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一、引言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传播学的兴趣。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教学时长:45分钟二、传播学的定义与功能1. 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学科。

2. 功能:a. 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b. 探讨传播规律c. 指导传播实践d. 促进人际沟通与文化交流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者: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和信息的来源。

2. 受众: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信息的接受者。

3. 信息:传播的内容,包括事实、观点、态度等。

4. 媒介:传播的渠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5. 传播效果: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四、传播的类型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2. 群体传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

3.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

4. 大众传播: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活动,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五、传播过程与模式1. 传播过程: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2. 传播模式:直接传播、间接传播、互动传播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传播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收集学生反馈意见,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

六、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者的角色,掌握传播者的功能,认识到传播者的责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

3. 教学时长:45分钟内容:a. 传播者的角色:信息的筛选者、解释者、引导者b. 传播者的功能:报道新闻、提供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监督c. 传播者的责任:真实、全面、客观地传播信息,服务社会、引导公众七、受众的研究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受众的定义,理解受众的研究意义,掌握受众的分类。

2.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

3. 教学时长:45分钟内容:a. 受众的定义: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反馈性。

《传播学》ppt-第2章

《传播学》ppt-第2章

3
(二)传播定义的代表性观点: 1、“共享”说。 2、“传递行为”说。 3、“影响说”或“劝服说”。 4、“互动”说。 5、“反应”说。 6、“过程”说。
4
二、传播的定义
• 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 化的活动。
• 理解传播的定义: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3
• 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 匠古登堡创造了金属活 字排版印刷,使文字信 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 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 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 代的新纪元,印刷机的 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 诞生
24
施拉姆指出: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 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 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 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 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 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 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 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 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 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 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 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 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11
二、五种传播类型介绍
• • • • • 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跨国传播
12
内向传播
• 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里的“主我I”同“客我Me”之 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 内向传播的作用: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 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 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15
大众传播
•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 播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向 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 大众传播的功能: 1. 树立典范,即表扬先进事物,鞭挞落后现象; 2. 统一规范,如道德伦理规范、法律政策规范、文化 习俗规范等; 3. 确定议程,即引导大众什么时候想什么议什么和干 什么;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传播学第三章传播学作为一门关于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递和意义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是《传播学》这门学科中的关键章节,它主要涉及到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传播学第三章的内容进行全面详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门学科。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在第三章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递的科学,它关注的是通过符号系统进行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媒介、受众、信息源等要素,并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出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是指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它包括了识别信息、编码信息、传输信息和解码信息等环节。

传播过程是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了解传播过程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信息的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在第三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其中,传播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研究了信息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通过研究传播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为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另外,还有传播流动理论和传播行为理论等。

传播流动理论研究信息在社会中的流动和传播过程,以及不同信息载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传播行为理论则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分析人们在信息接受和传递中的动机和行为特征。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在第三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主要方法。

定量研究是通过量化的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规模受众的行为和态度等;定性研究则是通过深入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受众的观点和认知过程。

第二讲_传播与传播学(正式版)

第二讲_传播与传播学(正式版)

二、什么是传播?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是 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 施拉姆
1
说文解字
傳 播
《北史· 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说文解字
Communication
▲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 ▲印欧语源为kom-moini ▲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 意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1946、1947、1957年)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II、什么是传播学?
一、传播学的定义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
科学。(胡正荣,P.32)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 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
印刷媒介的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 指出,印刷媒介在四个方 面比早期更有效: 表达性:它们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 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 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基本概念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数字化社会中,传播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以下是传播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传播:传播是指信息或想法从一个人或群体向另一个人或群体传递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

2. 媒介:媒介是指将信息传递到接收者的手段或工具。

传播媒介可以是口头语言、印刷媒体(报纸、杂志等)、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

选择哪种传播媒介取决于传达者想要达到的目的、目标人群和预算等因素。

3. 受众: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或群体。

受众可以是特定的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国家。

在传播学中,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传达者更好地传达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效果:效果是指信息传递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效果可以是积极的,例如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引起不良的行为或情感反应。

传播者必须对传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评估信息传递的成功程度。

5.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指解释和预测信息传递现象的理论框架。

它们解释了信息传递的机制,包括传播媒介、受众和内容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传播模式、熟人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和第三人效应等。

