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2023年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2》讲述了在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手攻坚克难,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的经历:太空电梯直达9万公里的太空,横贯天地;强太阳风暴袭击月球和地球;某个时间段内因引力减小地球上一天由现在的24小时变为60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太空电梯由地面到太空的过程中()
A.先后经过了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气温随高度升高越来越低
C.在离地面约55千米处为臭氧层D.大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越来越小
2.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
A.地球上降水较常年增多B.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干扰
C.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D.地球大部分地区能观赏到极光
3.若地球上一天由24小时变为60小时则()
A.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6分钟B.地球自转线速度变慢
C.地球上平均气温升高D.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变
【答案】1.D 2.C 3.B
【解析】1.据图文材料可知,太空电梯直达9万公里的太空,说明先后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A错;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越来越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越来越高,B错;在离地面约22-27千米处为臭氧层,C错;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所以大气密度随高度升高越来越小,D对;故选D。

2.据说学知识可知,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类型,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地球上降水较常年可能增多也可能减少,A错;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B错;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C对;地球高纬度地区能观赏到极光,D错。

故选C。

3.若地球上一天由24小时变为60小时,说明地球自转周期变长,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10分钟,A错;自转周期变长,地球自转线速度变慢,B对;地球自转周期变长,白天因为日照时间变长,地球上白天的气温升高,同理夜间低温也会降低不少,昼夜温差变大,C错;地球自转周期变长,自转角速度变小,D错。

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速度:1、角速度:除了南北极点外,角速度都一样。

地球自转一圈的360度除以24小时,为15度每小时。

2、线速度是指围绕地轴旋转的地球表面上的点的速度。

3、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4、南北极点由于子自转过程中没有转动,所以也就没有线速度,或者说线速度为零。

2021年9月11日1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公布了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标志着我国国内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将全面铺开。

这是我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采取的又一重要举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A.受天气影响小B.发电效率更高C.节约用地D.环境污染小5.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需求最强烈的城市是()
A.江苏苏州B.湖南常德C.四川宜宾D.山西大同
【答案】4.C 5.A
【解析】4.据所学知识可知,集中式光伏发电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所以集中式光伏发电一般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区,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屋顶布局,所以占地面积小,节约土地,C对;发电效率不会因为光伏布局方式发生变化,B错误;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状况和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是光伏发电的基本特点,不会因为布局方式而发生变化,AD错误。

故选C
5.根据题意,发电需求最强烈的城市应是能源最短缺、需求量最大的城市。

山西大同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分布,D错;湖南常德和四川宜宾阴雨天气多,太阳能缺乏,不适宜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BC错误。

江苏苏州人口多,生活生产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且能源缺乏,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需求最强烈,A正确。

故选A。

【点睛】光伏发电的利与弊:光伏发电的利:安全可靠;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能源质量高,且无枯竭危险。

光伏发电的弊: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相对于火力发电,发电成本高;制造光伏板的过程不环保;获得的能源会受到四季昼夜以及天气阴晴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月均水位(水面海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水库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A.塔里木河流域B.松花江流域C.长江流域D.雅鲁藏布江流域
7.图中信息表明
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C.6—12月水库水位逐渐升高D.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
8.对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
A.降水量少B.入库水量少C.蒸发量大D.为防洪腾出库容
【答案】6.C 7.B 8.D
【解析】6.阅读该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可知该水库在夏季水量较大,流域内7-9月份降水较多,补给河流,使得入库量大,塔里木河位于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小,A错误;根据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可知,流域汛期开始时间从早到晚依次为雅鲁藏布江流域、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该水库最可能位于我国的长江流域,C正确,BD错误。

故选C。

7.月入库水量在1-7月先下降,后升高,反映出流域降水量先减小,后增高,A错误;冬春季月均水位较高,说明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B正确;6—12月水库水位先升高后降低,C错误;夏秋季节水库水位在6-8月持续增加,在9-11月略微下降,并未随着入库水量的减少而明显降低,D错误。

故选B。

8.阅读入库水量可知,4-7月入库水量持续增加,5月份降水量较大,入库水量多,AB 错误;随着气温升高,蒸发量不断增大,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阅读入库水量可知,5月后入库水量不断增加,如果没有提前腾出库容,水库水位
易超出警戒水位,发生危险,所以5月份水库出现最低水位的合理解释是为防洪腾出库容,D正确。

故选D。

【点睛】外流河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时候。

2022年1月,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

该项目由齐鲁石化从排放源中分离并提纯二氧化碳,胜利油田把二氧化碳注入地层,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利于难以驱动的原油开采,剩余的大部分二氧化碳被永久封存地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全面建成,可促进齐鲁石化和胜利油田()
A.生产能耗降低B.产业一体化发展C.生产流程简化D.产品多样化经营
10.胜利油田利用二氧化碳注入油田地层驱油可()
A.提高石油开采率B.降低石油开采的成本C.提高石油的品质D.减少采油产生的污染
11.我国将加大力度实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
①保障国家能源安全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①降低能源消费价格①服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9.B 10.A 11.C
【解析】9.该项目由齐鲁石化捕集提供二氧化碳,并将其运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实现了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一体化应用,实现石油增产和碳减排双赢,B正确;该项目增加了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利用,增加了生产能耗,A错误;石油开采生产流程比原来复杂,C错误;该项目只是提高了石油的开采率,不涉及对石油的加工,产品以原油为主,D错误。

