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
中国著名特色民居欣赏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现将我国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较为著名的十大民居建筑介绍大家。
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
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
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
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
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展室摆放的有名人画和古玩珍宝,其中《留余》匾被选为《中国名匾》之一,是康家教育子弟的家训匾,有
清朝翰林牛暄撰写。
康百万庄园为我们提供了研穷封建社会地产阶级的发家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它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倍受各界朋友青睐。
目前,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在保持原有风貌、不改变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对庄园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葺布展,现有展室36个,每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
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雕楼在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
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
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
建成)。
在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
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
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
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
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
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
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
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
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
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
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
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
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
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
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
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
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
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大邑刘氏庄园
刘氏庄园原是大地主刘文彩的私家住宅,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封建地主庄园。
庄园由南北相望的两个大建筑群组成,占地70余亩,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建于清末至民国。
南部建筑群即老公馆,始建于1931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全公馆共有27个院落、180多间厅堂住室、3处花园、7道庄门。
北建筑群为新公馆,建于1938年,距老公馆300米处,是中西合璧的近代庄园建筑。
据说是当年刘文彩修建送给刘文辉的,但后来因为临近解放而没有住成,到是长工
临时居住过。
后来,改建成了展览川西民俗风俗的地方。
新公馆由两座一样的大院所组成,但目前只开放了一座大院。
每一座大院由三个类似于三个四合院的院子组成。
第一个大院主要是用来展览川西婚俗仪式的,第二个大院主要是用来展览川西人的生产用品及工具的。
第三个大院主要是展览川西民风民俗及土特产品等。
新公馆与老公馆的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公馆壁垒森严,显得封闭,而新公馆则落落大方,布局规整、配置对称、主次分明,体现出封建秩序及尊卑高下的等级关系,颇有大家风范。
馆内展示有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1965年创作的超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全村面积:9.17公顷(300多亩) 。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
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
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
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
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
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
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
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
”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
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
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
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
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
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
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
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
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
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
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
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