总之,传播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的机制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数字化时代,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信息过载和假新闻等挑战。

传播学课件

传播学课件

定性研究方法
包括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用于深入 了解受众和传播效果。
混合研究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分析传播效果。
05
传播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
01
新闻报道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 向公众传递国内外时事、社会生 活等新闻信息。
新闻评论
02
03
媒体监督
针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分 析和评论,引导公众了解事件真 相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用
整合传播模式适用于现代数字化媒体环境下 的品牌营销、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等领域的 传播活动。
04
传播理论与研究
传统传播理论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描述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包括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施拉姆循环模式
强调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传播者和受 众相互转换角色。
01
新闻报道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大 众传递新闻和信息。
电影和电视剧
通过影像和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娱 乐和文化信息。
03
02
广告
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或 服务。
公共关系
通过公关活动和传播策略来塑造组 织形象和声誉。
04
组织传播
内部沟通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包括会议、通知、邮件等 。
对外宣传
社会教育
通过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高公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06
传播学的前沿与展望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研究
社交媒体传播
研究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包括 信息传播、意见表达、社交网络等方
面。
移动传播
研究移动终端的传播特点,如手机、 平板等,以及移动传播对人们信息获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传播学概论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传播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概述传播是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等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交流的过程。

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是传播的四要素,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传播学主要关注传播现象和规律,研究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的影响力等问题。

2.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传播学的特点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播效果阶段、传播过程阶段和传播系统阶段。

传播效果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斯维尔、拉萨韦尔和拉萨维尔等。

传播过程阶段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问题,代表人物有香港、香港等。

传播系统阶段主要关注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代表人物有盖尔考恩、纽曼等。

2. 传播行为的理论传播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动机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 传播效果的理论传播效果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受众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受众认同理论、受众影响理论等。

4. 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交流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媒介传播理论、传播行为理论等。

5. 传播系统的理论传播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媒介理论、传播渠道理论、传播网络理论、传播结构理论等。

三、传播学的方法和技术1. 传播研究的方法传播研究的方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研究等。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ppt全书

传播学教程ppt全书

约哈里窗格
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给文化下 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 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 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 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 调的是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
现代商品的象征意义:可口可乐→青春、活 力;耐克→运动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信号与象征符
符号 (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 (symbol)两大类。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 表象的载体。”
(通)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 口语的局限性:近距离传播;记录性差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 播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文字传播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 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是:
(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 来从事活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 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 程。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传播学第二讲

传播学第二讲
4、来自工作群体的约束。大众传播者总是在一个群体工作,他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工作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5、来自传播者的个性结构和自我形象的约束。传播者都有自己的人格意识和个性结构,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众中的形象。这些都是制约传播者如何进行选择和制作信息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传播的功能
二功能说
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主体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
2、讨论传播过程中各主要行为者的行为:编码、译码、释码,重点在于其角色功能,而不是分析传播环节。
3、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由于可能受到噪声的干扰,信号不是稳定不变的,这可能会导致发出的信号与接受的信号之间产生差别。也就是说,由信源发出的讯息与信宿接受的讯息两者的含义可能不同。交流失败的一个共同原因就在于发信者一方不能认识到,发出的讯息与接受的讯息并不总是相同的。
控制论模式
主要贡献: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意见领袖的特征:
1.生活经验丰富,知识面广
2.交际广泛,同公众联系密切,有较高的威望。
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乐于创新。
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
代表作:
《传播与劝服》
《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193 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曾担任该校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一篇惊动教育部的小学生作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到烈士纪 念馆参观,使我很受感动。那些 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 拷打,不怕枪林弹雨,为了穷人 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要向他们学习,做革命的接班 人,长大为人民服务。 我热爱那些为穷人打天下的烈 士,我痛恨那些资本家反动派。 听爷爷说,刚解放那会,日子虽 然苦,但那时当官的一心为老百 姓,不像现在,到处是贪污犯。 我对爷爷说,我长大了就专门抓 贪官,给他们灌辣椒水,上老虎 凳,叫他们把贪污的钱交出来, 分给穷人。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 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 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是com,指 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 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 “共享”。 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Cicero, 前106-43),将communication定义 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一件事 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陈力丹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26万字242页图115张设置基本概念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传播控制大众传播批判等九章陈力丹易正林编著传播学关键词北师大出版社2009搜集了关于25个传播学概念的外国学者原始论证对每个概念进行学术梳理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但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 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 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姬无命:这这,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嘛。 秀才:那就问几个有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 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 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 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秀才:回答正确,动手吧! 姬无命:啊!!(自杀)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课件

