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辨证的书籍
中医辨证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中医辨证的书籍推荐:
1. 《中医辨证归纳》:作者为钱杏坤,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辨证学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辨证的方法与规律。
2. 《中医临床辨证指南》: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大量的辨证经验和临床案例,是中医诊疗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3. 《辨证论治临床指南》:由杨海锋、徐桂香等主编,基于临床实践经验编写的辨证论治指南,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提供了具体的辨证论治方法。
4. 《中医辩证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编写,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学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与实践技巧。
5. 《中医辨病识治实用手册》:由董金鸿著,整理了常见病症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6. 《辨证施治学教程》:由陈玲娴主编,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初学者和进修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辨证的理论与实践,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学习程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
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
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专论诊法
对脉学极为有益
滑伯仁的《诊家枢要》
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
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
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
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
只强调某一诊法而忽视其它诊法都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 故《医门法律》说:“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
四诊合参
从病辨证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
二、诊断学原则
四诊合参
(一个病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征候;而一个证候亦可见于多种病)
从病辨证
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目录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添加标题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 绪论
中医诊断学
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黄帝内经》和《难经》
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病人自诉发热,我们还不能得出辨证结果,只有进一步询 问有无恶寒头痛,是否疾病初起,检查是否脉浮、舌苔薄 白等,才可以初步确定是外感表证发热还是内伤里证发热 若是外感表证发热,还要进一步辩证到底是外感风热,还 是外感风寒。假如有舌红、口渴、脉浮数、发热重、恶寒 轻,就可知其发热为外感风热证,从而为治疗指出方向。
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
中基5版中诊7版中药7版方剂7版中内7版针灸7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中药学有哪些关于中医的好书值得推荐?这个问题有意思,慢慢写。
首先,「内经」、「伤寒」、「金匮」、「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看的,而且意义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记得越多功力越猛,谁背谁知道。
但有个顺序。
个人经验。
先看「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夹杂其中,因为它非常有趣,几乎可以当睡前读物,读起来不怎么费劲。
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书来看;但对于细节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诵,之后在生活中去观察,观察身边的人和病,会有非常美好的体验。
这三本读完,可以开始看「内经」,「难经」作为参考,两本一同看。
对于「内经」,有很多人只看中「素问」,却不怎么看「灵枢」,个人体会,「灵枢」中的很多章节可以帮助理解「素问」中的内容,且「灵枢」中对于针灸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先读「伤寒」后读「内经」,是因为「伤寒」类似手册,非常直接地指导实践,容易保持读者的兴趣;再者,读书贵在有疑,「内经」论述的理论庞大繁杂,很多人读了之后觉得全是问题,无处下手解决,于是放弃,而「伤寒」更具体直接,有了问题,可以在「内经」中寻找答案,乐趣颇多。
以上的书籍,学习中医的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并非在下所要推荐,但由于非常重要,也是基础,所以还是提一下。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有很多经典都是围绕以上几本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应当从这几本读起,而且要反复读。
还有一点,在下以为非常重要。
时代原因,吾辈易受某些风气影响,持「批判的眼光」读书,对于经典更是如此。
无论您学习哪家哪派,请先尽可能去做到“全面了解”,切忌一本书都没有读完,就开始批判,什么糟粕,什么不科学。
治学,一要谦虚,二要求实。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继承都谈不上,如何发展。
切记,否则必自误。
对于中医书,在下并不喜欢“不求甚解”式的读法,毕竟很多功力的体现,就在于细节;且中医经典大多历史久远,传承之中难免遗误,所以应当读一些小学方面的书籍,校勘诸家的书应当读,但医学毕竟不是语言学,又不可钻牛角尖,陷于考证训诂,心中要有数。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各章参考书籍
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二、医贵精诚、
望诊部分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舌诊部分
一、舌诊概说、、、、
二、望舌质、、、、
三、望舌苔、、、、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二、嗅气味、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二、问症辨证、、、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二、脉象的胃神根、、、、
三、脉象要义、、、、
按诊部分、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二、寒热虚实真假、、、、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二、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部分、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歌决选读、、、、。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
