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汉语言文字不仅仅是汉文化的传承工具,其本身就是汉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汉字和中华文化早已血肉相连,成为相依相存密不可分的整体。汉字和汉文化共同构成了特殊的“汉文化圈”,影响着不同的民族,架起人类社会交流沟通的桥梁。汉字和汉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本土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了保护和弘扬。
一、汉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之一,也是地球上古老神秘的文字地带。原始汉字出现在大约4500年前,汉字成为完整的体系大约在3700年前,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大约在3300年前。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某种具体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的基本单位记录的是什么样的语言单位。汉字记录的是汉语语素,所以汉字是语素文字。
二、汉文化
“汉文化”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汉文化以儒家文化(儒家的历史、哲学和伦理观)为核心,其特点则是开放式的,有巨大的包容性。历史上汉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国多种民族的文化,也吸收了许多外来民族的文化因子。
三、从汉字看汉文化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
文字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是不依傍其他文字,独立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
(二)、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1、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2、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
(三)、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l、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冥》)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析字、借字和联边
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汉字单音的,音同音近现象较为严重,口语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汉人的姓往往有一个析字的代称,如“十
八子李…弓长张”“古月胡”等。再像为了表意含蓄,将“分”析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约)、将“谢”析为“言身寸”等。其他再如析字对:“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
借字就是借用某个字的形体来代替许多描绘文字的一种修辞格。如:她走到一张桌子前,从一个大药瓶下取出一个折成“又”字的条子,看了一下上面写的名字,惊讶地问我:“您姓‘再’?还有姓‘再’的吗?”③。这里借汉字“又”形容条子被折成的样子,就是一种借字。
联边就是特意选用若干个偏旁相同的字让它们串联起来造成气势的一种修辞格。如:1945年冬,李德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为昆明“一二·一”惨案中被反动派杀害的女学生,赠了一副对仗工整的挽联,对蒋介石策动内战阴谋公开抗议,对反动派杀害学生无比愤慨。联语是:魑魅魍魉残余,知法网有漏;琴瑟琵琶坑烬,问民权何存!(《银锭观山》)④
3、字谜和隐语
谜语是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游戏,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是用字做的谜如以下几则字谜:拿不出手(谜底是“合”),你我各一半(谜底是“伐”)。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后汉书·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日:“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谜和隐语大多是依附汉字形体而构成的。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我们相信,汉字与汉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四、汉文化圈及其域外影响
(一)汉文化圈的理论及地位
“文化圈”的理论,是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施密特创立的,核心是文化传播论。在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于是,获得优先发展并处于强势的文化.便向四周辐射,影响其他文化,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
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汉文化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汉文化圈”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庞大的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意义在于,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它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结晶,不但荟萃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还充分吸纳了各种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汉字文化圈的域外影响
汉字和汉文化创造了在东方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
1、中朝两国山水相依,历史攸关文化渊源深厚。自汉武帝在朝鲜建立郡县制度后,汉文化和汉字大量输入朝鲜。朝鲜在政治上多依附中国。中朝人口流动也促进了文化交流,而教育与科举更是把汉文化传入朝鲜的重要渠道,因而汉文化的传播比其他国家更直接。
2、中日两国很早便有文化交流。据文献明确记载,中日正式交往始于汉光武帝,此后两千年日本全盘输入中华文化,包括汉语的大量词汇和汉字。日本原先没有文字,所以汉字输入后便用汉字作书写工具。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进入高潮,用其字形字义,读音也接汉字有“吴音”、“汉音”与“唐宋音”三种,谓之“音读汉字”。
结束语
放眼望去从伦敦到纽约,从东京到悉尼,华语在世界上逐渐走强,成为热闹的语言。何以如此?理智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汉字有那么多优点,而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正在全球走红,形成了“汉字热”。汉字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我国的汉字和汉文化已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汉字不仅仅是汉文化的载体,更是汉族文化的根。我们不仅仅应当站在文化道统的立场上出于民族自尊的考虑来维护汉字和汉文化,更是为了将来的人类文明能够维持一定的斑斓的色彩,人类能够依旧生机盎然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