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与发展历程
学科背景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 20世纪初的美国,其发展受到了心 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 影响。
发展历程
传播学经历了从初创期、成型期到发 展期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经验学派
以实证主义为研究方法,强调对 传播现象的客观分析和经验验证 ,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霍夫兰
01
通过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环境影响传播
02
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对传播内容和方式
产生影响,制约信息的流动和传播效果。
传播与社会稳定的互动
03
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
社会的稳定也为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电视的特点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手段,信息传递速 度快,覆盖面广,但需要特定接收设 备。
互联网的特点
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访问。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与发展
01
02
03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 的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 兴起。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出 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态和 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 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
发展。
《网络安全法》:保障网络安 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
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 理暂行规定》:规范计算机信 息网络国际联网及其相关活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 定》:加强对互联网新闻信息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如何被传递、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消息、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反馈等要素。

消息是传播的核心,它是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

消息可以是言语、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播者是指传递信息的个体或组织机构,他们可以是记者、编辑、广告商、政府机构等。

媒介则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包括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

受众是接受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对消息的理解和反应将影响传播的效果。

反馈是指受众对信息的回应,如回应、评论、分享等。

二、传播的过程与模型传播学研究了不同的传播过程与模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

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分为五个要素:源头(sender)、编码(encoding)、信道(channel)、解码(decoding)和接收端(receiver)。

源头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他们产生信息并进行编码,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播的形式。

编码是指将源头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系统。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如书本、广播、电视等。

解码是接收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

接收端则是接受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三、传播的理论与效果传播学还研究了不同的传播理论与效果。

1. 奥斯本和海贝尔斯坦的传播效果理论认为,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

如果受众对信息感兴趣并且与其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相符合,那么信息的传播效果就会较好。

2. 互动传播理论强调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受众的反馈,传播者可以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3. 效果评估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传播活动的效果,可以为传播者提供改进传播策略的依据。

四、传播的影响与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作为大一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者,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信息、观念、态度等在人群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1.2 传播的要素:传播包括发送者、媒介、信息、接收者和反馈五个要素。

1.3 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选择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传播模式与理论2.1 传统传播模式:传播学经典理论包括拉斯维尔斯传播模式、五度传播理论等。

2.2 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有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移动传播等。

2.3 传播学理论:如传播人际关系理论、认知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帮助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三、传播媒介与平台3.1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

3.2 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媒介效果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了解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公共关系与广告4.1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通过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来塑造企业形象和传递信息的战略性活动。

4.2 广告:广告是商业机构为了提高销售、推广产品和品牌形象而对受众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5.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如真实性、隐私保护和诚信等。

5.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涉及相关法规和规定,包括著作权法、网络管理法和信息保护法等。

六、跨文化传播6.1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6.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挑战,需要适应和理解。

七、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7.1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分享信息。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03
传播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发 展趋势,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等从事信息采集、 加工、发布和管理工作。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已经开始探讨信息传递和影响的问题。
在20世纪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更加 关注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从而推动了传播学的形成和 发展。
品牌认知度
衡量受众对品牌的认知程度,通常通 过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等指标来评 估。
广告效果
衡量广告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通 常通过广告收视率、广告点击率、销 售额等指标来评估。
05 传播与社会
总结词
传播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传播 也塑造了文化的面貌。
物 质的总和,它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传递 了文化的各种元素,还塑造了文化的面 貌和形态。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被选择 、强调、重构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
信息传播生态。
04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理论
01
02
03
04
子弹论
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 强大力量,受众只是被动接受 媒介信息,没有选择的余地。
有限效果论
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 的,受众具有主动选择和过滤
信息的能力。
适度效果论
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
1 2
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信息过滤、内容推荐、语 言翻译等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陈力丹


教材: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 纲要》,26万字,242页, 图115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6月版



设置基本概念、人际传 播、组织传播、大众传 播、文艺传播、跨文化 传播、传播控制、大众 传播批判等九章 定价22元

参考书:
人内传播经常发生“逻辑上的不 一致或者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 比如做了不想做的事情、没做想 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会格 外烦躁或者情绪低落一些,尽管 旁人不一定能看出我们情绪的变 化,可是我们自己能感知到。

