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矫治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些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习环境及学校教育不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和行为。流动儿童的心灵十分敏感、脆弱,解决流动儿童厌学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分析矫治对策

一、流动儿童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才会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旦造成厌学的客观条件对其产生作用,便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导致流动儿童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与所有厌学的儿童一样,有其普遍的共性特点,但也有其个性特点,其形成有着外部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1)社会因素。在我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中,有的是跨市就读,有的是跨省就读;有的来自北方,有的来自南方。融人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困扰着每一位流动儿童。(2)学校因素。频繁的转学使这些孩子普遍感到孤独,由于一个人也不认识,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些流动儿童中,有些孩子因成绩跟不上,而产生自卑心理,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久而久之,恶性循环,产生了厌学心理。(3)家庭因素。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教育除了打就是骂;而更多流动jl童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问题推向学校,推

给老师。孩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加强,学习效果低下,回到家里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

2.内部因素。(1)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由于频繁的流动,使得流动儿童的注意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学习上再得不到老师的重视,渐渐产生心理倦怠,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2)自我认识偏差。由于各地教材版本不同,有些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老师的轻视,同学的冷嘲热讽,加上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致自我认同感降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破罐子破摔”,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3)自我归因不当。归因是指人们做完一件事情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流动儿童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劣势和缺点,却不能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他们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样,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取成功的动力。(4)归属感缺失。由于厌学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组活动中,常常遭到排斥和歧视,归属、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了危机,这样容易形成高度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且会引起学生自尊水平的降低,进而影响其学习

心理。

二、矫治对策

针对以上这些原因,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通过融洽师生关系、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等方式消除厌学心理,帮助他们重塑信心,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情感迁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感情上对老师有认同感,才会由此激发良好的学习兴趣。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应该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名流动儿童。

2.创设成功机会,提高学习动机。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取得成功可以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提高自信心。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延续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过多的失败,则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培养良好习惯,加强学法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书写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等。教师要帮助流动儿童制定好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严格执行。及时巩固已养成的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只有充分优化教学,才能使教法与学法达到最佳结

合,形成“学之得法,导之有方,教之有效”的“双边共振”效应。例如预习、复习、自学、审题的方法等,教师应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最终由“乐学”走向“善学”。

4.丰富班级文化,加强家校联系。班级文化主要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知识才能的增长和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不断地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孩子就会有很强的求知欲。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育儿观,请他们配合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孩子看到父母那么重视他们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会备受感染而积极转变自己的厌学行为,加倍努力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