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_贾林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1第30卷第3期Journal o 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1.30No.3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

贾林祥, 叶浩生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江苏徐州221009;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范畴。本土化是达至本土心理学的必要途径和环节,心理学的本土化最终体现为本土心理学。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

处理好与传统文化、西方心理学等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通过中国人、为了中国

人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并进一步为心理学的全球化积累素材。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心理学本土化;西方心理学;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1)03-0143-06

心理学的本土化或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定向是当今心理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198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研讨会上,杨国枢宣读了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方向与问题》的论文,这被看作是中国心理学正式迈向本土化的第一步。以此为标志,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已历时20年,其间成绩颇斐,但问题也不少。本文拟就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存在及应注意的问题谈点看法。

一、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涵义的厘清

从事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至少应在概念的涵义上达成一致。但就现有的研究而言,研究者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存在颇多分歧,每位研究者均有自己对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独特认识和理解。这固然有利于活跃学术气氛,积累研究成果,但却无济于研究成果的关联与一致,也就很难实现建立“统合的全体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目标,因为研究者并未在心理上形成关于二者的共同信念。因此,厘清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涵义,对于从事相关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探讨和研究本土心理学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中异军突起的一种趋势,这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中的`回归革命'”。[1]考察西方学者对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我国学者厘清其涵义并进而形成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的共同信念不无助益。《本土心理学》一书的主编、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希勒斯(Healas)认为,本土心理学是“有关心理学论题的文化的观点、理论、猜想、分类、假设和体现在社会习俗中的观念喻示。这些心理学陈述的是人的本性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它们包含着对人的行动和感受方式以及对人怎样能在生活中寻求幸福和成功的劝告和禁

收稿日期:2001-03-30

作者简介:贾林祥(1966—),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143

戒”。[1]他进一步区分了“本土心理学”与“专家心理学”,把科学心理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的心理学解释看成是专家心理学。而他所说的本土心理学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日常生活常识,仅限于对习俗的理解和对人生的劝告与禁戒。这显然是对西方心理学的现行科学观的挑战,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希勒斯对本土心理学的理解和界定未免有失偏颇,但毕竟为我们从事本土心理学及心理学本土化之研究提供了参照。我国港台及大陆学者均立足于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对本土心理学及心理学本土化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本土心理学是一种在本土性契合条件下所建立的心理学知识体系”。[2](P26)而他所谓的“本土性契合”则是指“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与被研究者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密切配合、贴合、接合或契合”。[2](P24)香港大学杨中芳教授则认为“本土心理学研究是指在研究个人的心理及行为时,将历史、文化脉络放在思考构架之中的一类研究”[3](P123)。她把本土心理学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类,认为狭义的本土心理学是存在于当地人头脑中的许多与心理有关的看法与惯思,而非一门整体的学问;广义的本土心理学则是指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而大陆学者葛鲁嘉则认为,本土心理学主要是指前科学的心理学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心理学,[4]并把本土心理学划分为常识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两个不同的存在水平。由此看来,我国三地学者在对本土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上确有分歧,这无疑会影响其正常的学术交流,也会使我们在建立统合的全体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如何才能消除分歧、谋求认识上的一致呢?我们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受其所赖以产生的特定的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的制约,并且其发展历程与结构也是以社会文化因素为基础的。尽管目前三地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五千年文化历史所积淀的中国人的共同的民族心理却不可能不影响到其当今之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这就为三地学者消除认识上的分歧提供了契机。只要他们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最终必定能够达成一致的认识。我们认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的;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文化特点;最后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据此,可以把本土心理学界定为一种自主的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并于当地现代文化范畴中得以体现和反映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及其思想。

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是两个内涵并不相同的概念范畴,然而许多研究者却混用了这两个概念。而且即使是对心理学本土化的理解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就必然会引起很多没有必要的理论争执。葛鲁嘉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是指心理学的现代科学形态;台湾学者叶启政认为心理学的本土化就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相互了解的过程,是研究者走入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以移情的方式来捕捉他们的身心状态;[5](P191)而杨国枢在谈到本土化时主要针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未能超越西方心理学的范畴,几乎沦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活动的附庸,对世界心理学未有可取代的独特贡献而言的。他认为“在进行研究工作过程中,中国心理学如能鼓励自己在研究活动中加入中国式的想法与看法,中国社会文化因素便可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而能在问题、理论及方法上推陈出新。这种有意识的努力,便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6]相对而言,杨国枢对本土化的理解和界定是最具权威性的,但他只注重了中国学者自身的努力及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影响,而未考虑到西方心理学中合理的因素在中国心理学本土化中的作用,似乎只要中国研究者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就能水到渠成。我们认为,心理学本土化的关键要落实到“化”上,如果本土化的心理学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