绪论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6、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9、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0、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1、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2、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13、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最早的儿科专著14、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张子和—病由邪生,邪去正安—攻下派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养阴派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基本原则:整体审查、辨证求本、四诊合参、病症结合第一章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假神浮光外露本已失神突然神情突然颧红如妆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神乱情志异常---癫病(阴证)——痰蒙心神;狂躁不安---狂证(阳证)——热扰心神;痰火扰心;意识障碍---痫病(癫痫)——肝风夹痰;二、望面色•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十版中医诊断学是一部系统总结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经典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对中医诊断学的各种疾病分类和诊断流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文将结合第十版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指的是对患者的面色、精神、外貌等进行观察,闻指的是通过鼻、口等感官来观察患者的气味和声音,问指的是向患者询问疾病的病情和病史,切指的是通过脉象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这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找出病因病机,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对望、闻、问、切四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观察面色、舌苔、眼白等以及听声音、嗅气味等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还介绍了如何询问病史和病情,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变化等内容。
通过仔细研读本书,读者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技能,提高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把握能力。
第十版中医诊断学还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包括辨证论治的原则、症候分类及判断、辩证施治的方法等内容。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在本书中,对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读者对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在第十版中医诊断学中,还介绍了中医诊断学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包括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等各类疾病。
通过病理分析、症状描述、辨证施治等方法,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治疗疾病,提高疗效。
第二篇示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nccaom考试自学书目
nccaom考试自学书目
NCCAOM(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考试是针灸和中医领域的专
业认证考试,涵盖针灸、中药、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基础知识等内容。
自学书目对于备考者来说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学书目,供您参考:
1. 《针灸学》(A Manual of Acupuncture),作者Peter Deadman,这本书是针灸学的经典教材,内容包括经络、穴位、针灸
治疗等方面,是备考NCCAOM考试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2.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
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内容,是备考NCCAOM考试中医基础理论部
分的重要参考书。
3. 《中医诊断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对于备考NCCAOM考试中的诊断学部
分有很大帮助。
4. 《中药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性、药味、
归经等内容,对于备考NCCAOM考试中的中药学部分有很大帮助。
5. 《西医基础》,备考NCCAOM考试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西医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因此需要选用相关的西医基础教材进行自学。
除了上述书目外,备考NCCAOM考试还需要参考相关的考试大纲和教材推荐,以确保自学的内容全面、准确。
另外,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可能会有所变化,建议备考者及时关注NCCAOM官方网站或者相关权威机构的通知,以获取最新的考试信息和教材推荐。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用书:
1. 《中医内科学精选》:该书是中医内科学的经典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
2. 《中医内科学》:该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3. 《诊断学资料汇编》: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考生巩固和复习中医内科诊断学知识而编写的,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等方面。
4. 《中医内科学典型病例精解》:该书是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适合考前复习。
5. 《中医内科学考题精编》:这本书是考试中医内科学的辅助教材,包含大量的模拟考试题和解析,可以帮助考生检测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这些书籍都是中医内科学主治考试中的重要参考书,通过学习和复习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提高通过率。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结合实际临床实践,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版本
中医诊断学版本
《中医诊断学》的版本有很多,如《中医诊断学(第2版)》《中医诊断学(第3版)》《中医诊断学简明教程》《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七版教材》等。
1、《中医诊断学(第2版)》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2、《中医诊断学(第2版)》是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五版教材为基础,广泛汲取现行使用教材的成果,在保持原版的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对原书进行了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使之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需要。
中医诊断学参考书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02
费兆馥、孙汉 中国脉诊研究 钧
上海中医药出版社
1991.10
赵承祜等
脏腑辨证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1.05
程绍恩,王贵 辨证论治心法 臣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陈源生
中医脉学入门
重 庆 科 学 技 术 文献 出 1986 版社
雷顺纯
