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钢冷轧辊的材质与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频感应淬火设备和淬火工艺 ,使 C r 3 , C r 5系 列轧辊的淬硬层深度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2 . 2 宽带冷轧辊的组织研究 在研发高铬系列轧辊的过程中,残余奥氏体 含量、碳化物数量和形态等组织变化对轧辊实际 使用性能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发现:
( 1 )轧辊工作层抗压痕能力是反映轧辊抗划
2 0 0 5 年6 月・ 第2 2 卷・ 第3 期
T u n e 2 0 0 5 Vo l . 2 2 No . 3


宽带钢锻钢冷轧辊的材质与使用
沈 一 鸣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采购部, 上海 2 0 0 9 4 1 )
摘 要:从冷轧辊的材质、显微组织和辊身硬度等方面介绍 了宽带锻钢轧辊的发展情况,并对辊面镀铬 、
使寿命提高 1 0 倍。 3 . 2 辊面毛化技术
辊面毛化方 式有 3种 :抛 丸、电火花 和激
服强度和抗回火稳定性。 2 . 3 宽带冷轧辊的辊身硬度研究 以前轧辊用户和制造厂均采用提高辊身硬度 来提高其耐磨性的方法。但不断的研究发现,碳 化物类型和基体组织对耐磨性的影响也很大。C r 含量低于 4 %的锻钢轧辊中, 碳化物 ( M 3 C )的 硬度约为 H R C 6 5 ( H V 8 5 0 -1 0 0 0 ) ,与马氏体基 体硬度相当, 所以碳化物对轧辊的耐磨性没有太 大影响;C r 含量达到 4 %一5 %时,形成 M7 C 3 型碳化物,其硬度达 H R C 7 7 一8 0 ( H V 1 6 0 0 一 1 9 0 0 ) , 且此硬度值取决于 C r 含量。研究表明, 铬含量从 3 %提高到 5 %时,不仅使耐磨性和淬 硬层深度得到提高 ,而且提高 了基体 的显微硬 度尹在延缓裂纹形成、扩展和提高事故后抗回火 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还获得了辊面毛 化初始粗糙度延长近 1 倍的效果。因此 ,轧辊金 相组织的显微硬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另外 ,轧辊辊面的硬度应 “ 适宜” ,即辊面 金相组织的硬度应匹配,且工作辊应与支撑辊或 中间辊辊面硬度相匹配。目前用户对硬度的关注 重点还扩大到了辊身硬度均匀性和径向硬度值的 径向落差。新辊辊身边部软带 ( 硬度值低于辊身 硬度 H S 5以上的区域)的硬度值大小,对带辊 型的轧辊脱肩概率和板形的影响程度也得到了新
d e f e c t s o f r o l l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t o o .
K e y w o r d s : r o l l f o r c o l d r o l l i n g w i d e s t r i p ; m a t e r i a l ; a p p l i c a t i o n
沈一鸣 ( 1 9 6 2 一) ,男 ( 汉族) ,浙江杭州人 ,工程师。
2 0 0 5 年6 月出版
伤、抗小凹坑等缺陷的重要指标 ,提高工作层基
体硬度可增强抗压痕能力。 ( 2 )金相组织也影响轧辊的磨削性能、毛化 性能和无损检测仪器的灵敏度。 ( 3 )残余奥氏体含量与轧辊残余应力有关, 尤其是轧辊表面压应力值与辊面粗糙度、硬度、 疲劳裂纹和烧伤裂纹的深度直接相关。 ( 4 )为提高轧辊的综合抗事故性能, 碳化物
收稿 日期
作者简介
2 0 0 4一1 2一0 6
2 0世 纪 7 0年 代,前 苏 联 将 电 渣 重 溶 . ( E S R )技术成功运用于冷轧工作辊后,我 国
C r 3系列及以上的毛坯轧辊也基本上采用 了此工
艺。与欧洲一些厂利用双真空精炼工艺生产的毛 坯轧辊相 比,虽然我国的轧辊制造成本较高,但 其组织均匀,气体含量和夹杂等级更好。而且武 钢、宝钢、邢台轧辊公司先后引进了先进的立式
颗 粒大小应控制在0 . 6 t m以下, 而原来只要求
小于2 1 m即可。
( 5 )对于投产初期使用的轧辊,由于生产中 断带、跑偏、轧破等事故频繁,因此轧辊组织中 残余奥 氏体含量应从 7 %一1 5 %减少到 5 %一 7 %, 碳化物耐磨相 比例也应控制在 5 %左右, 同时在调质过程中应尽量提高轧辊本体组织的屈
2 . 1 宽带冷轧辊的材质研究
几十年来我国锻钢冷轧工作辊的材质不断提
高,从滚珠轴承钢至 2 0 世纪 7 0 年代的9 C r 2 Mo , 8 0 年代的 8 6 C r Mo V 7 , 9 0年代的 W , C r 5 系列 直到 目前的锻造半高速钢。在材质研发方面,虽 然我国比世界先进水平滞后近 1 0 年 ,但现已拥 有世界上各种优质的冷轧辊 ,并形成了化学成分
系列化、淬硬层深度系列化和硬度系列化。
0 . 4 0 k g / t 的先进消耗水平相比, 差距仍较大。
