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合集下载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怎么用药心力衰竭是指心室功能下降,心衰患者经常有气促、乏力、心悸等不适症状,病情严重的话,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

可以这样说,心力衰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心力衰竭作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该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统计,心衰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0%以上,并且心室功能的恶化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成正比。

除此之外,不当使用心衰药物也是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比如,排钾利尿剂、洋地黄等治疗心衰药物,一旦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因此,心衰伴有心律失常的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使用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的药物呢?1、西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已经陷入两难境地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室性早搏,而治疗室性早搏最主要的西药为胺碘酮,这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的作用。

然而,心力衰竭患者本身缺乏心肌力量,如果再服用具有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就会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力量更加低下,这样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即便如此,胺碘酮是唯一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物,对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对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有着非常大的服用风险,这是因为心力衰竭患者服用该药物之后,可产生非常多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心脏外的副作用,一旦产生很难再通过药物调理过来,根治基本无望,以至于很多心力衰竭患者在服用的过程中不得不停止治疗。

心力衰竭本身属于一种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中途停药,大大影响了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2、中药治疗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伴发心律失常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界的治疗难题,基于西药治疗的种种弊端,我国中医临床心血管专科研究团队以中医脉络学为指导,研制出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参松养心胶囊。

该治疗药物包含了十多味中药成分,包括人参、麦冬、丹参、甘松等,最大的特点为快慢兼治、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其中人参作为该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储备的作用,对机体内DNA、RNA的合成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和血浆中的cAMP水平,有效增强心力衰竭患者机体心肌收缩能力,使血小板聚集得到有效抑制。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

心衰伴发心律失常如何用药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女性心衰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5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为1.3%左右,心衰的发病率通常会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大部分心衰患者都会伴发心律失常,所以对于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患者要有针对性地用药,以延缓疾病对患者的伤害,减轻病状延长患者生命周期。

1.心衰与心律失常心衰即“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脏无法将足量血液泵送至人体内各器官中导致人体各组织无法完成基本代谢的综合征。

心衰患者的表现常为呼吸急促且困难、四肢无力导致活动受限等。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于患者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频率异常、心跳过快或过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心律失常可独自发病,也可伴随其他心血管疾病发生。

患者应长期服用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治疗,严重者要进行手术以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率异常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通常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经过系统治疗后都会得到改善,患者生存周期也会延长。

2.心衰会导致心律失常吗?患者患有心衰时极有可能伴发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博等类型心衰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伴有心律失常后将会加重患者血液流动不畅的情况,心脏供血不足将导致血液无法及时输送至身体各器官中,易使某些器官因缺血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

所以当患者出现心衰伴发心律失常时,要及时正确用药治疗。

3.心律失常的症状:心律失常患者发病时常有一下几种症状:①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缺血,从而使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绞痛,更严重会导致患者心肌梗死。

②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短期内会出现头晕、视线模糊、短期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更严重则会导致患者抽搐,甚至大脑永久性损伤。

③心律失常患者肢体供血不足会出现乏力的症状,患者在急性心律失常期常表现为心悸、心慌、大量分泌汗液等症状。

④若患者病发时未及时得到治疗,将会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突然晕倒,长时间昏厥甚至猝死。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2 0 1 4年 第 1 期
性差异 。
以P < O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2 . 1 治 疗 前 后 疗 效 观 察
2 . 2 两 组 疗 效 比较
本研究 中选取 冠心病慢 性心力衰竭并室性 心 律失 常患者 6 0例 ,将其分为 观察组 和对 照组 , 每
症 状 及 预 后 有 直 接 的关 系 。针 对 这 种 情 况 ,我 院 选取 6 0例 冠 心 病 慢 性 一 t l , 力衰竭患者 , 对 其 临床 治 疗 进 行 回顾 性 分 析 , 现报 告 如 下 。
年龄 、 性别 、 病程等 方面均无 差异统计 学意义 ( P <
0 . 0 5 ) 。 1 . 2 方 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动态心 电图、 t l , 脏超声 、 胸片、 肝 肾功 能 、 水 电解 质 、 血 脂 等相关 检查 , 观 察患者 心律变化及 S T — T改 变 ,治 疗 前 后 需 采 取
常规检查 ,并检测患者 2 4 h动态心 电图和左室射
血分数值 。对照组给予吸氧 、 控制盐分摄 取量 、 洋
3次 , 维 持一周后减少计量 , 每 日次 数 控 制 在 2次
以内 , 并持续用药治疗一周 。治疗过程 中, 要观察 患者各项指标 , 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对 比分析 。
1 . 3 疗 效 评 价 标 准
选取我院 2 0 1 1年 1月 一 2 0 1 3年 5月 收 治 的
冠心病 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6 O例 , 将 其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各 3 O例 。其 中对 照组 男性 2 O例 , 女性 1 O例 , 年 龄均在 4 6 — 8 2岁之 间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论文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论文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临床治疗情况。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8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在住院时心脏超声所示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及住院时的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的恶化,并且伴随心脏增大,发生率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于未发生的比较,bnp的浓度显著上升,使用胺碘酮者与不使用者比较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下降。