《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类经·十二卷·论 治类》、《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温疫论·下卷》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气血津液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医述》引《医学六要》、《锦囊秘录》 脏腑辨证部分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原序》、《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黄帝 内经太素·任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论》、《外科精要·序》、 《局方发挥》、《外科精义·卷上·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医宗必读·卷之一·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肯 堂医论·卷中·杂记》、《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业 医须知》、《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景岳全书·十问篇》、《景岳全书·传 忠录》、《类经·运气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脉诀刊误集 解·脉诊论》、《杨氏提纲·元集·切脉规箴》、《王氏医存·脉象主病不可拘泥》、《寓 意草·先议病后用药论》、《寓意草·议病式》、《医门法律·问诊论》、《医门法律·问 病论》、《医学源流论·脉症与病相反论》、《医学源流论·四诊合参》、《医门棒喝·四 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医碥·脉证从舍》、张睿《医学阶梯·审症论》、张睿《医 学阶梯·症中症论》、《医医偶录·四诊以望问为最要》、《医原·问症求病论》、《医 学源流论·卷下·医者误人无罪论》、《脉诀汇辨·问情论》、《笠翁一家言全集·卷 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乐集》、《温氏医案·咳嗽》、《医学启蒙汇编·自序》、 《医学启蒙汇编·卷三·方药歌括论》、《潜斋医话·成方弊》、《医彻·医箴·疗医》、 《时病论·自序》、《本草思辨录·自序》、《伤寒辨证·沉脉法》、《伤寒辨证·伤寒 辨证方》、《弄丸心法·卷四·杂论》、《医学源流论·卷下·治病分合论》、《医学源 流论·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外科图说·卷四·医家切戒》、《伤寒兼证析义·中 风兼伤寒论》、《医经精义·谢利桓序》、《笔花医镜·卷一·望闻问切论》、《中国医 药汇海·论说部·生理类·论人类生成之原理及原形》、仲芳《医宗说约·问诊论》、 《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疗新律·原序》、《从病例谈辨证 论治·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医论医案荟萃·从临床看“辨病与辨证”的结 合问题》、《金匮诠释·自序》、《岳美中论医集·谈发热的治疗》、 歌决选读 察舌辨证歌、诊色歌、李濒湖《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病脉顺 逆诀》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书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是中医领域的一项重要考试,通过此考试可以获得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证书,成为合格的中医助理医师。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备考阶段需要准备相应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下面将介绍一些备考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书籍,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这本书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基础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
包括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病因病机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考生可以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对于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来说,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非常重要。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等四诊的技巧和要点。
通过学习这本书,考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3.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包括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方剂选择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考生可以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4.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包括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手术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考生可以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外科疾病的诊治能力。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的炮制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本书,考生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学的知识,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6. 《中医针灸学》中医针灸学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经络学、穴位学、针灸技法等内容。
中医学大专教材
中医学大专教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大专教材,供您参考:
1. 《中医学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2. 《中药学》: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分类、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认识、药物的药理学、药物的炮制和质量控制等。
3. 《中医诊断学》:介绍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舌诊、脉诊、腑诊等具体诊断方法。
4. 《中医治疗学》: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灸、推拿、中药治疗、中药配伍等。
5. 《中医经典》:介绍中医的经典文献,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经典文献对于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教材覆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学、诊断学、治疗学和经典文献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的教材。
当然,不同学校和教材版本可能会有所差异,建议查阅所在学校或专业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教材安排。
《中医诊断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四五 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三)以常衡变 (四)因发知受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动静统一
(二)注重中医临 床思维的培养
(一)注意中医诊 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强化临床实 践与技能训练
上篇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第六章 病性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
第三节 气血辨证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
第一节 脏腑辨 证
2
第二节 六经辨 证
3
第三节 卫气营 血辨证
4
第四节 三焦辨 证
5
第五节 经络辨 证
下篇
第八章 中医诊 断思维与应用
第九章 中医医 案与病历书写
第一节 中医诊 断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中医诊 断思维的应用
第一节 中医医 案
第二节 中医病 历书写
主要参考书目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 中 医 诊 断 学 全 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医药行业高等教 育 十四五 规划教 材》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脉象
中医
原理
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证
意义
胸胁
病
阴虚证
气 注意事项
肾
方法
小儿 思维 肺
情况 血 气血
目录
01 《中医诊断学》编委 会
03 编审专家组
《中医诊断学》融合
02 出版数字化资源编创 委员...