2 宽带锻钢冷轧辊的发展情况
十多年前宽带冷轧辊在使用中非生产性消耗 产生的原因中,前 3 位分别是工作层 ( 淬硬层) 剥落、辊 面 硬度低 ( 耐磨性差、异常裂纹) 、淬 硬层浅而需重淬。现在主要的异常失效形式排在 前3 位的是 :辊印、软点、辊面快速粗糙化。这 些缺陷都是造成非计划换辊、影响轧机效能和板 面质量的直接原因。同时用户还依次关心:批量 的质量稳定性、毛化后原粗糙度形貌的下降速 率 、工作层组织形态能否适应不 同毛化方式及是 否影响 自动检测仪器灵敏度、抗事故 的综合性 能、残余应力分布、辊颈加工精度及其精度稳定 性等。
1 前言 轧辊制造行业中,宽带钢生产用锻钢冷轧辊 ( 用于工作辊、平整辊和中间辊)是技术含量最 高、附加值最高的产品之一。目 前我国已有 4 家 制造厂可稳定地批量生产此类轧辊 ,但仍有相当 一部分轧辊需要进 口。而且 ,虽然国内宽带冷轧 厂的平均吨钢辊耗逐年下降,目前 已达 0 . 4 - 0 . 6 k g / t 的历史最好水平,但 与国外 0 . 2 5 一
生,而维持原来的表面状态。
3 . 3 换辊周期和辊面动态质盘控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换辊周期的制定依据已从原来的轧制吨位变 为更加合理的轧制长度和辊面状态。同时,已有 越来越多的企业增设了表面涡流检测和超声波检
3 轧辊使用技术
3 . 1 辊面镀铬技术 无头轧制技术和新型乳化液的使用将镀铬轧
测等无损检测设备,与合理的换辊制度结合共同 控制下机轧辊的修磨操作 ,不仅能有效防止带伤 轧辊再次上机引起大面积剥落或更大的生产事 故,而且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更合理的修磨深度 和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 4 结语 宽带钢冷轧辊材质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新的使 用技术的广泛普及仍将是今后发展的主流, 但更 应重视的是根据不同轧机的使用环境、维护方式 和轧制工艺, 个性化地选择轧辊实物质量等级和 生产工艺, 例如在轧制负荷和轧制速度均较低的 轧机上可以取消电渣重熔轧辊而采用真空冶炼真 空浇铸的轧辊。近期,新 日 铁公司为配合 自由规 程冷轧工艺研制了C P C工艺生产的新型高速钢冷轧 工作辊, 其工作层显微组织更均匀,耐磨性比C r 5 锻钢辊提高 5 倍, 单次轧制周期延长 3 一5 倍。另 外,欧洲还在研究 “ 阶段的液态金属电渣熔融法” ( E s s . L M) , 用来生产复合半高速钢冷轧工作辊。
辊的使用范围从平整机扩大至轧机,辊面镀铬可 提高轧材表面质量、延长轧辊寿命。 有资料介绍 ,辊面镀铬后 ,耐磨性提高 2 0 倍左右,辊面初始粗糙度维持时间可提高 5 一7 倍。但在实际使用中,因镀铬质量和轧辊使用环 境的不同,以及一些异常事故,最终使用寿命提 高3 倍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辊镀铬后会 增加了一个镀铬层剥落而使轧辊提前失效 的风 险。另外 ,加 Mo , V元素的 C r 5 工作辊采用激 光毛化处理后 ,再进行表面镀铬 ( 以防止激光毛 化产生的微坑波尖在使用初期即很快失去) ,可
的认识 。
光,激光毛化后轧辊的初始粗糙度保持时间比抛 丸毛化高 2 . 5 倍。电火花毛化后辊面硬度有降低 现象, 但在使用初期辊面硬度会重新恢复。另 外,在 C r 5 轧辊中加人 0 . 1 %左右的 T i 元素后, 使用时轧辊基体中的 T i C N会脱落,使辊面重新
形成毛面状态 ,轧辊 表面的粗糙度 就能不断再
毛化、缺陷检测等使用技术及其效果作了介绍。 关键词: 宽带钢冷轧辊; 材质;使用 中图分类号:T G 3 3 3 . 1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3 一 9 9 9 6 ( 2 0 0 5 ) 0 3 一 0 0 4 3
Ma t e r i a l s o f f o r g e d s t e e l r o l l f o r c o l d r o l l i n g w i d e s t r i p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HE N Y i - mi n g
( B a o s h a n I r o n& S t e e l C o . ,L t d . ,S h a n g h a i 2 0 0 9 4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f o r g e d s t e e l r o l l f o r c o l d r o l l i n g w i d e s t r i p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 T h e d e t e c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