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治疗心衰药物与抗心律失常药物间存在相互影响。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一种疾病[1]。

因而在临床中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

因此研究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影响、区别相似病种的诊断以及针对这种容易出现误诊的疾病提出有效的干预性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左心室收缩等症状,该病的引发病因较为多样,发病机制也非常复杂。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由于近年来对冠心病治疗方式的发展,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本文主要对冠心病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及疗效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9年 1月至 2012年 1月来在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8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均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12年所制定的关于急慢性心衰治疗指南。

所有患者均因心力衰竭住院,住院时都有明确的冠心病史,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过冠状造影。

需要排除的患者类型有:在最近1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严重肺部疾病,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长期贫血、甲亢等,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等。

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2 . 2 治疗前 后室 性早搏 总数 、左 室射 血分数 变化 比 较
表 1 两组老 年患者具 体临床 疗效对 比分析表 ( %)
组别
例数
时 间
室性早 搏总数( 个, d )
左室射血分数 ( %)
3 讨

9 0 %, 直接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 。 综合分析治
疗前后患者室性早搏总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 ,具有
心血 管 病 防 治知 识 2 0 1 3年 第 1 2期
话 论 著 /实验 与临 床研 究
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室性心律 失常的 临床 治 疗 分 析
夏 昭举
( 云 南省 昆明 夕阳红老 年病 医院 , 云南 昆明 6 5 0 2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老年 冠心病慢性 心力衰竭 患者室性 心律 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 将 6 0 例 冠心病慢 性心 力衰竭 室性心律 失常老年 患者 , 随机 分为 实验 组和对照组 两组 , 对照组行 常规治疗 , 实验 组行常规 治疗联合胺碘
酮。观察并比较 , 两组患者的总体 I 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 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P < 0 . 0 5 。治疗前 、 后 室性早搏 总数 、 左室射血 分数 比较 , 具有统计 学差异( 尸 < 0 . 0 5 ) 。而对照组 治疗前后 ,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尸 > 0 . 0 5 ) 。结论
显效 : 治 疗后 , 经动 态 心 电 图检 查 , 患 者 期前 收
缩消失或降低> 9 0 %, 临床症状( 心悸 、 胸 闷以及气促
等) 均 消失 。 有效 : 治疗后 , 患 者期 前 收缩 减 少 > 5 0 %, 心悸 、 胸 闷 以及气 促等症 状 均有所 缓解 。 无效 : 经过 治疗后 , 患 者未 达 到任何 有效 水平 。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李剑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李剑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李剑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共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4例,急性期静脉泵入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稳定期联合用药,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药制剂、心肌营养药物、调脂药物、抗血栓药物治疗、合并症对症治疗。

结果: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住院率35.6%,急性心肌梗死3.8%,血管重建术4.8%,靶器官消融术11.5%,心源性死亡 5.8%,均死于急性心力衰竭。

末次随访SBP、DBP、HR、BNP、cTnT、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高于出院前,末次随访EF、CO低于出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需要综合化,重视合并症、病因的控制,联合用药,重视随访。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是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我国发生率高达2%,因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生率上升,冠心病发生率快速上升。