04 编写说明
05 绪论
07 下篇
目录
06 上篇 08 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从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思维、基本方法构建中医诊断学课程的知识框架,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 医诊断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八纲、病性、病位辨证的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和方法,熟悉医案与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1、中医诊断学—目录
二、嗅气味
一、问一般项目 二、问主诉和病史 三、问现在症状
(-)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诊脉的部位 一、脉诊 (四)诊脉有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病理性脉象 (七)诊小儿脉 (八)脉症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三章 八纲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寒热 第三节 虚实 第四节 阴阳
《中医诊断学》 目录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一、诊断学原理 二、诊断学原则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舌 四、望排出物 五、望小儿指纹
一、表证 二、里证 [附]半表半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阴证和阳证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三、亡阴与亡阳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四章 辨证
一、六淫、疫疠证候
第一节 病因辩证
二、七情证候 三
一、气病辩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辩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肝与胆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辩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 二、奇经八脉病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精)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编写教材、教参一览表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科教材建设情况的几点说明
自上世纪80年以来,本学科即非常重视教材建设。
在郭振球、朱文锋、袁肇凯等教授的带动下,经过全体教师多年不懈的努力,教材建设已取得较好的成果。
在本学科教师主编、参编的100余部书籍中,《中医诊断学》系列的教材、教参达45本(详见附表)。
1. 教材类型
(1)教学类型:涵盖国家统招生、函授生、成教生、自考生、职业教育生和留学生等各个类型的教材。
(2)教学层次:包括专科生、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用的教材。
(3)专业对象:编写中医专业、中药专业、中西结合专业等不同教材。
(4)教学种类:编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等不同种类的教材。
(5)语言种类:编写中文教材和汉英双语教材。
(6)应用对象:编写课堂教学教材、学生辅导资料、教师参考资料不同类型。
(7)教材层次:国家级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校际、室际间合作的协编教材,本学科内组织的自编教材,及教师个人编写的独编教材。
2. 影响程度
本学科编写的这些教材整体质量较高,一些教材在一年内多次印刷发行,辐射面广,不仅被国内三十多所中医药高校采用,在海外(如美国、东南亚、韩国、台湾)也广泛使用,获得了广泛好评,产生较大影响。
为实现精品课程的教学,本学科编写了两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同学们中医诊断专业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对临床辨证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深受同学的好评。
所编写的教材、教参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中华中医药著作奖1项,及作为重要内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朱文锋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有绪论、四诊、辨证、病案书写等内容,其中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因时刻关系,重点讲授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能把握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理论与差不多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明白得。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安排同学们到中医诊断实验室同意示教或到附院中医科临床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明白得。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目录绪论 (3)第一章望诊 (3)第二章舌诊 (3)第三章闻诊 (3)第四章问诊 (4)第五章脉诊 (4)第六章按诊 (4)第七章八纲辨证 (5)第八章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5)第九章脏腑辨证 (5)第十章其他辩证方法 (6)第十一章病案书写 (6)教材重点 (6)实验教学大纲 (10)参考书目 (12)学时分配表 (13)理论教学内容绪论一、把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等概念的含义。
把握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进展概况。
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把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看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把握常色和病色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势的一些差不多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一些差不多内容。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医诊断学教材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几本比较优秀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供您参考:
1. 《中医诊断学》(陈家旭著):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学诊断学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教材,内容丰富、全面,对中医学的诊断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2. 《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朱文锋著):这是一本较为系统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包括诊断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临床诊断的实践应用等内容,是中医学诊断学比较全面的教材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掌握。
除了阅读教材,还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学习和实践。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舌诊概说
《望诊遵经•诊舌气色条目》、《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辨舌苔》、《笔花医镜•望舌色》、
《辨舌指南•辨舌质生苔之原理》、《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
二、望舌质
《形色外诊简摩》、《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辨舌指南•辨 舌之形容》、《临症验舌法》
三、望舌苔
《证治准绳•察舌》、《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形色外诊简摩•苔质辨证法》、《察舌 辨症新法》、《通俗伤寒论》
中医辨证论治教程
华光出版社
1994
章如虹、金棣 生、毛树生
中医病症治疗常规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
张介眉、杜献 琛
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 疗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
