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企改革的个人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企改革的个人看法
金融3班夏集鑫
首先,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国有企业对于国家而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更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的骨干力量。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推进,国有企业原有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内部的问题也越积越多,其弊端也在逐渐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国有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是根源于产权不明晰;二是大多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
按照客观来讲,国有企业应该是属于全体公民的,这么讲产权应该是很明确的。但是换个角度,全体人民作为一个由无数不同个体构成的整体,不可能直接行使所有权。全体公民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属于共同共有而非按份共有,因而单独的公民个体也无权作为所有者按份行使资产总额中的相应权利。那么这就容易导致国有企业产权虚置。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积极管理的激励。因为不管企业是否赚钱,跟企业管理者没什么关系。
针对国有企业的这些问题,在国企改革的历史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1986年间,国有企业经营层面的改革,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措施就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目的是让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享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因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管得过多。但是由于企业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那么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即企业管理者比国家更清楚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增加,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的问题。所以后来才有了国家在1983-1985年间先后进行了“利改税”和“拨改贷”的改革,但效果不大。
第二阶段是1987-1992年,企业改革开始向所有权过渡,这一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承包制”改革和一些没有完全展开的“股份制”改革。这一阶段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形式主要是“两保一挂”:一保上缴税利,二保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职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承包制推行开始时,确实调动起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推行承包制期间,却出现了企业增效、经济增长,但是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却迅速下降的情况。实践证明承包制仍然无法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一个是承包合同在兑现时基本上是“负盈不负亏”,一旦企业亏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将其归咎到企业承担的种种政策性负担上;二是承包制还会带来承包期内的短期行为,这也影响了企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到现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为了解决承包制出现的问题,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设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概括为“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在93年到03年,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在这段时期内,中央提出“抓大放小”政策,“抓大”指支持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放小”指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推动国有中小企业调整与重组。抓大”重在促进国有资产的重组,而“放小”则有利推进了国企产权改革,优化了国有资产质量。
从03年至今,由于上一阶段“抓小放大”政策使得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大型国企的低效率仍然不能得到改善,于是有了出资人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段时期,众多政治家学者对此看法都不一致。主要是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管理者收购的合理性,另一个是国企改革的最终目的上。管理者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凭借借贷融资购买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以此改变公司的所有者结构,使企业原管理者变成企业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在我国MBO一般指企业管理层通过自有资金或社会融资等规范方式收购企业全部或部分国有股权,达到对国企控制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有很多行业还是应该由国家来把控,像能源,军工,航天等行业,如果不是由国家来把控,是很容易出大问题的。但是产权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论效率,肯定国营企业很难比得上民营企业,但是在产权转换的过程中,当然得保证国有资产转让的透明化以及保证相关就业。这其实是一个取舍问题,重要的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郎咸平是提出者),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在新的一轮国企改革中,我们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且降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总之,国有企业改革正在逐步的解决国有企业产权问题和效率问题,中央必将正视问题,理清思路,分步推进,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