故选B。

10.将二氧化碳注入油层,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利于难以驱动的原油开采,从而提高石油开采率,A正确;将二氧化碳捕集,再注入地层,不仅需要技术支持,也增加了开采石油的程序,提高了石油开采的成本,B错误;该方案只是起到了增加石油流动性的
作用,对石油品质并无改变,也没有减少采油产生的污染,CD错误。

故选A。

11.该方案可以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①正确;该方案将二氧化碳注入地层,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便于开采难以驱动的原油,较大幅度提高低品位资源开发利用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①正确;石油为常规能源,增加石油的开采对能源多元化发展不利,①错误;石油为常规能源,需求大,该项目的实施对能源消费价格影响不大,①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进行再利用和封存。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有望在10年内正式建成通车。

下图为“渤海海峡区域简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在渤海海峡建跨海大桥和建海底隧道还存在着争论。

与建设跨海大桥相比,建海底隧道的优点是()
A.受恶劣天气影响小B.对海洋航道影响大
C.受海冰灾害影响大D.受地质条件限制小
1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对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
①直接扩大大连港货运量①完善环渤海地区的交通线路网
①改善渤海海峡航运条件①缩短渤海沿岸各城市运输距离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答案】12.A 13.B
【解析】12.海底隧道深埋于水下,受恶劣天气影响小,对海洋航道无影响,受海冰影响小,A正确,BC错误;受地质条件影响大,应选择地质稳定的地区,D错误;故选A。

13.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加强了两岸的交通联系,完善了环渤海地区的交通路网,缩短了渤海沿岸各城市的运输距离;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修通,山东半岛的货物并不会到大连港舍近求远地运输,①错误,①①正确;跨海通道的修通与海上海运条件改善无关,①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交通方面: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经济方面: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下图示意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A.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B.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C.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D.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15.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兴修小水库、打坝淤地的地点是()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16.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A.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B.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C.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答案】14.C 15.C 16.A
【解析】14.根据图文信息,山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

轮荒耕作主要是为了保护土壤肥力,和水土流失无关,排除A;“彻底治理水土流失”说法绝对,水土流失只能减少,不能完全治理,排除B;山西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保塬,护坡、固沟等方面进行水土流失治理,C正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不仅仅需要对沟底进行治理,要对塬、坡、沟等水土流失源进行综合治理,扩大耕地规模,也会增加水土流失,排除D;故选C。

15.兴建小水库,进行打坝淤地的选址,要选在流失的水土汇集之处即沟谷地区,图中①①①①四地中,①为塬面,①为坡面,①①为沟谷地区,排除ABD,故选C。

16.根据图文资料即题干,鱼鳞坑坑埂修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原因是为了当水量较大时,分散水流,减低径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性措施要求实用,不强调美观,排除B;鱼鳞坑的容量和鱼鳞坑的大小和深度有关,与坑埂关系较小,排除C;坑埂的坚固度和形状无关,和材质有关,排除D;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1)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2)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发育;(3)生态环境脆弱,为我国平原向山地,森林向草原,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度地带;(4)滑坡,塌陷的地质灾害频发。

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2)破坏植被等。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日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8日前后我国东部海域遭受狂风暴雨灾害性天气,海洋作业受到影响。

(1)判断①、①、①、①四处中风力最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指出随着台风北移,①地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3)针对台风带来的危害提出可行性防范措施。

【答案】(1)①处风力最大。

理由:(距台风中心较近)等压线密集,风力强;海域面积较大,摩擦力小,风速大。

(2)风向:由偏东风(东北风)转为偏南风(东南风);风力减小。

(3)关注天气预报,提前预警;提前关闭门窗,采取加固措施;提前转移居住在低洼地群众;避免在河边等危险地段行走;台风过后及时消杀病毒。

【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

设置3个小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风力大小的判读以及台风的防范措施,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1)一般情况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该地位于海洋之上,摩擦力小,因此风速较大,因此①处风力最大。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风向北半球判断,先根据等压线的数值,判断出高压和低压。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即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判断该地区风向由偏东风(东北风)转为偏南风(东南风);台风北移,摩擦力增大,风力减少。

(3)密切关注台风最新动态,了解台风实时路径,为台风来临做好一切预防准备;同时养成防灾意识,提早准备好手电筒、充电宝、压缩食品、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将户外的物品收到屋内,避免因台风而吹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关好门窗,
检查门窗是否坚固;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不要在临时建筑物附近避风避雨。

