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海德格尔生平

1,1889年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在德国巴登梅斯基尔希,父母笃信天主教。

2,1907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3,1909-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1911-1913年,学习哲学。

4,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5,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存在问题。

6,1927年,晋升为教授,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的著作,这部著作以一种独特的语言探寻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哲学主题,将一切古老的认识论问题涤荡一空,并赋予现象学这一发展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学说以新的含义。这部著作,超出了哲学狭小的圈子,重新把人的存在问题置入哲学问询的视野。)

7,1928年,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

8,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此期间加入纳粹党。(社会背景:德国魏玛政府的无能导致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不能保证民不聊生,失业等现象频繁出现。这样的背景下,纳粹党上台执政,纳粹向人们许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恢复民族传统,消除一战后强烈的失败感和被英法等国视为弱国的耻辱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德格尔被迫接受原弗莱堡大学校长默伦道夫的推荐,成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海我当时看不出有其他出路。在22个政党的各种意见和政治倾向搅得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必须找到一种民族的、特别是社会的思想。"德国要生存下来,除选择纳粹外别无出路。在魏玛和纳粹之间,海氏的倾向是鲜明的。可见过革命改造德国却是海氏当时的真实思想。在海成为校长后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表明了他改造大学教育,重建文化教育的理想。上台后也确实对许多纳粹针对犹太学生和犹太教师的行为予以强力了的反对和制止。当他发现他和纳粹的思想不能谋和时,他毅然辞去了校长职位。然而这一年的校长历史,却构成了海德格尔一个难以洗脱的历史污点。由于海不愿答复针对他的攻击,更不愿进行自我批评,使得海德格尔这一历史公案难以评判。)

9,1945-1951年,法国攻克军政府禁止他授课。

10,1951年后,重新授课并再一次迎来了著作的多产期,如《走向存在问题》、《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走向语言之途》、《技术与转向》、《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等。(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真理的本质》(1943)等。)

11,1976年5月26日逝世,终年87岁。

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实体性的思维,或称为表象性思维,是指把存在者当作一个"对象"摆在面前,任何一个"现成的"、有着固定的本质属性,可以被认识的东西都可以说是实体,它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经验的,先验的等等。在这一思维方式下,一切都被当做"对象"来加以认识,所以从根本上说这种思维方式是一个认识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构成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生成的,都需要在具体的"生成"活动过程中"成为"自己。实体性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

方式的特点比较:

第一,生成的而非现成的。实中,一切都是现成的,已完成意义的存在;生中,一切都是生成的,未完成的意义上的存在,都需要在具体的生成活动过程中发生并成为自己。

第二,过程的而非结果的。实中,事物作为结果而存在。生中,一切是未完成的,生成活动是过程的,生生不息的。

第三,"一域"的而非"两极"的。实中,天然的存在着两极,即思想者和思想对象,即所说的主体和客体。生中,一域的代替两极,这一域就是在事物生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定区域,这一区域是哲学意义上的,是时间的,动态的,功能性的。

第四,"不出场"的而非"出场"的。实中,"出场"的东西为中心,"不出场"的东西为边缘,重中心,轻边缘。生中,"不出场"的东西对于"出场"的东西有重要性,"不出场"的东西使"出场"的东西成为可能。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冲击了整个的西方传统哲学,,并由此获得了思想的"阿基米德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全部思想。

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可以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注重于对"此在在世"的生存状态的分析,打破存在者的晦蔽,研究作为此在的存在者,以"此在"为基础对"存在"进行了本体论的解释,后期注重于对存在本身性质的解释,直接面对存在的真理,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推及到了整个存在中,是一切存在层次上的存在,如真理、语言、诗与思、技术等。这些都是建构性的,在生成性活动中成为自己的。

(一)前期:存在与此在的问题《存在与时间》

1西方传统哲学对于存在的遗忘

海认为,西方形而上学从来没有解答过存在的真理问题,因为它在思考存在时,只是把存在作为存在者来想像,可见哲学家们在谈论"存在"时,实际上是指存在着的东西即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对于海来说,"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的含义。存在者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要追问存在者的存在,而不是"存在是什么"。所以,海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中,"存在"被遗忘了。

2追问存在

(1)作为追问者的"此在"

要理解海的《存在与时间》,既不能直接从存在入手,也不能从时间入手,而只能以"此在"为基础,通过对"此在"的分析得到对一般存在的把握。他说"存在"并不是一个现成物,它只能在自身"在"的过程中才把自身显示出来。它是在自己的"去存在"的过程中才获得规定。海找到了一种未被规定、没有规定性的存在者,这就是人。因为人有一种对存在的领悟,她能够决定自己的存在方式,追问自己如何去存在。人也能在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揭示存在的意义。

"此在"还是其他存在者存在的基础,人的存在是其他事物存在的先决条件。人是唯一关心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能够对于存在的一般意义提出问题的存在者,是与存在的意义最贴近的存在者。因此,"此在"就比其他一切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

(2)"此在"在"此",即"此在"在世界中,也即在世。

"此在"在世界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此在和世界的关系层面。第二,"在......之中"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