三、传播模式
1. 五W线性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引介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中, “communication”被翻译为中文的“传播”,显现出 功利化的单向操作性。 从“communication”的本意来看,“传播”翻译为 “交流”、“沟通”、“交通”更为贴切。但由于使 用“传播”翻译“communication”一词已经约定俗成, 个人改变翻译用词,反而容易引起学术研究中更多的 误解。但是,对“传播”概念双向、互动的把握,却 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正确的传播理念。 施拉姆(Wilbur Schramm)把传播当成社会得以形 成的工具,他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 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 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陈力丹、易正林编著 《传播学关键词》, 北师大出版社2009 年1月版。318页, 27万字。 搜集了关于25个传播 学概念的外国学者原 始论证,对每个概念 进行学术梳理。 定价34.5元。


普及读物 陈力丹《传播学是 什么》,北大出版 社2007年版



传播学入门
陈力丹 陈俊妮
写在前面:我们是自觉传播的动物 第一章 与自己对话——自我传播 第一节 认识自我 一、“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宾我” 二、“镜中我”与“社会我” 三、“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第二节 我们通过什么自我传播 一、感觉、知觉与情绪 二、自言自语 三、梦:无意识的自我对话 第三节 没有记忆便没有自我传播 一、自我感觉与记忆 二、失忆:我是谁? 第四节 如何与自己相遇 一、依然故我 二、看见自己





姬无命:这有什么区别吗? 秀才:举个例子,但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 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 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 姬无命:这这,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嘛。 秀才:那就问几个有意义的,我生从何来,死往何 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 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 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秀才:我和宇宙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 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 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 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 姬无命:我杀了你! 秀才: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秀才:回答正确,动手吧! 姬无命:啊!!(自杀)





秀才:这得从人和宇宙的关系开始 讲起了,在你身上长久以来,一直 就有一个问题在缠绕着你…… 姬无命:什么问题呀? 秀才: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我已经知道啦。 秀才:不,你不知道,你知道吗, 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 名字,一个代号,你可以叫姬无命, 我也可以叫姬无命,他们都可以, 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 姬无命:我不知道,我也不用知道。 秀才:好好,那你再回答我另一个 问题,我是谁? 姬无命: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 秀才:不,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 在问的是自我。

Hale Waihona Puke
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有一段与“我”与“我”关系 的情节,即“吕秀才口毙姬无命”。它说明就是人内传播, 也必须是双向的,否则造成认识的迷茫: 秀才:慢着,杀我可以,但得先说明白了,我到底是死在 谁的手里。 姬无命:废话,我呀! 秀才:我,是谁? 姬无命:我怎么知道你是谁呀。 秀才:问题来了吧? 姬无命:你什么意思啊?


一、传播的概念
“传播”在印欧语系的文字中,是 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 于古希腊的两个词根,一个是com,指 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一个是munus, 指效用、产品、作品、利益、服务等 等。两个词根合起来,意为“共有”、 “共享”。 古罗马的著名演说家西塞罗(Cicero, 前106-43),将communication定义 为与别人建立一种联系或把握一件事 情。






第二章 人与人交流——人际传播 第一节 我们通过人际传播获取意义 一、人际传播交流的是什么? 二、解读意义 第二节 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与副语言 一、用身体交谈 二、倾听 三、学会说话和用词 第三节 我们不能没有人际传播 一、人天生是社会动物 二、人需要包容、支配与情感 三、人际传播也可能出自利益的需要 第四节 支配人际传播的社会关系 一、有了“关系”才有交流 二、角色扮演 三、“装相”与“本相” 四、说话,更要对话 第三章 我们在同一条船上——组织传 播 ……



后来这个词的内涵略有变化,主 要是指思想、信息的交流、沟通。 “传播”(communication)一 词“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 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 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 和变化。理解这一点,对形成正 确的传播观念、有效的传播行为 及富有解释力的传播研究都不无 意义。



二、传播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 文艺传播、跨文化传播,等等。 人内传播并不是纯粹生理性的活动,人内的信息处理 活动具有很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性。 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 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使 得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处理好各个方面 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