如果住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请转移,将屋内电器类置于高处,避免被水浸泡。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鄂毕河是俄罗斯第三大河,河流源头位于阿尔泰山脉,穿越西西伯利亚,河流水势缓慢,最后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毕河沿途有大面积沼泽,河流一路主要穿过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鄂毕河上游部分(巴尔瑙尔附近)春汛时间较长,通常有2次水位和流量的升高,第一次在4月末,第二次在5月末至6月中旬。

鄂毕河中游段每年均有浩大的洪水,有时洪水漫过河岸达24-80千米远,并持续2-3个月;鄂毕河结冰期长,下游地区冰厚可达1-1.5米;鄂毕河河中发现约50种鱼类,每年冬季在甲至入海口间的河段都会有许多鱼死亡。

下图为鄂毕河流域图。

(1)分析巴尔瑙尔附近从4月末到6月中旬有2次水位和流量升高的原因。

(2)推测鄂毕河中游段洪水漫过河岸导致两岸地区积水时间长的原因。

(3)分析鄂毕河甲段至入海口每年冬季许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冬季气温低,巴尔瑙尔附近平原区和上游山区产生大面积积雪;4月末气温升高平原上积雪融化,使河水水位和流量升高;5月末至6月中旬,高山积雪开始融化,河水水位、河流量又开始升高。

(2)鄂毕河中游段洪水期来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河两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两岸沼泽和植被较多滞留河水;河流两岸地区冻土广布河水下渗难;鄂毕河纬度高,蒸发弱。

(3)鄂毕河有结冰期,甲段至入海口结冰期长且结冰厚,季节性冰盖造成水中缺氧;冬季河流流量小,河流中营养物质少,鱼类饵料少;甲段至入海口纬度高,冬季水温低,鱼类存活率偏低;冬季该段内由于河流上部结冰,河流内光合作用差,浮游生物少,饵料较为贫乏。

【分析】本题以鄂毕河流域图为材料,涉及影响流量的因素,渔场的成因,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春汛时间较长,通常有2次水位和流量的升高”,据此可推断,4月末到
6月中旬,该时段内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是季节性积雪融水。

该地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巴尔瑙尔附近平原区和上游山区积累大面积积雪;4月末气温回升,平原上积雪首先融化,使河水水位和流量升高;5月末至6月中旬,高山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汇入河流,导致河水水位、流量再次升高。

(2)鄂毕河中游段洪水漫过河岸导致两岸地区积水时间长的原因主要从水的“来”和“去”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水的“来”角度来说,“鄂毕河中游段每年均有浩大的洪水,有时洪
水漫过河岸达24-80千米远,并持续2-3个月”,表明洪水期来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从水的“去”角度来说,河流中游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河流水势缓慢”,排水不畅;“沿途有大面积沼泽”,表明河流两岸多沼泽,“河流一路主要穿过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表明植被较多,河水滞留现象严重,难以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将水排出;该流域纬度较高,多冻土发育,河水下渗难;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所以积水时间长。

(3)“鄂毕河结冰期长,下游地区冰厚可达1-1.5米”,据此可知,甲段至入海口结冰期长且结冰厚,季节性冰盖会造成水中缺氧,导致鱼类死亡;冬季气温低,没有积雪融水,河流没有补给来源,导致河流的水量小,河流中营养物质也少,使鱼类对食物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甲段至入海口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高,冬季水温非常低,影响鱼类生存;冬季该段内由于河流上部结冰且冰层厚,透光性差,不利于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饵料较为贫乏。

【点睛】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耕地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但也是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

下表示意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
型的转换面积(单位:km2,正数表示耕地的净转出,负数表示耕地的净转入)。

近年来,河南省在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以保障粮食安全。

(1)分析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简析河南省在部分地区实行轮作的意义。

(3)从资源综合性的角度说明若河南省北部扩大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对该地区其他自然资源和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变化:部分耕地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及水域;部分草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转换为耕地;总体上看,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原因:城镇化发展,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退耕还林还水域也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但同时开垦了部分未利用的土地,改造了部分草地,缓解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2)调整大豆、玉米的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发挥大豆根部固氮作用,保持土壤肥力;大豆可以固氮减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大豆根深玉米根浅,提升土壤养分利用率;轮作利于土壤恢复,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对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河南省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水田和水浇地需依靠黄河水灌溉,大量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耕地资源减少;灌溉用水量增加,使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田和水浇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中水污染可能会加重,水质恶化;河流和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田的面积扩大,增加了湿地的面积,对局部的小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分析】本题以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为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轮作的意义、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详解】(1)2000- 2013 年河南省耕地的变化可从表中读出,部分耕地转换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及水域;部分草地和未利用的土地转换为耕地;总体上看,耕地转出的面积大于转入的面积,说明2000-2013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原因可结合表中数据,从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占用、退耕还林还水域等方面回答。

(2)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农产品的产量、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
两方面进行分析,“大豆-玉米”轮作,有利于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有利于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轮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大豆和玉米都是耐旱作物,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少,可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增加地下水的积蓄,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等。

(3)对该地区其他自然资源的影响可从对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两个方面来作答。

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从污染、资源、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作答。

【点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