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之《论语》中的美育思想及其教育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美育思想及其教育目的

摘要:孔子被称为第一位私学教师,也是一位重视人的独特价

值和精神满足的思想家,强调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养成完美的君子人格。他在教导弟子的方法上自成一体,其中很重要独特的一部分就

是以诗、礼、乐为代表的美育。《论语》中有不少反映孔子凭借艺

术教育寓教于乐,引导弟子们向文质彬彬博学多才的君子发展、进

而“学而优则仕”的内容。

关键词:论语;美育;理想人格

孔子是一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重视社会伦理的思想家,《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集中地反映了其思想内涵,其中的

言语思想字字珠玑、博大精深。美育是通过外在各方面的各种美好

的事物培养人们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形

成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的一种感化性、渗透性、逐步深化

的教育。虽然美育的概念出现在孔子时代的两千年后,但孔子早已

在教育学生的实践中应用了自己的美育

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

《论语》中共出现107次“君子”,从语句中不难看出“君子”的

境界即是孔子所向往、追求的理想人格。何为君子?“君子不器”,

应无所不通全面发展,因而教育的内容除了学问知识、为人处事的

方法态度、更包括完整健康的审美观及人格。作为一位教育家,孔

子有明确的教育手段、内容及目标,体现在语录中更多地成为了对

弟子的多方面要求,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偏向形而上层面的理想,是人立

身的基础;根据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艺与前三者同时出现恰恰证明了艺术教育在孔

子心中的重要地位。关于艺术对修身起作用的历程,孔子则另有一

句加以说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直接点出艺术教育的

三大板块。

二、诗、礼、乐的重要性及作用

《诗》是文学方面的美育教材,其来源很广,除了乐官制作的

乐歌,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读诗的

本身是一种文字美、音韵美的享受,而孔子更重视的则是隐藏在丰

富内容中的知识性,在他眼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诗的形式可

以锻炼人的思维、辩论和作文能力,学习诗的内容非但可以得到新

知识、还可以得到他人对事对人的经验。除了直接从表面文字中得

到教导,孔子及其弟子还通过联想挖掘出《诗》比喻哲理的作用。

子贡向孔子展示自己的观点后、经讨论得到更完美的观点,便以“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概括由学术探讨行为得出的“真理越辩越明”这一

规律,将原本只是写实的句子用于概括另一类事件的规律,使孔子

式美育获得了更多附加的教育价值。

礼,即人们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荀子认为礼有“养”

有“别”,“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在周

礼的原则和中国传统伦理影响下,礼仪带上了更多区别阶级的政治

色彩,当作为周礼倡导者的孔子看见损害礼的行为时,痛心疾首并

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喟叹,认为违反礼的事情都能做,就没

有其他事情不能做了,这充分展现出在孔子心中礼仪与国家尊严、

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把知礼看作

立足于社会的必要准备,是一直以来的学习目标,而他也确实以身

作则,在朝堂、太庙、居处等各种场合践行礼仪的要求。礼来源于

祭祀,在封建时代,天意和祖宗不可不敬、不可不祭,因而礼以谦逊、庄重、典雅为基本格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需要有好

的内在本质,但能使君子脱颖而出的直观表现是大方得体的行为、

端庄恭敬的礼节,所以外在与本质同样重要。学礼则是练就“文”的

绝佳途径,是带给君子美好仪容的教育。除此之外,“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加以

约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可见礼肩负着通过对行为的约束

来影响思维、匡正君子之道的重任。

《乐记》指出,“乐”是诗、歌、乐、舞融合的综合性整体艺术,所需要的审美能力相对较高,所以孔子将它放在最后一步“成”。孔

子认为,一首乐曲应“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要想做到翕翕地热烈,纯纯地和谐,皎皎地清晰,绎绎

地不绝,就必须要求乐曲演奏者们坚守各自乐器的演奏法度、调整

自己、与集体配合达到和谐,从而在提高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同时,培养人们守礼守法、追求和谐的意识。并不是所有的乐都可以

成为孔子的教学内容,《论语》中孔子表明了他的观点。“颜渊问为邦……‘乐则《韶》、《舞》。放郑声’”被问及如何治理国家时,孔

子推荐了《韶》和《武》但却明确指出不要用郑国的乐曲,因为后

者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事实上在前两者中,孔子偏好反映舜帝事迹的《韶》,称其“尽美、尽善”,而认为反映周武王事迹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由此可见孔子所选的音乐有审美价值之余,所传递的内容也是健康的、符合礼制和儒家道德伦理的、有利于完善君子人格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