王琦
中医藏象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各章参考书籍
绪论部分
一、诊断内容与意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难经•六难》、《望诊遵经•叙》
脉诊部分
一、指法运用
《难经•五难》、《诊家枢要》、《重订诊家直诀》
二、脉象的胃神根
《景岳全书•脉神章》、《诊家枢要》、《医宗必读•卷二》、《难经•十五难》、
三、脉象要义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中藏经・脉要论》、《景岳全书•脉 神章》、《医砚》
按诊部分
《通俗伤寒论•按胸腹》、《厘正按摩要术》
辨证论治心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陈源生
中医脉学入门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
1986
雷顺纯
中医系统辨证学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欧阳
证治概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李家雄
血络诊治
台北市松霸制造印刷 事业有限公司
1985
近代着名中医误诊换治百 案析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医诊法图谱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8.03
李乃民
中国舌诊大全
学苑出版社
1994.02
陈泽霖等
舌诊研究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12
黄世林、孙明
中医脉象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02
异
费兆馥、孙汉 钧
中国脉诊研究
上海中医药出版社
1991.10
赵承祜等
脏腑辨证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81.05
程绍恩,王贵 臣
八纲辨证部分
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景岳全书•传忠录》、《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
二、寒热虚实真假
《医学正传•病有真假辨》、《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真假篇》、《类经•十二卷•论治类》、
《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温疫论•下卷》
中 医 诊 断 学 参 考 书 目
主编/出版朝 代
书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黄帝内经素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03
黄帝内经灵枢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西晋•王叔和
脉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南京中医学院
诸病源候论校释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张介宾
景岳全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59
明•李时珍
濒湖脉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2
1987
焦树德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陈泽霖、贝润 浦
舌苔与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孙忠军、陈选 平
中医脉诊学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1
张文钊
脉诊证治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
向宗喧
中医辨脉症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张登峰
中医诊法精华(R241/325)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8
胡欣、葛秀梅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部分
一、病机总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
二、气血津液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医述》引《医学六要》、《锦囊秘录》
脏腑辨证部分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部分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伤寒论•原序》、《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黄帝内经太 素•任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论》、《外科精要•序》、《局方 发挥》、《外科精义•卷上•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医灯续焰•病家须知》、《医宗必读•疑 似之症须辨论》、《医宗必读•卷之一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清•吴谦
医宗金鉴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清•何梦瑶
医碥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清•林之翰
四诊抉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清•李延罡
脉诀汇辨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3
清•陈梦雷等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 录•诊断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朱文锋
新版咼等中医药类规划教 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 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朱文锋
中医药学咼级丛书•中医 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杨维益、杨牧 祥
华北地区咼等中医药院校 教材•中医诊断学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8
邓铁涛
实用中医诊断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8
朱文锋
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朱文锋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朱文锋、杨牧 祥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二、局部望诊
《通俗伤寒论》、《四诊抉微》、《证治准绳•察口唇》、《望诊遵经•牙齿望法提纲》、《望诊 遵经•牙齿望法条目》、《望诊遵经•诊鼻望法提纲》、《外感温热篇》、《疫病篇•论斑疹》
三、望排出物
《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望诊遵经•诊溺望法提纲》
四、望小儿指纹
《幼幼集成•指纹晰义》
闻诊部分
一、声音辨证
《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通俗伤寒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杂 病心法要诀》、《四诊抉微•闻诊》
二、嗅气味
《形色外诊简摩》、《瘟疫明辨》
问诊部分
一、问诊意义与内容
《医门法律•问病论》、《医原•问症求病论》、《侣山堂类辨•问因论》
二、问症辨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医宗己任篇•口渴》、《医法 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程绍恩、夏洪 生
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
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3
吴承玉
现代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04
冯先波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02
赵金铎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法大全
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9.07
顾亦棣、费兆 馥
二、医贵精诚
《伤寒论•序》、《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望诊部分
―、全身望诊
《素问•五脏生成》、《医原•望病须察神色论》、《医门法律•望色论》、《望诊遵经•变色 望法相参》、《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沦》、《证治准绳•察身》、《望诊遵经•诊坐望 法提纲》、《望诊遵经•诊卧望法提纲》、《医门法律•先哲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