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 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 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其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尚 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政以收 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政,故而迅 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 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度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2)一年一度秋风劲
《过秦论》 (规章、制度)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3)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策 (1)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2)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2)宽厚而爱人
1.如何理解“过秦论”这一标题?秦何过之有(用一 句原话回答)?
(1)“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 论文。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错”或 “批评……的过错”。
(2)“论”即“策论”,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 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 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 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 并一直延至后代。宋苏洵父子就曾同时做过《六 国论》名篇,传为天下美谈。此为佐证。
二、朗读课文,识记下列字的读音及字形。
1.生字(注音识形) 崤(xiáo)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膏(gāo) 腴(yú) 逡(qūn) 镞(zú) 隳(huī) 藩(fān) 氓(méng) 瓮(wèng) 牖(yǒu) 矜(qín ) 絜(xié) 铦(xiān) 铩(shā) 橹(lǔ) 耰(yōu)
抗秦力量的强大首先体现在六国领袖群伦的“战国四公子” 超强的人气上,他们都是各国仁爱之士的杰出代表,更是六 国的精神领袖,享有崇高的威望;其次,六国有苏秦这样的 战略决策家;再次,六国也不缺乏齐明这样出色的外交家; 至于军事方面,六国拥有远比秦国优秀得多的军事家,像吴 起、孙膑、廉颇、田忌都是叱咤风云且战功赫赫的英豪,而 且六国的土地面积是强秦的数倍、兵员更是远超秦国。总之, 无论是人才素质还是土地面积,六国与秦国相比都拥有绝对 的优势。然而抗秦力量越强大、声势越浩大,那么其最终的 失败越凸显出其悲剧性,更令人扼腕,而“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的结局就更值得后人探讨与探究。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 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述。
本文的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 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来。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 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 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 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 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 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 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 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五段重点掌握的句子
请口头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才能不及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4)天下云集响应。 (5)殽函之固,自若也。。 (6)非及向时之士也。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百度文库(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这篇文章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分 别写了什么?
(1)分为记叙与议论两部分。
(2)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
. 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
记叙(1~4)
. 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
(叙述秦王朝
. 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
的兴亡过程)
议论(5):论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其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 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 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韩、 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 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 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 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 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 不可避免的。
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
一、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对内;对外。 2、动词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 二、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
三、特殊句式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定语后置句)
1、自主研读课文第二段,思考第二段中从哪 些方面写了抗秦力量的强大?为什么要这样 铺陈?
1、自主研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作者主要论述的观 点是什么,如何展开论述的?
本文卒章显志——“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段主要采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陈涉与九国之君在身份地位、武器 装备、军队素质以及用兵之道等方面作对比,突出了陈涉的 渺小与微不足道。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事实不得 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为什么秦国没有被强大的九国之师 所击败,反而被实力弱小的起义队伍所推翻呢?结论就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自主研读课文第四段,思考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究 竟具备了怎样的条件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然” 一词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第四段首先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 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 中”),接着又交代了陈涉的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紧接着又交代 了起义军的基本情况(“疲弊之卒,数百之众”),然后又 交代了起义军的武器状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作 者从上述四个方面交代了抗秦力量的薄弱,然后力量如此薄 弱的起义队伍却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之所以要这样去写, 主要是服务于作者的基本观点:看来,强秦并非是毁于强大 的外部力量,而可能是统治者自身在“守成”方面出了重大 问题。一个“然”字饱含了更多的意料之外与困惑之情,引 发人们深刻的思考。
(2)动词使动用法: ①流血漂橹 :使……飘浮。②却匈奴 七百余里:使……退却。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因利乘便(有利条件) (5)形容词作动词: ①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②以愚黔首:使…愚蠢。 ③弱天下之民:使…弱。
6、口头翻译文句。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2、自主研读课文第三段,思考秦始皇登基之 后,采取种种措施巩固其统治,试图使其家 族统治达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那么作 者究竟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其“守成”之精 心的呢?
第三段首先写了秦始皇登基,一统天下。接着从边疆的巩固 方面写起,他让人南征北战,既是为了开疆拓土,又是为了 巩固边防;然后实行文化专制,“焚百家之言”,进而达到 愚民的目的;紧接着他强行征缴天下的兵器,铸为铜人,以 弱民;紧跟着他又依托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华山和黄河,把它 们当成是牢不可破的城墙与护城河;最后,他又让最值得信 任的将领守住要塞,以防民。如此看来,秦始皇为使江山永 世不易,可谓“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了。
B 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 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 (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都城,凭借黄河作为水池,占 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固定。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 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渊。
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不爱珍器(吝惜) 爱
宽厚而爱人(爱护)
因遗策(沿袭) 因 因利便乘(趁)
因河为池(凭借)
金人十二(金属) 金
金城千里(坚固)
4、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 取、举、割、收——攻取;徒、属—— 一类人,等人。
5、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 (1)名词作状语: ① 南取汉中 :向南。 ②鞭笞天下(用鞭子)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滑(Shào) 俯首系(xì)颈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3.重要字词的一词多义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 特色。它讲究铺陈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 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 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 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 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 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 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 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单调。
约从离衡(“纵”;“横”)
四海(“震”:震动) 陈利兵而谁何(“呵”:盘问。)
3、找出文中的多义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 兵
制其兵 (军队)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开关延敌(迎击)
制 制其弊(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
延及孝文公(延续)
皆明信而忠实(讲信用)
《过秦论》
(策略、计策) (马鞭子) (吝惜)
(爱护,尊重)
4.翻译: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 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 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可是秦国凭借那狭小的地盘,得到了天子权 势,统治着八州,使同列的诸侯朝拜称臣,已经 有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全天下变成自己的家,把 崤山、函谷关当做自己的内宫;可是一人发难, 秦王朝就毁掉了,(秦王子婴)自己也死在人家 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 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且攻与守的形势也变了啊。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
来鞭打天下百姓。(借代,应用引伸义)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 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1、自主研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能否将“有 席卷……并吞八荒之心”换成“有并吞天下之 心”,为什么?
不能,赋的手法。因为同义短语的叠用,可以使叙 述生动形象,并且增加表达的气势。作者在这里意 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 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 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 本,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倾刻覆亡形成对比, 并为其做铺垫。如果换了,则不能达到表达目的, 因此不能换。
例句
出处
释义
制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2)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丢失) (丢失的东西) (给予)
二三段重点文言知识
1、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 来招纳 )(2)不爱珍器( 吝惜 ) (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 )
(4)流血漂橹(盾牌 ) (6)制其弊(困乏 )
(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 ) (7 )因河为池(黄河;护城河 )
2、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 威振
贾 谊 像
200—前168)
姓名 朝代 成就
主要 作品 作品 风格
贾谊
世称
贾生
西汉
籍贯
洛阳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 疏》,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政论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 文”,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