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感热病新进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概念
•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包括疫邪)而 引发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 古人称之为“伤寒”(后世称之为“广义 伤寒”) ,即《素问》所谓“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 后世又将其分为“伤寒”(又称“狭义伤 寒”)和“温病”两大类。
4
• 外感热病是一大类病症,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 说的大部分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 炎、猩红热、病毒性肝炎、痢疾、肠炎、流行 性出血热、肠伤寒、SARS和禽流感以及将来 可能出现的热病等等
5
第一部分 中医外感热病 理论的历史沿革
6
临床症状
7
辨证论治
• 自《内经》成书以来,外感热病专著及 专篇有978部,其中秦汉时期至清代约 543部;民国时期(1912~1949年)91部; 现代(截至2001年)约344部。公开发表 的论文不胜枚举。
8
辨证方法
• 六经辩证 • 卫气营血辩证 • 三焦辨证
28
• 由此可见,秦汉之前用热药发汗解表是 一条基本原则。
29
辛温解表法
• 《伤寒杂病论》用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表证 “当解表”、“当发汗”,非“当散寒”“当 辛温”。
• 严立禁忌症和适应症,法度森严,十分谨慎; 除阴虚血伤、酒客阳虚诸证忌用发汗之外,还 嘱以少量次服用服药后要温覆取汗,啜热稀粥 以助药力,而不肯多用热药;并示意“取微似 汗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恐伤阳耗阴变 生它证;详细论述过汗、误汗所导致的各变证、 坏病,凡温针、火劫取汗,皆视误治……
21
• 寒温两派的激烈争鸣,伤寒学派主张用 六经辨证指导温病证治,温病学派则强 调病因有寒温之异,辨证则有六经、卫 气营血及三焦之别,从而出现了外感热 病辨证方法的分歧。
• 时至今日,寒温分论理论仍在指导着临 床外感热病的辨治。
22
• 3.融会寒温辨证专著的问世,统一外感 热病辨证体系的尝试
23
16
• 八纲为中医辨证论治核心要领 •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
寒者,发于阴也”——阴阳总纲 • 太阳主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主里,
三阳偏邪实,内连腑不同; 三阴皆主里, 偶有经络病,一般为虚、为寒,内连脏 有异。三阳病皆有经腑之分,三阴病亦 有经脏之别。
17
• 六经合病、并病 与传变 • 外感疾病传变与否,关系着下列几个因
9
• 1.六经辨证理论奠定了外感热病辨治体 系的基础
《素问·热论篇》谓:“三阴三阳,五脏六 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 矣。”
10
•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外感热病 六经辨治体系,沿用至隋唐以前,成为 诊治一切外感热病的纲领。
11
• 分阴阳六经辨证论治,实为八卦学说在 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灵活应用。
19
• 2.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的建立,出 现外感热病辨证方法的分歧
20
• 金元刘河间、王安道开创了伤寒与温病的辨别, 但辨证方法仍未摆脱伤寒的束缚。
•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及吴鞠通《温病条辨》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成为外感热 病学中与伤寒六经辨证并驾齐驱的独立的辨证 理论,三者共同构成了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 一阴一阳谓之道,三阴三阳,天道、人 道、地道融合立体思维,能恒动地分析 外感热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全过程。
12
13
• 外邪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 脏,由实到虚,
• 正气来复则为由阴转阳 • 外感热病为邪正相搏的过程,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转变过程,疾病不同阶段的病 位、病性、病情及发展趋向不同。
14
• 扶正祛邪是治疗大法。 外感初起,祛邪即可达安正(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后期正气大伤,扶正即所以祛邪( 正气为本、邪气
为标) ; 少阴病有三急下,扶正难求一时而效,无粮之师而
求背水一战,拼搏祛邪,急则治标也。
15
• 中医病因为本,症状为标,诊治外感热 病非常重视审证求因。然祛邪是在调节 皮肉筋骨、经络脏腑、卫气营血功能失 于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理常态中进行,有明显的时向性, 即不同时期祛邪的重点、祛邪方式不同, 需灵活应变,故非单纯性祛邪。
素: 如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得 当否,以及患者体质差异及有无宿疾等。 疾病是否传变要据证而变,不可拘于日 数与六经的次序。
18
• 伤寒六经辨证是外感热病的综合模型, 它以三阴三阳等六个层次表述了热病过 程的阶段性,模拟了病因、病位、正邪 消长,包含了病程的传变转归,具有辨 证论治的实践意义。
• 清代寒温融会期,代表专著有俞根初《通俗伤 寒论》、吴坤安《伤寒指掌》、杨栗山《寒温 条辨》及雷少逸的《时病论》。
• 俞根初其著虽以伤寒命名,但寒温兼收并蓄, 采用六经为纲,明辨卫气营血和三焦,融会寒 温辨证,既不属于温病学派医家,也不属于传 统的伤寒学派医家,他以六经气化理论为辨证 纲领,熔铸寒温于一炉,初步建立了一套能较 全面地辨治各种外感病的体系。
27
辛温解表法
• 《素问·热论》主张以汗、泄两法治热病,主 要是为了宣泻郁热。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 散”。而发汗除了可以用针刺和膏摩之外,主 要是服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取汗。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所 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发不远 热,无犯温凉”。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热 不远热,下利故用寒不远寒”;“故发汗者, 虽热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热药以发之。”
24
• 4.近现代外感热病辨证方法 • 民国时期:《丁甘仁医案》, 《医学衷
中参西录》 • 建国后
25
3 热病的治则治法
26
3 热病的治则治法
治疗方法 •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 《素问·热论篇》:“未满三日者可汗之 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中医外感热病理论新进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肺病科 张兴彩
1
PART ONE
前言
请在此处添加具体内容,文字尽量言简意赅,见到那 描述即可,不必过于繁琐,注意版面美观度。
2
• 中医内科热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疫病 和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 转归预后及其预防的一门学科。
• 中医热病学建立在温病学、伤寒论学的 基础上,但又与之不同,在于其更强调 临床诊疗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