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现状及其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现状及其它

摘要: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国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的现状和其它相关因素。明晰了这一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归纳了研究中主要争论的几个问题,以便认清叙事学对于小剧场话剧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完整戏剧理论体系的架构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小剧场话剧;研究现状

有关中国小剧场话剧的叙事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小剧场话剧叙事的理论基础以及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以布莱希特的叙事理论为起点

1、“80年代是戏剧大改革、大探索的时代,许多剧作者借鉴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以及黄佐临认为的布氏西区的中国古典戏曲的叙事方式。这时期的话剧更多的体现出叙事性。”①

2、“布莱希特叙事剧融合了古希腊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叙述因素,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戏剧叙述模式……戏剧是叙述的……时态是转换的……间离效果和陌生化手法……”②

3、“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认为叙述才是它的主要表现手

段……动作只是戏剧的辅助手段……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的要义是:首先,戏剧是叙述的……叙述是戏剧最主要的传达手段。”③

4、“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努力使戏剧能够摹仿史诗的形式在戏剧舞台上象文学那样来讲述故事,能够区分讲述者和讲述的故事。所以,他自称其理论是非亚里斯多德化的。”④

5、“中国话剧从布莱希特那里获取了什么呢?首先是叙述体的编剧技巧。这本来是中国戏曲的手法,被布莱希特吸取、引用并运用于话剧创作后,变得更具可操作性。”⑤写实话剧通常是回避出现当众叙事的痕迹的,而中国戏曲的叙事方法却是把叙事者放在最显眼的位置,黄佐临认为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论参考了京剧等传统戏曲的叙述方式。由布莱希特倡导的类似与传统戏曲的叙事方法,在八九十年代成了实验戏剧的重要实验依据,出现了许多违背生活常态的叙事体话剧。

6、“在布莱希特戏剧中,叙述者的阐释与议论,往往与戏剧场景所呈现的内容互为间离。”⑥林克欢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中性叙述者的概念,他认为在全局的叙述结构中,中性叙述者和歌舞、插入性字幕等手段是可以形成一个的独立的叙事层面。而且,中性叙事者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叙事策略中去,使得可以拆分不同的叙事技巧组合使用,这也是

其颇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剧场话剧创作者青睐的原因。

由此可知,布莱希特的叙事戏剧理论奠定了小剧场话剧叙事研究的基础。并且,他提升了上世纪80年代戏剧人对于“叙事者”和“叙事空间”的重视程度,是中国话剧从摹仿到叙事的舞台观念转变之关键。但是有一些问题也不得不正视:布莱希特的理论强调戏剧叙事模仿文学叙事,他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是以戏剧为本的。但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即叙事学来阐释这个舞台上的叙述者,是当代戏剧理论引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所不得不做的方法研究。汤逸佩等人也在文章中指出,布莱希特的理论体系并不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体系严谨,他虽然开辟了戏剧叙事的研究领域,但要更好更深入的挖掘其潜在价值,还需要其他学科,例如符号学、语言学等的辅助研究方法。这是布莱希特在戏剧叙事中,带来的研究方法上的参考意义。

另外,一些材料中反复提到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剧的关联(如上述第五条材料),这一点应引起注意。最早把这两者挂钩的是黄佐临在上世纪60年代发表的文章,他也首先把叙述者推上中国话剧舞台。但在其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引入的目的还需一一探究,分析,比对,不能盲从。

二、对“叙事者”的挖掘与探讨

1、“在中国小剧场话剧兴起的形势下,由于传统写实话剧的叙事模式中必须隐藏叙事者的存在,所以小剧场戏剧的

形式探索,其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观众明白演员的叙事者的身份并顺应他的叙事思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导演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⑦

2、“对于那些再现日常生活幻觉的戏剧来说,叙事者完全隐藏在幕后,永远都找不出来……”⑧传统写实戏剧中,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会按照日常生活的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观众们从中找不到是谁来讲述这一天的生活。

受布莱希特的影响,戏剧中的叙述者被分为显现叙述者和隐形叙述者。有的文章中,把这二者成为异叙述者和同叙述者。

3、“在现代叙事作品中,作家的第一自我往往转换为第二自我。这个作为中介的虚拟形象,在戏剧中就是“显现的叙述者”……隐形(全知型)叙述者的弱点是过分简单和容易失控,人物被分派为善恶分明的不同序列,世界被编排成一种井然、明晰的秩序,一切都在不容争议的目的趋向中被推向合乎逻辑的终结。”⑨

这是林克欢在80年代中后期整理提出的关于叙述者的观点,与布莱希特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拘泥于显现还是隐形的问题,而是把叙述者推到了叙述观点的更复杂的层面。这一时期小剧场话剧的导演们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和演出形式,摸索着如何塑造话剧舞台上的叙事者,这种探索是当代话剧叙事观念变革的开始。

4、“从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来说,谁来看,谁来说,谁来讲述故事,这在叙事学上被称之为叙事观点(view―point)。从叙述者与他所讲述的人物的关系来考察,隐形叙述者于人物,显形叙述者等于或小于人物……由几个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不同怕勺价值取向,对某一件事或某个人物作出迥然有别的观察,在对立、间离或互补中,构成一种复杂的综合观察。这是当代叙事艺术日趋普遍的发展倾向。”⑩

上述文献资料是主要以叙事者为论述主体的,除此之外,一些文章也涉及到叙事者的分析。如郭璐璐的《论剧作中的场面叙事》,金莎莎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小剧场戏剧剧本创作流变研究》,胡明贵的《论“我爱桃花”对当下小剧场话剧的探索意义》,田妯妯的《孟京辉先锋戏剧研究》,黄楠的《戏剧文体学视角下的先锋话剧文体分析》等等,都对小剧场话剧中的叙述者有论述。但这些文章所依据的理论结构,基本是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论和林克欢在80年代发表的有关戏剧叙事的四面文章中总结的戏剧叙事理

论架构;而且这些文章大部分以具体的戏剧文本进行分析,戏剧文本是文学的一种,但戏剧中的叙事者远远超出文本层面,它是通过舞台表演、灯光、布景、场面调度等多方面手段进行的。另外在80年代以后,为了增加叙事的层次,一部话剧会采用不同的几种叙事方式来,常常几个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