冠心病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病程在10年以上的对象,并发症高达20%~30%。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对象容易出现猝死等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常见病因[1]。

有报道显示,约50%~60%的心肌梗死后远期死亡与心律失常有关,其中绝大多数为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成为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2]。

故,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防治室性心律失常是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共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4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共收治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4例,其中男70例、女34例,年龄49~92岁,(70.1±6.2)岁。

合并症:高血压疾病56例,心绞痛4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糖尿病18例,肺炎1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史16例,脂代谢紊乱15例。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组别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 消化 系统 急性 中毒 各类外伤
注: 表示 与青 年 组相比 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 O . 0 5 ; 表示 与 中年 组
组比较 差异 具有 显著性 ,P< O . 0 5
配置 的问题。本文研 究结 果表 明I C U收治的患者 中病死 率的构成群体
2 0 ・论
著 ・
表2 各年龄 组 患者病 死率 比较( %)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2 6 围皿
重 症 医学 科是 一 门新 兴 学 科 同时 也 是极 具 发 展潜 力 的 一 门学 科 。2 0 0 6 年 中华 医学 会重症 医学分 会出台了I C U 建设和 管理 指南 ,指 出在我 国三级医院和有条 件的二级 医院 ,都应该设立 重症医学科 】 。 2 0 0 9 年卫生部 确定 了它合 法独立 的二 级学科地 位 】 ,自 ̄ t l C U 科的发 展迎 来 了新 的 机遇 和曙光 。但 是 ,I C U 作 为一 个被 动接 纳患者 的科 室 ,具有 很多局限性 ,这就 难免会造成I C U 医疗资源及 医护 人员合理
f a i l u r e a ndv e n t r i c u l a r a r r h y t h mi af r o m J a n u a y r 2 01 1 t oAug us t 2 01 2 d i vi d e di nt ot wo g r o up s . T h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u s e d c o mm o nt h e r a p ywh i l et h e e x pe r i me n t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0 . 5毫 克 输 注速 度 泵 人 ,每 天采 取 药 量 要 在 1 . 2克
发生率 比较 高。根据这一情况 , 本文笔者抽取近年 来在我 院收治的患有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室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 6 0 例 ,对其采取相对应 的临床治疗 措施 , 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将 具体情况 报告如下。
有显著好转 , 住 院以及治疗时间显著缩短 。 有效 : 其
临床症状 、 体征有一定程度 的好转 , 动态心 电图显 示心率等各项机体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无效 :
级、 Ⅲ级 , 它们依次为 2 3 例、 2 6 例、 l 1 例; 对照组男
性病人 3 6 例, 女性病人 2 4 例。 年龄在 5 6 — 8 2岁 , 平 其 临床症状 、 体征没有任何变化 , 动态心 电图显示 均年龄为 6 8 . 4 岁 。N Y N A分为 I 级、 Ⅱ级 、 Ⅲ级 , 它 心率没有恢复正常 ,严重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资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抽取 2 0 1 0年 4月一 2 0 1 3年 6月在我院收治的
1 2 0例 患 有 冠 心 病 合 并 慢 性 心 衰 室 性 心 律 失 常 的 病人 , 对 1 2 0例病 人 采取 2 4小 时动 态 心 电 图 、 超声
以下 , 4 8 ~ 7 2小时以后采取 口服方式 , 每天三次 , 每
义( P < O . 0 5 ) ; 实验组病人满意度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结论 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 到保 障, 具有临床推 广价值 。
对 冠心病合 并慢性
心衰 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 酮联合 参松 养心胶囊共 同治疗 , 可以获得 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 , 使 病人 满意度提 高 , 使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目的观察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其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回顾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及分析观察,依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手段进行分组观察,将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设为治疗Ⅰ组(例数n=34)、将在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治疗Ⅱ组(例数n=34),对比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的最终疗效并行以差异分析。

结果治疗Ⅰ组的最终疗效率85.29%(29/34)低于治疗Ⅱ组97.04%(33/34),并且治疗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为2.94%(1/34)低于治疗Ⅰ组d 的14.71%(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客观判定为研究价值显著。

结论:临床在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时,加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临床疗效,预后理想。

