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热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阳虚衰证:发热骤退,汗出不止,虚烦燥扰,气息短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敛阴固脱。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粘,门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治宜滋养肺胃阴津,清涤未净余邪。
临证护理
1.邪袭肺卫证
(1)发热、头痛者应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汗出当风。高热恶寒者,不宜采用冷敷降温,以免邪闭不达,由卫入气。
外感热病
风温
概述
风温是因感受风热病邪所致,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侯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病位以肺经为主。肺卫之邪内传,可顺传气分,壅阻肺气,或传入阳明,或直接内陷心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两季多见。
临床表现
1.邪袭肺卫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2.邪入气分证
(1)邪热壅肺证:身热,汗出,烦咳,咳喘,或咯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舌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宣肺、平喘。
(2)肺热腑实证: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宜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3)肺热移肠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舌苔黄,脉数。治宜苦寒、清热、止利。
(4)参照“邪袭肺卫证”、“邪入气分证”的临证护理
4.热入心包证
(1)神昏或昏愦不语、虚烦燥扰者,应绝对卧床,加强安全防护,或有专人看护,做好基础护理。
(2)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者,应注意四肢保暖,使用取暖器、热水袋时应防止烫伤等意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等的影响。
(3)密切观察患者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热、肢厥、语蹇、便秘、腹部按之硬痛等症情变化。若出现发热骤退、汗出不止、气息短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心阳虚衰之证,应及时报告医生,以防止变生地证。
(4)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者,每日可用热水毛巾擦身,保持皮肤清洁,勿过度搔抓皮肤,勿用热水烫洗或肥皂等碱性物刺激患处,勤洗澡换衣,内衣裤宜宽松、透气。
(5)密切观察邪入气分之证的变化,如身热、口渴、汗出、咳喘、便秘、咯痰(色黄质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腹痛、下利热臭,肛门灼热、肌肤发疹等。若出现邪入阳明之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防止变生他证。
(2)烟熏法:用苍术、艾叶、雄黄等,在室内燃烧烟熏作预防。
(3)滴喷法(用药物滴入鼻腔、喷入咽部等):取食醋用冷开水稀释后滴鼻,或用白芷3g、冰片1.5g、防风3g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腔,或放在口罩内任其慢慢吸入。
3.邪入阳明证
(1)病室注意通风,室温不宜过高。壮热、潮热或身热自汗者,勿汗出当风,做好发热护理。
(2)腹部胀满硬痛或纯利稀臭者,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并注意饮食卫生,做好排便护理。
(3)观察患者身热、自汗、面赤、壮热、潮热,或恶热、大汗、口渴喜冷饮、苔黄燥甚则灰黑燥裂等病情变化。若出现神迷、身重难以转侧、多睡眠、鼻鼾、语言难出等胃热阴伤之证,应及时报告医生,以防变生他证。
3.邪入阳明证
(1)热炽阳明证:宜温服白虎汤等中药汤剂,观察发热、渴饮、汗出、脉象等情况。表证未解者当慎用,里热未盛或病非阳明实热者禁用。若出现脉弦而细或脉沉、口不渴、汗不出者等应报告医生。
(2)热结肠腑证:宜服用调胃承气汤等中药汤剂。因药性偏温燥,津伤甚者当慎用。
(3)胃热阴伤证:宜服用竹叶石膏汤等中药汤剂。方中人参有益气生津之效,若气阴耗伤较重,可用西洋参替代,以补益气阴。
2.注意生活起居调摄,患者宜保暖,不可当风而卧,及时增添衣被,防止感受外邪。
3.发热期间应以流质饮食为主,多饮开水。恢复期也应少进辛辣、刺激、肥腻食物。
4.在疾病流行时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可戴口罩。也可选用以下方法预施药物,防止染病,如
(1)熏蒸法:在疾病流行期间,用食醋按2~10ml/m3加1倍清水,在室内煮沸、熏蒸1小时。
(2)肺热发疹者忌辛辣、海腥、牛肉、羊肉等发物。发疹时忌鱼、虾蟹等含异性蛋白成分高的成分。
(3)下利热臭者,宜进低糖、低脂饮食,多食润燥生津的清凉之品,忌生冷瓜果,以免助湿留邪。
3.邪入阳明证,热入心包证: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可多饮荸荠清汤,神昏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流质。
4.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注意食物营养及宜忌。可选用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补肺,食物宜热、软、烂,勿恣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品,忌过冷过热,以免伤及脾胃。
