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1)临床特点:指持续时间<7天的房颤,一般<48 小时,多为自限性。
(2)辅助检查:
①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②动态心电图:可见窦性心律心电图和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电图。
③超声心动图:可见心房扩大、瓣膜关闭不全、瓣膜狭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等。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2.心虚胆怯证:心悸怔忡,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而促。
3.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
4.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促或结代。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推荐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生姜、桂枝、太子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柏子仁、莲子心等。
中成药:生脉饮、稳心颗粒等。
2.心虚胆怯证
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悸。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琥珀粉、合欢皮、酸枣仁、远志、茯神、茯苓、白术、石菖蒲、麦冬等。
3.痰热内扰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法夏、陈皮、竹茹、枳实、瓜蒌、茯苓、石菖蒲、苦参、丹参等。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川芎、归尾等。
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复方血栓通胶囊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三)特色疗法
1.体针
(1)选心俞、内关、三阴交、通里、太冲等穴;心血不足加神门、脾俞、膈俞;不寐加历兑;眩晕加百会、风池穴。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可酌情加灸法,10天为1疗程。
(2)选足三里、三阴交、条口、承山、中都等穴,并配合辨证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腹针
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都(左)、商曲(左)。肾虚加气旁(双)、气海下;火热偏盛加水道(双);痰湿偏盛及心悸易惊、心脾两虚加大横(双)。常规消毒后,采用薄氏腹针专用套管针进行针刺,取穴严格按腹针穴位定位,进针后不行补泻手法。每次留针20分钟,隔天治疗1 次。
3.耳穴
(1)取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等穴,每次选2~3穴,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2)取心、神门、皮质下、肾、交感等穴,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每天按4~6次,以有酸胀感为度,每次3~5分钟,保留7~10天。
(四)内科基础治疗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参照相关疾病治疗建议或指南。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在气候变化大、季节交替的时候要采取措施,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发作期宜静卧休息,缓解期宜适当锻炼,如交谊舞、广播操、散步、太极拳等。
2.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多食用深海鱼类等,戒烟限酒,勿饮用含咖啡因类的饮料和浓茶,控制油脂和胆固醇的摄入,注意饮食的相对稳定性,不能随意大幅度改变饮食。
3.情志调摄:精神放松,心胸豁达,保持心情平和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等进行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心电图检查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完全不发作或偶尔发作(≤2次/月,≤1小时/次);
(2)有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减少50%以上(时间和次数);
(3)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且<95%。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且<7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初诊、治疗中、出路径时,采用心电图检查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等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