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简介市规划局公告

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根据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报经省政府同意,我市决定调整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此,市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经过多方考察,聘请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并在广泛借鉴、吸收国外优秀城市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全方位比较分析,研究制定了《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顺利通过国家、省专家组评审。现将规划(纲要)简介予以公示,恳切希望社会各界、广大市民抱着对城市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尽可能吸纳到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中,

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特此公告

市规划局2006年9月15日

为了进一步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给带来的发展机遇,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报经省政府同意,组织对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现将《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简介如下: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整合和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各类要素,繁荣地方经济,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名城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城市。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6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今后30年~50年,至本世纪中叶左右。

(三)规划围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三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1.市域。市域围为市辖的一市、两区、十县的行政辖区围,总面积

2.66

万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围,综合考虑城市功能拓展、水源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建设用地发展等因素,适当扩大

原有城市规划区围,增加鸭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和能源基地、官庄油田周边区域、王村以西物流工业园区及其他发展备用地,总面积3759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本次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围,东至许南襄高速公路,南到上武高速公路以南,包括宁西铁路南站两侧用地,西至二广高速公路,北到二广高速公路连接线,总面积441.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区、城市发展备用地、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城市近郊风景区及其他生态控制区域。

二、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规划期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构建区域合作网络,充分发挥近煤富水的资源优势,以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工业基地,深入挖掘独特的人文资源,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特色鲜明,辐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加强中心城区建设,逐步形成核心城镇圈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交通区位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建设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形成优势产业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和自然环境优势,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拓展中心城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构建辐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镇合理、有序、快速地发展,促进地区城市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分布相对集中、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核

心城镇群。

2.结合要素特点,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依据资源要素特点和发展条件,重点扶持培育若干个优势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为基点,形成产业发展的发动机组,促进产业升级,带动整

体经济水平提高。

3.强化南向联系,构建中部崛起的新支点

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南向联系,通过延长产业链,扩大文化交流,共享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网络,整合公共资源等多种方式,与襄樊进行全面合作,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南镇群,逐步成为中部地区“网络型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联系中原城市群和都市圈,陇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支撑

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4.加强产业协作,形成区域合作网络

充分利用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宁西铁路、312国道、焦枝铁路和许南襄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密切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协作关系,积极参与产业合作及技术、信息交流,构筑区域合作网络,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城镇集聚区,成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融南贯北的交通枢纽和经济纽带。

5.推动城乡统筹,实现和谐发展

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引导产业与人口的转移与集聚,构筑与生态环境有机协调的市域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和城乡统筹,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合作等方式,提高农村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与地

区差别,实现和谐发展。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缩小城乡差别,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建立安居保障体系;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和设施建设,建立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培育人才,建立教育保障体系,共建和谐社会中的宜居宜业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1.市域总人口预测。规划采用指数增长模型、时间趋势外推模型、阻滞增长模型等科学方法,综合预测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达到1100万人,2020

年达到1150万人。

2.市域城市化水平预测。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回归分析,通过因素分析法、剩余劳动力转移法等多种预测方法,并结合省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城镇化水平的预测,规划预测2010年城市化水平为40%,城镇人口约为440万人。2020年城市化水平为50%,城镇人口约为575万人。

(二)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根据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和构建“中部崛起”新支点的发展趋向,规划提出“强化中心、拓展两翼、轴线辐射、网络发展”的城镇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心、两轴、五板块”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

1.一心。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扩展城市职能与发展空间,强化城市在

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两轴。指以宁西铁路和焦枝铁路为依托,“十字型”的城镇与产业发展复合轴线,作为市域城镇发展与产业布局的主体构架,以及跨区域合作的主要

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