用药护理
1.邪袭肺卫证
(1)辛凉解表药煎煮时间不宜过久,一般煮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稍凉后饮服。药后以汗出、热降、脉静为佳。
(2)银翘散等中药宜温服,用于风热客表而发热、无汗者最为适宜。出现咳嗽者可用桑菊饮,以降肺气而止咳。
2.邪入气分证:邪热壅肺者宜温服麻杏石甘汤等中药,肺热腑实宜温服宣白承气汤等中药,肺热移肠者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肺热发疹者方用银翘散加减。
(2)有咳嗽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窗通风,以避免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
(3)注意观察肺卫表热之证的变化,警惕汗出身热不降、体温继续升高等病邪入气分之症象。如出现胸闷胸痛、咳喘,咯痰黄绸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等,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邪入气分证
(1)发热或伴有胸闷胸痛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保暖。身热、汗出时应注意避风保暖,及时更换换下干净衣服,切勿受凉或直接吹风,以防复感外邪。
(4)肺热发疹证: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数。治宜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3.邪入阳明旺
(1)热炽阳明证: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舌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治宜清热保津。
(2)热结肠腑证: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舌苔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有力。治宜软坚攻下泻热。
饮食护理
1.邪袭肺卫证:宜进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汤等,以营养丰富、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高热时可给予大量饮料,如西瓜汁、橘子汁、菊花晶等。
2.邪入气分证:饮食以素流质为主。辛入肺,过辛则易耗伤肺气,故烟酒、辛辣、过甜过咸、刺激性食品均应禁忌。
(1)肺热盛者,宜选梨子、萝卜、橘子、枇杷等清热化痰之食。高热烦渴喜饮者,可多饮凉开水、西瓜汁、梨汁、汽水、萝卜汁、甘蔗汁、绿豆汤等。
(2)咳喘者可取半卧位或坐位,或遵医嘱吸氧。痰涎壅盛者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用清热解毒漱口液漱口,以湿润口腔、去垢除臭。必要时协助拍背,鼓励咳痰,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3)便秘、肛门灼热或下利热臭者,应保持肛周清洁,便后清洗肛门及周围皮肤,勤换内裤。鼓励多饮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遵医嘱配合苦寒清热止利等治疗。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服用沙参麦冬汤等中药汤剂,并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
情志护理
风温之邪常在“温风过暖”的条件下形成,在正气有亏时发病。故应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卫生保健知识。病情较重者,应给予关心、体贴,加强情志调护,以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助于固补元气、固其根本。
健康指导
1.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患者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以保养体内正气。
(3)胃热阴伤证:身热自汗,面赤,神迷,身重难以转侧,多睡眠,鼻鼾,语言难出。舌苔黄而燥,脉数。治宜泄热救津。
4.热入心包证
(1)热陷心包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泽,脉细数。治宜清心凉营,泄热开窍。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舌苔黄燥,脉数沉实。治宜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4.热入心包证
(1)热陷心包证:宜服用清宫汤等中药汤剂,配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温病神昏之急救要药。
(2)心包兼阳明腑实证:宜服用牛黄承气汤等中药汤剂,即用安宫牛黄丸二丸以水化开,调生大黄末9g,先服用一半,效果不显者再服。
(3)心阳虚衰证:服用参附汤等中药汤剂,对阳气暴脱者尤为适用;配合适用生脉注射液,有益气敛津固脱之效。用10-30ml注射液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作静脉推注,每隔15-30分钟一次,直至厥脱纠正。
(4)参照“邪袭肺卫”、“邪入阳明证”的临证护理。
5.余邪未净,肺胃阴伤证
(1)恢复期应注意休息,适当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体内正气的恢复。
(2)调畅情志,消除其疑虑、担忧等不良心理。
(3)注意体温、呼吸、血压、神志、二便、舌苔、脉象等情况,观察低热、下咳或痰粘、口舌干燥而渴等变化,以判断肺胃阴伤、清涤未净余邪之象的转归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