的潜在风险 患者的信念与恐惧也有促使自身和生活中重要人
✓主要策略:运用规则;追求完美;评价的、控制 的、挑剔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我形象:特别的、优越的、独一无二的、需要
特殊对待的
✓他人形象:低级的、仰慕者、崇拜者
✓主要信念:我很特别,所以需要特殊对待;我比 别人都好
✓主要策略:利用的、操纵的;超越规定
分裂型人格障碍 ✓自我形象:自我满足的、孤独者 ✓他人形象:入侵的、打扰的 ✓主要信念:我不需要关系,别人的事也和我无关 ✓主要策略:离群索居
自我平复那些导致强烈情绪的病理性唤起的能 力
重新关注强烈情绪出现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人们对于孩子选择、想法和情感 的交流或是没有反应,或是过于负面的反应
无效的环境会引起情感表达的抑制
孩子的个人经验与环境中他人的反应给孩子带来 的经验,如果这两者存在着持久的差异,当这些 经验作为基本学习环境时,就会造成边缘型人格 障碍相关的许多行为问题
Perry et al (1999)
15项人格障碍治疗的相关研究,包括治疗前后的 数据
只有6项是随机研究,其余9项是不受控的治疗研 究
5项研究关注边缘型人格,1项分裂型人格,1项回 避型人格,其余均为混合各种人格障碍
治疗方法 7项精神动力学治疗 4项认知行为治疗 2项人际关系团体心理治疗 1项支持性心理治疗
情绪调节异常导致不可预知的行为和认知不一致, 因而干扰了自我同一性的进展
显而易见,边缘型人格呈现的混乱人际关系令人 难以控制冲动行为和负性情绪
强调对当时当下行为的确认与接受 辩证行为疗法重视在改变技术和接受技术两者之
间的平衡 强调患者和治疗师都要积极处理破坏治疗的行为 强调治疗关系在治疗中必不可少 强调辩驳过程
退出治疗率变化很大,平均在21.8%左右 退出治疗率与长期治疗呈正相关 患者个人评估和观察者评估的治疗前后效应平均
值分别为1.11和1.29 不同治疗方法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依赖型人格障碍 ✓自我形象:贫困的、虚弱的、无助的、无能的 ✓他人形象:抚育的、支持的、能干的 ✓主要信念:需要依赖人生存;需要稳定的支持和
鼓励 ✓主要策略:培养的、负责的、胜任的、挑剔的
✓他人形象:不负责的、随便的、任性的、无能的
✓主要信念:我知道什么是最好;人们应当做得更 好更努力;细节决定成败
Emotion Regulation Dysfunction Invalidating Environment
Emotional Vulnerability (Affective Instability)
Behavior Interpersonal
Self
Instability Instability Instability
患者或家属的表达:“经常这么做”、“经常是 这样”
患者不愿依从治疗约定 没有明显的原因治疗进程就被完全停止 患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 患者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很自然和可接受的
心理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信息处理结构,它通 过反馈系统指挥信息的加工处理
模式能被识别、评估,但不能自我意识到
条件C:引起重大的危机,或导致社交、工作以及 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条件D:偏离模式长期且固定,形成可以追溯到青 少年甚至童年时期
条件E:偏离模式不能用其他的心理障碍来解释
条件F:偏离模式也不能用物质或疾病影响等生理 因素来解释
A组(怪异化组)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对被抛弃过于敏感 强烈的、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 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 显著的冲动 反复自杀行为
情绪不稳定 长期的空虚寂寞感 不恰当的或强烈的愤怒,或者控制愤怒困难 短暂的、应激相关的妄想症状或分离症状
症状学:典型的躁狂症状 遗传因素:40% vs. 80% 性虐待史:50-76% vs. 30%以下 神经生物学:双相障碍有海马萎缩与杏仁核扩大 治疗应答没有明显差异
有2%的人群曾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11%的门诊病人和19%的住院病人符合BPD的诊断
标准 在这些患者中筛出伴有人格障碍的患者,33%的
门诊病人和63%的住院病人符合BPD的诊断标准 70-75%的患者有自我伤害的病史 经估算,BPD患者自杀率约在10%左右 74%的BPD相关患者是女性
B组(情绪化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
C组(焦虑化组) 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患者往往是遇到了现实问题而非认识到人格问题 前来就诊
在一个疗程中需要更多的工作 需要更长久的疗程 对治疗师的技能和耐心要求更高的承受力 治疗依从性差
Renneberg et al (1990)
17名患者执行了一项为期四天的强化团体治疗计 划,包括: 团体系统脱敏疗法 行为预演疗法 自我印象增强
50
45 % of patients
meeting 40 Jacobsen Criteria 35
30
25
20
Improved Recovered
孩子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情绪或调节情绪唤起
孩子没有学会承受压力或建立现实目标和预期
孩子会学到有时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得到一个有利 的环境应答
孩子没有学会信任自己的内在经验,因而只能从 表面的外在线索来寻求如何思考、行动和感受
边缘人格个体的行为特点(例如自残、自杀企图)可 以看做情绪调节异常和适应不良的情绪调节策略 的结果
10次每周一次的团体会见,每次2-2.5小时 每组有6-7名成员 6名硕士学位的治疗师,每组2名
3组治疗组均较候选组有了很大提升
3组之间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技能训练并不 优于逐步暴露
重要人物对患者治疗进展的作用显而易见
临床意义分析显示:当患者在治疗中得分提升了 一个标准差,在标准样本范围内分数却没有太大 的变动
Cognitive Instability
情绪调节障碍 无效的环境
情绪易破坏 (情感不稳定)
行为不稳定 社交不稳定 自我不稳定 认知不稳定
情绪弱点 对情绪刺激高度敏感 对情绪刺激反应强烈 情绪唤起后平复较慢
情绪调整策略失败
抑制会导致强烈的正性或负性情感的不适当行 为的能力
不再依赖于情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