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24、48、72 h的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48、72 h的各项神经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BUN、Cr、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亚低温;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围产期发病率较高的脑损伤疾病,其主要是因为在围产期因为缺氧和缺血造成。此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并且会导致新生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显著提高。近几年,伴随医疗事业的发展,亚低温已逐渐运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病死率和致残率,效果显著[1]。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给予亚低温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胎龄37~41周,平均(38.9±2.0)周;出生体重2505~4040 g,平均(3242.5±162.3)g。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胎龄38~42周,平均(39.2±2.1)周;出生体重2553~4045 g,平均(3240.2±164.1)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治疗、保持血糖、循环和营养等内环境稳定,降低颅压,缓解脑干症状,控制惊厥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生后6 h 内给予亚低温治疗,保持室内温度为25 ℃左右,将患儿放置在婴儿培养箱中,将箱温关闭,选择冰毯式进行亚低温,保持冰毯温度与肛温相差为10 ℃,直肠温度为34.0 ℃左右。若患儿直肠温度低于34 ℃,冰毯进行加热保暖,时间为72 h。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各时间点心率(HR)、呼吸(RR)、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同时注意观察患儿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24、48、72 h的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平均压及血氧饱和度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神经系统症状特征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后24 h的兴奋、惊厥、嗜睡或昏迷、肌张力异常、脑干症状以及原始反射异常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8、72 h的各项神经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两组BUN、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BUN、Cr、ALT及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围生期窒息引起,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甚至死亡[2-3]。在蔡成等[4]研究中显示,0.2%~0.4%的足月儿、胎龄较小胎儿和60%早产儿会发生围生期窒息,10%~60%会引发新生儿期死亡,部分存活儿还会伴随癫痫、脑瘫、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视听障碍等永久性脑损害[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致病原因脑部为缺氧缺血从而使得脑细胞能量出现代谢失衡,其主要表现为葡萄糖无法氧化和磷酸化,从而导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迅速损耗,细胞膜发生去极化,细胞内的水、钠离子、钙离子以及游离脂肪酸发生堆积,最终使得细胞发生毒性水肿和死亡[6-7]。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为再灌注损伤引发继发钙内流增加、自由基生成以及继发性能量衰竭[8]。

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不仅需要快速改善患者神经系统血液灌注情况,从而为氧和能量的供应提供有效保障;而且还需要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二次能量衰竭的出现[9]。给予患儿亚低温治疗是一种有效措施,其能够显著改善脑血流情况,平衡脑氧合代谢,降低炎症对于患儿脑部的损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24、48、72 h的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在治疗后48 h各项神经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杨庆[10]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保护脑神经,改善脑细胞代谢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在BUN、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肾功能损害,而观察组与对照组BUN、Cr、ALT及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亚低温治疗并不会损伤新生儿的肝和肾功能,其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采用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路军,叶启先,钟严艳.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中重度新生儿HIE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5):334-336.

[2]林碧云,张鹏,程国强,等.大于35周胎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预后评价体系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115-121.

[3]庄婵芝,房晓祎,吴玲.舒适护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疗法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1):1427-1430.

[4]蔡成,龚小慧,裘刚,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6例疗效分析及18月龄随访调查[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4,29(24):1858-1861.

[5]陈桃英,王晓蕾,李雅雯,等.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4,40(1):47-49.

[6]江鹏,叶成海,龚湛潮,等.生后6~12 h开始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4):27-29.

[7]王来栓,程国强,张鹏,等.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面临的临床问题及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12):731-735.

[8]贺新萍,李艳霞,郑江.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72.

[9]王素芬,王宏隽,张扬文.舱前协同护理对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