标签: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本文通过探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的正确方法,以期为今后治疗类似病症提供可靠有效的借鉴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其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均排除因原发性心肌病、甲亢、肺脏疾病、高血压等原因所致的心脏扩大及心衰患者;排除肾功能不全、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病窦综合征者;排除非冠心病(如药物引发、电解质紊乱等)致室性心律失常者。

依照患者接受的治疗手段进行分组观察,将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设为治疗Ⅰ组(例数n=34)、将在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药物治疗的患者设为治疗Ⅱ组(例数n=34)。

治疗Ⅰ组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42~83岁,平均(64.13±2.26)岁;病程3~16个月,平均(8.36±2.34)个月。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王惠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年(卷),期】2018(000)007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2016年11月份至2017年4月份作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共选择该区间来院接受治疗的7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碘胺酮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与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室性早搏数量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胺酮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王惠
【作者单位】成都顾连康复医院,四川成都61005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J], 徐建刚
2.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J], 蒋大军;徐亚蓉
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 [J], 徐建刚;
4.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研究分析 [J], 潘利永
5.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研究分析 [J], 潘利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目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0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25位患者。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在对照组中有68.00%的患者为有效治疗,在观察组中有84.00%的患者治疗有效,在治疗的有效率方面,观察組要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常规治疗并配合胺碘酮,能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提高。

标签:冠心病慢性;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患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会对患者的生命以及健康造成威胁,本文主要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从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0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在观察组的25位患者中,有9位女性患者,16位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5岁到84岁之间,患者的年龄平均为(61.1±4.9)岁,患者的病程在7a到13a之间,患者的病程平均为(10.5±2.2)a。

在对照组的25位患者中,有8位女性患者,17位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4岁到83岁之间,患者的年龄平均为(58.5±5.5)岁,患者病程在7a到12a之间,患者的病程平均为(9.2±1.1)a。

两组患者都没有碘过敏、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疾病等状况[1],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没有明显的差异。

1.2 方法全部患者都进行心电图检查,并且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心率以及ST-T情况。

冠心病慢性心衰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冠心病慢性心衰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其 中男性 患者 占 l 9 例, 女性患者 占 1 l 例, 本组男
静 注治疗 , 持续 2 0 ~ 3 O 分钟 , 之后每分钟使 用 l m g
心血 管病 防 治知识 2 0 1 4年 第 1期
6 9
胺碘酮进行泵入治疗 ,每分钟使用 0 . 5 m g 胺 碘酮
进行微量泵 入治疗 , 治疗 2 3天 之 后 把 静 脉 注 射
病 程 、性 别 等 均 不 存 在 显 著 性 的 差 异 , / 9 > 0 . 0 5, 分
康生命体征 , 对老年患者表现 的尤为 明显- 1 ] 。为了 进一步提高关 于冠心病 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 文回 顾分析我院近年来 收治治疗 的此病患者 的临床资 料 ,对 比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对 于此病 的总体 临床
差 异 的纳 入 标 准 。
6 8
心血 管病 防 治知 识 2 0 1 4年 第 1期
始 论 著 /冠 心 病 始
冠心病慢 性心衰应 用胺碘酮治 疗 室性 心律失 常的疗效
彭 月珠 ( 云 南省 个 旧 市人 民 医院 , 云南 个旧 6 6 1 0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在 2 0 1 0 年2
加 ,常 常并 发 室性 心律 失 常 ,直 接 影 响患 者 的健
作, 最终确诊 均符合本次试验 的参与标准 , 所有患
者有明确冠心病病史 。排 除的标准 主要包 括以下 纳入标 准『 2 ] : 合 并严 重肝 肾疾病 、 肺 部疾病 、 肾功
能不全 、电解质紊 乱 以及房 窦综合 征等患者 ; 由 于药物 治疗造成 心律失 常以及风湿 性心脏病 、 高 血压病 、 原发性 心脏病 、 甲亢 、 高血压 等其他 疾病 引起心力衰竭情况的病人 。对 比两组参 与临床试 验研究的患者的临床 资料 , 其无论是 目前 、 患病的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分析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分析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 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心 慌、胸闷、头晕等症状。
心衰并心律失常
指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伴有 心律失常,两者相互影响 ,加重病情。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分类与分型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心 衰并心律失常可分为缺血性、非 缺血性、电-机械分离型等。
分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 心衰并心律失常可分为室性期前 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 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包括冠心 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
发病机制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心肌缺血、心肌重构、神经内分泌系 统失调等。
02
心衰并心律失常的诊 断
临床表现与体征
呼吸困难
心衰并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呼 吸困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急
促、气短、胸闷等。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 健康问题。
积极治疗原发病
针对心衰或其他心血管疾 病,应积极治疗,按医嘱 规律服药。
护理方法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率、血压、呼 吸等生命体征,及时报告医生。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焦虑 和恐惧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
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休息与活动平衡
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制定合 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避免过度
劳累。
健康教育
知识普及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衰和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自我管理
教导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监测病情、按 时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及时就医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两种疾病会形成恶性循环,病情进展速度快,病死率比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床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导管消融治疗、自主神经系统治疗等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综述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进展心力衰竭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疾病的发病率为1%~2%,每年都有40万以上新发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目前有500万患者以上,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30%[1]。

