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说课稿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说课稿三篇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看到"咬文嚼字"这四个字,不少人会觉得是在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查查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朱光潜先生却赋予这个成语以特殊的含义,即"在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xx),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
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再看1-7段的内容。
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
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习新课: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
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
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
的根本所在。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
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
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
读一遍。
师:好。
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师:刚才和几个同学聊天时提到了朱光潜,我很吃惊,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位美学大师。
(有生笑)你笑什么呢?
生1:笑他们孤陋寡闻。
师:这么说好,请你给他们上一课。
生3: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这不是个好词儿,贬义。
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快速读课文,看一看朱先生是怎
么理解"咬文嚼字"的,划出相关内容。
(生读7分钟)
师:哪个同学来?
生4: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你来。
生5:(翻书)"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生:谨严)是"谨严"。
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
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生6:炼字。
师:具体说说。
生6:他举了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例子。
师:怎么改的?
生6:"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师: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
(生读)
生7:好像改后的句子更痛快。
师:感情更强烈。
其实这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比如,假如有个同学就是你自己吧惹父亲生气了,你父亲要赶你出去,他是怎么说的?
生8:什么也不说。
(生笑)
生9:滚出去!
生2:一边去,别让我看见你。
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语言是不同的。
只要注意观察,细细推敲,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需准确的语言。
哦,朱先生也举了"推敲"的例子,谁能谈谈你读了朱先生的"推敲"后的感受?
生10:原先一直以为用"敲"比"推"好,现在知道了用"推"也可以。
师:关键要看当时的情境。
大家再把这段文字"推敲"一下,说说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些?(投影《题李凝幽居》)
(生看书,读诗约3分钟)
生1:这首诗我不太懂。
应该是贾岛去拜访李凝,怎么多了个和尚。
是不是李凝是和尚?(生笑)
生11:"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我也不明白。
生2:我有些明白了,贾岛是走动的。
师:对,诗歌中的"我"有时是定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有时是移动的,如这首诗。
说下去!
生2:他去拜访李凝,可李凝不在,他就回来了,并说改天再来。
师:你说得不错。
首联是贾岛来的途中所见,颔联是到了李凝家门,颈联是归途中所见,尾联是抒发感慨。
生12:这个"僧"是谁?
师:我理解应该是贾岛自己。
贾岛早年因家贫出家为僧,后还俗。
贾岛到了李凝家门口,门关着,他就"推"或者"敲"。
生12:没有寺庙?
师:我认为没有。
生12:"推"好还是"敲"好?
师:这要看李凝与贾岛的关系如何了,你到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宿舍用不着敲门吧?或者"推"而不开才改为"敲"。
生12:明白了。
您的意思是朱光潜对"推敲"的理解是错误的?
师:谈不是错误。
也算是一家之言。
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
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
"咬文嚼字"还包括哪些内容?
生13:李广射虎。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对"李广射虎"这段文字的删改前后的咀嚼。
用了什么方法?
生13:比较。
师:谁和谁比较?比较的是什么?
生13:《史记》与《史记辨惑》的比较,比较字数多少。
师: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
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
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
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
可要斟酌一番。
师:为了使读者对"咬文嚼字"的阐释具体清晰,朱先生举了三个例子。
大家再动动脑子想一想,写作文尤其是写说理文举例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14:这三个例子是三个方面,是说"咬文嚼字"的三个方面。
师:句式、繁简、推敲词语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
具体到写作比如写议论文需要举例,应该注意几个例子的"角度"问题。
生15:举例能不能是层层递进的?
师:当然可以,不只举例如此,文章的层与层之间也可是如此安排:不同角度或层层递进。
生15:原来我们老师说过议论文举例应该是在文章中间,在分析论证的时候才举例,可课文一开始就举例,这好像不太规范吧?
师:你说说朱先生为什么先举例呢?
生15:我说不好。
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1: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那时的人都知道,这叫"一字师"的故事。
从人们熟悉的例子入手,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师:很好,大家记住"一字师"这三个字,这也是"咬文嚼字"。
从人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话题,这也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写法。
朱先生还批评了写作上的一种现象叫――
生:套板反应。
师:套板反应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16: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好多。
师:都是陈词滥调。
现在很多人说话或写文章也常常落入"套板反应"的俗套,有的同学写作文也避免不了"套板",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话语,重复着"公共语言"。
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叫"失语",而"集体失语"是很可怕的。
想一想,你以前作文中有过"套板反应"和"失语"的情况么?
(沉默)
师:不好意思说。
自我反省需要勇气,课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
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套板反应"的。
生:"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师: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呢?
生:"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
师: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
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
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
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
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
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
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咬文嚼字》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
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
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xx)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
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
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
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
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
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
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
第⑤句进一步申说。
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屯阝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
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
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
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
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
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
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
摘录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
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
系时再标上。
)《咬文嚼字》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手段、教学程序等方面说一下对这篇课文的设计。
一、首先说教材。
5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及随笔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
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
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赏、感悟等能力,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逐步使学生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学生以后学习,乃至高考备考将大有益处。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力。
养成对语言、文学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咬文嚼字",现在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即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而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本文的线索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
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我重点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接下来我将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
2、品味妙语佳句。
3、提炼主要观点。
4、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情况: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
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但是,对文化内蕴很深厚的随笔的解
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他们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发表个人见解,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品味妙语佳句,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实例所反映出的道理。
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重点)
3、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难点)
4、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谨严精神,养成严谨学习的人生态度。
并在阅读中养成自觉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从以上四个目标来看,其中目标2应定为教学的重点,目标3应是教学的难点。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三、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之后,就说说教法和学法了。
先说教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作适当点拨。
点拨法是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再说学法。
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当然还离不开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手段(媒体设计)
多媒体设计应为学生学习文章营造最佳的氛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是备课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兴趣调控,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是课堂妙趣横生;
2、本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
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
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
四、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导入解读文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播放《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xx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
(30分钟左右)
(1)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2分钟左右)
(2)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