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哲学概论
睿鹰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
(一)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的批判
1 批判了认识论优先的原则。
绝对知识:目的
认识活动:手段
哲学作为科学“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知识必然是科学,这种内在的必然性出自知识的本性,要对这一点提供令人满意的说明,只有依靠对哲学自身的陈述”。⑴
2近代西方哲学和康德批判哲学的方法论前提是“错误”的。
(1)方法论对立:
A 近代以来:避免、排除错误,接近真理。
这种想法“假定着:绝对站在一边而认识站在另一边,认识是自为的与绝对不相关联的”。⑵
B 认识绝对真理,是在犯错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所谓害怕错误,实即是害怕真理”。⑶
(2)具体批判
A 经验论:由于害怕错误而走向休谟怀疑论的“绝望的道路”。
B 唯理论:以数学“这种有缺陷的知识的自明性而自豪”。⑷
数学研究的数量是非本质的,“数量
的原则,即无概念的差别的原则和同一性原则,即抽象的无生命的统一性原则”。⑸(3)康德哲学:在求知之前先考察知识的能力,犹如迂腐的学究教导的“聪明办法”:“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切勿冒险下水”。⑹3 批判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也是最重要的。
(1)客观性的态度
黑格尔认为,客观性的态度指康德之前的独断论体系,其特征是论证客体与思维的抽象同一性,“未能超出单独抽象理智的思维”,并且把思维活动限定在“某种界限之内,并把这种界限看成固定的东西,而不对它再加以否定”。⑺
(2)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的态度
其特征是割裂了思维与客观存在的联系,把思维限定在可感对象和对它们的分析,而不承认经验之外的客观存在,最后导致“休谟根本上假定经验、感觉、直观为真,进而怀疑普遍的原则和规律”。⑻
康德批判哲学的消极作用使人确信知性的范畴属于有限的范围,他只是规定了思维的形式,而没有涉及思维规定自身的过程。
费希特试图用自我活动弥补康德的缺陷,但“也仍然停滞在康德哲学的结论里,认为只有有限的东西才可认识,而无限便超出思维的范围”。⑼
(3)直观知识的态度
以耶可比的神秘直观为例,其特征是
把信仰当作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直接途径。耶可比式信仰的内容是单纯空泛的神,不过是一种直接知识的枯燥的抽象物罢了。
笛卡尔的“我思”是这种不可证明的直接知识的开始,近代哲学“没有改变笛卡尔提出的通常的求科学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只能研究在有限范围内的对象,当遇到无限的对象时,“便放弃了这种方法”,⑽陷入武断、任意和枯燥的辩论。
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总结
1 对康德的批判
(1)物自体与现象、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就是动物也不像这种形而上学这样愚蠢,而是向感觉对象猛扑,捉住它们,吞
掉它们”。⑾
(2)概念和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3)康德解决“二律背反”的方法非常肤浅。
康德认为矛盾只存在于理性之中,非但没有认识到“理性矛盾的真正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世界也采取否定、调和矛盾的“温情主义”,似乎“世界的本质是不应具有矛盾的污点的”。⑿他还批评康德只列举四个矛盾,认为“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⒀2 费希特把客观世界说成是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这就引起“朴素意识的抗议”,而且朴素意识有权抗议。
朴素意识指的是唯物主义。
“康德叫做物自体的,费希特便叫做外来
的刺激。这外来的刺激是自我以外的一个抽象体”,⒁,即非我,费希特所说的自我“并不是真正地自由的、自发的活动”,⒂更不是绝对自我。
3 谢林的绝对是抽象的同一。
谢林哲学把外在形式强加给活生生的自然,“欠成熟和缺乏辩证法”,“缺乏逻辑的东西的内在发展”,只是“按照一个假定的图式而夹杂进去一种外在构造的形式主义”。⒃黑格尔要求观察和陈述对象的内在必然性,理性地、具体地阐述事物和意识自身的辩证运动。
三建构哲学体系的思路
1 三个中项、三个推论
在《哲学全书》的结尾处,黑格尔分别
以自然、精神和逻辑为“中项”提出以下三个推论。
(1)第一个推论
“以逻辑东西为基础作为出发点,而以自然为中项,这个中项把精神和逻辑东西结合起来。逻辑东西向自然生成,自然则向精神生成”。
(2)第二个推论
“精神是这个过程的中介者,它预先假定着自然并把它与逻辑东西结合起来”。(3)第三个推论
“以自知着的理性、绝对-普遍东西为其中项,这个中项分裂自己为精神和自然,使前者成为预先假定,作为理念的主观活动的过程,而使后者成为普遍的极端,作为
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着的理念的过程”。⒄2 黑格尔体系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与哲学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