我国成人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约为0.9%左右,目前已经有585万患者,由于心力衰竭产生的医疗费用占据所有医疗支出的1~2%,且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一比例逐渐增长[2]。

心源性猝死或泵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充分了解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掌握其治疗方法,及时予以患者有效的治疗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死亡率。

1.药物治疗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具体如下: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根据临床研究表明:针对心肌梗死之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不但不能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还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也有研究表明:I类药物的应用对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存活率并没有明显作用[3]。

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受体,对交感神经介导的触发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抗心力衰竭、抗高血压作用机制,从而充分发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心功能,进一步减少猝死等情况的发生,能长期应用这一药物,是目前唯一有效改善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疾病预后的药物[4]。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分析
1 .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 以对症治疗 , 进行吸氧 、 限盐 、 药 物基础治疗 , 同时建立 心电监测 , 2 4 h R察患者病情变化情 况, 合理应用血 管扩 张剂 与利尿 剂。护理方 法 : 采取 对照 护理的方法 , 其 中对照 组患者 予 以常规护 理 , 进行饮 食指 导、 基础护理 、 康 复训练和 出院指导 , 而观察组 患者则采取 整体护理 , 引进人 性化 护理理 念与 舒适 护理模 式 , 将心理
< 0 . 0 5 , 相 关比较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 。结论 : 对 于冠心病 慢性 心力 衰竭 患者 , 室性 心律 失 常是 其严 重并发 症之


因此应该采取整体护理干预来提 高护理质量 , 减 少室性心律 失常的发 生率, 进 而保证 患者 生命 安全 , 并减 少
医疗 纠 纷 。
关 键 词 冠 心病 ; 慢性心力衰竭 ; 室性 心 律 失 常 ; 临床 护 理 ; 探 究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1 1 4 7 3 . 5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章 编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3 . 0 7 . 0 6 3
冠心病 慢性 心力衰竭 属于临床 常见病症之 一 , 且 多发 于 中老年人群 , 其发病率呈 现逐年递增 的趋势 。而 室性 心 律失常作为该病 的并发症 之一 , 也 是导致 患者死亡 的主要 原 因。虽然 目前 的临床治疗 方法有 了显著进步 , 能够 有效 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 , 但是预后 护理工作仍 然存在诸 多不 足, 因而严重影响患者远期生活 质量… 。本 组探究通 过选 取自2 0 0 8— 4 —2 0 0 1 0—0 3在我 院接受 临床治 疗的冠 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 律失常 的患者 , 对其进行 对照护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起心脏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

据统计,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而室性心律失常又是冠心病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或传导组织发生异常,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则或过快,严重时会导致心室颤动、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系统的临床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类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揭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分析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探讨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因素,总结治疗策略及效果评价,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认识,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1.3 研究意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危险的心律失常类型,容易导致严重的心衰和心律失常性猝死。

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针对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 朱春芳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 朱春芳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朱春芳发表时间:2016-09-07T15:15:25.9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0期作者:朱春芳[导读] 肾上腺皮质疾病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其依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网状带异常、球状带异常以及束状带异常等。

朱春芳(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500)【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43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6.05%,且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率为4.65%,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8.6%,两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结论:在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能够实现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99-02慢性心力衰竭伴室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认为患者心脏病发展的晚期,如果患者病发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者发展为持续性室速、室颤,更严重会致使用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过重而猝死[1]。

因此,找到一种有效治疗方式,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猝死率,一直是临床上高度关注的问题[2]。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详细报道: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43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发表时间:2015-04-08T14:09:58.1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2期供稿作者:潘国玲
[导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造成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

潘国玲
(双鸭山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方法与疗效。

方法:74 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外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副反应。

结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性强化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且较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75-02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造成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1]。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发病进展快,多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要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式。

我院对本病采用了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7例。

实验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45~84岁,平均(61.1±4.9)岁;病程7~13d,平均(10.5±
2.2)d。

对照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44~83岁,平均(58.5±5.5)岁;病程7~12d,平均(9.2±1.1)d。

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控制患者进盐量,给予氧气机吸氧,饭前口ACEI,每日75~150mg,1日3次,每次25~50mg,每日最大剂量≤450mg;口服地高辛片,每日1次,每次0.125~0.5mg;口服螺内酯片,每天3~4次,每次1片(12mg);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每次1~2瓶,加入250~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1-2次。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胺碘酮,每次150~300mg,稀释后缓慢推注,保证推注时间在20~30分钟内;以1mg/分钟的速度泵入胺碘酮,6小时后,降至0.5mg/分钟,2~3后,注射改口服,每日3次,一次600mg。

1.3评价标准[2] 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显示期前收缩消失或降低>90%,胸闷、心悸及气促临床症状消失,则为显效;若患者的期前收缩降低>50%,胸闷、心悸及气促临床症状缓解,则为有效;若患者无达到有效的水平,则为无效。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23例62.16%,其中显效6例16.21%,有效17例45.94%,无效14例37.84%;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34例91.89%,其中显效13例35.13%,有效21例56.76%,无效3例8.12%。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7例出现恶心,胸闷3例,头晕4例;观察组3例出现恶心,胸闷2例,头晕1例。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在冠心病患者存在心室重构和心肌缺血两方面因素的促使下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伴随着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的发生而发生。

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衰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心肌损伤所致心脏结构变化和功能减退,因此心肌重构是心衰患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分泌物和细胞因子的激活是导致心室重构的主要原因,并以交感肾上腺素能神经的长期、慢性激活最为重要,因此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心衰治疗的关键。

在延缓心室重构和心衰治疗的过程中,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是治疗的基石,因此在两组的治疗中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和ACEI等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以及QT 间期均明显改善。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治疗难度大,当合并心律失常时治疗难度更大。

对基础疾病的积极治疗和纠正诱因是治疗该合并症的关键[3],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一定要兼顾二头,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要预防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国内研究显示,胺碘酮对于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用药初期耐受性好,负性肌力和致心律失常作用弱,但要注意心外作用。

胺碘酮作为一种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其主要药理学作用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同时也具备Ⅰ类、Ⅱ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碘胺酮具备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的作用,其通过降低心肌做工来达到减少心肌耗氧量的效果,进而减轻或缓解心肌组织缺血范围和严重程度,这能有效地降低因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室性异位心律发生率,消除或降低缺血早期恶性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这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避免心脏猝死有着明显的效果,因此,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有助于提升该类患者的存活率;同时,碘胺酮能明显降低负性肌力作用,这对于减轻充血性心力衰竭,增加患者机体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提升病人的活动耐量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

因此,临床上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给予碘胺酮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极为明显。

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89%和62.16%,差异显著(P<0.05),表明了应用胺碘酮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优越性,主要原因在于胺碘酮能够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症状,一定程度上使得心房肌与心室肌的传导延长;另外胺碘酮可以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状况,促进患者心肌重构,恢复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性强化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且较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灵.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4):142-143.
[2] 林大略.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20-21.
[3] 李素姣,刘现义,万迎杰等.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1):104-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