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就业机会多 ②社会福利保障 程度高 ③文化设施齐全 ④交通便捷
拉力
推力
①人口增长快, 对土地压力大 ②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 ③受自然灾害影 响大
33
34
35
36
37
38
城 市 化 机 制
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农 业 生 产 力
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 剩余农业劳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 城市化的衡量,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 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简单易行。 • 综合各个学科的观点,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 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 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 中心城市保特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因为大城市 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 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在此情况 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 上去发展。 •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 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 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传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的高度密集的城市景 观,使人们认为只有住进这样的城里才算城市化。然而当代 城市化的多样性,使城市化的概念范围远比上述看法广泛。 例如发达国家中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带内,留有大片的 自然景观,人口和建筑密度都比较低,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 比城里人高。 –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某些地区,农业人口的职业 已基本转化,他们有着宽敞的住宅和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尽 管他们没有搬到城镇中去,但是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 民相比,显然也更“城市化”。
来自百度文库 7
• 什么是城市化,普遍的认为:
–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 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 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

城市化除了包括人口转换和集中的过程外,是否还 包括其它的过程?对此,各个学科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各学科研究城市化的区别和联系
研究领域 人类学 经济学 地理学 社会规范 产业结构的变 化 地域空间与人 活动的关系 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与的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城市 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19
农业 生产力
20
21
个例:
国外:
英国——依靠其军事、政治力量、现代交通工具 日本——贸易
中国:粮食基本自给
耕地数量 农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 (现状)耕地减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城镇、交通建设、农民建房
23
24
25
26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劲和新方向 。
v 在中国城镇化趋势的研究中,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未来 中国城镇化水平预测的估计值差异较大,总体来看,比较 乐观的预测认为,中国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甚 至更高,2030年将会达到70% 左右。 v 思考: 1. 中国城市化是冒进还是不足? 2. 单纯用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比重)来测度城镇化水平 是否能够真实准确的反映城市化发展进程? 3. 中国城市化质量如何? 4. 推动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 中国城市化今后将如何发展?
• ①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 • ②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的部门(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 等), • ③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 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大城市扩 散
乡镇企业 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苏南模式:以农村集体企业为主导,主动接受大城市技术 经济辐射,小城镇为重点。
80年代无锡郊区的乡镇企业
现在的苏南农村
•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 景观型城市化,
–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 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 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 职能型城市化,
• 3、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这又可以分为 两种情况: • ①郊区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 (Counter-urbanization):
– 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 活动空间、新鲜空气,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 因此 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 出现了郊区 城市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在这 一过程中,伴随出现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 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 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 水平的衡量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 能区(即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 替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 区的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
v 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如贵州与北京城镇化水 平相差55 个百分点。2011年东部地区平均城镇水平为 66.48 %, 高于中西部 地区的46.53 % 近20个百 分点。
v 1991年到2011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由1.4万km2增加 到4.18万km2 。人均建设面积由35.8km2 增长到118km2 。 v 人口城镇化速度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2000- 2011年 数据显示,全国2 6 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镇人口增速为 4.4%,但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6.9%。

截至2013 年底, 全国城镇 常住人口73111 万人,乡村 常住人口62961 万人, 城镇 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53.73%。
v 中国共有657 个设市城市, 各级城市总的行政辖区面积约 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建制镇达到19881 个。 v 在28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 市辖区年末总人口超过100 万的有127 个,超过400 万的有14 个。
第二阶段
•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 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 展。
•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 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 人,这种情况被称之为假城市化(Pseudo— Urbanisation),如非洲一些国家。 – 另外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 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 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城 市居民的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区---叫 做过度城市化。
企业市场竞争、提高经济 效益,为用户服务 经济全球化 居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 服务业 的扩散 服务业 拓宽 生产性 服务业 的发展 消费性 服务业 的发展 吸引更多人口
促进第三 产业发展
Ⅲ产业门类 众多,手工 劳动比例高, 不能大规模 郊 迁
促进城市化发展
28
29
1、“推—拉”假说:
伯格: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 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推-拉”假说 2、两部门模型
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
3、经济投资过程 4、人口流动模型 5、移民的新经济学解释 6、马卜贡杰的城乡人口 迁移模式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资本三次循环
40
•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 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 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部门包括∶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过程区分 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可见,物化、实体化 城市化Ⅰ:两大过程 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 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 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 观的地域推进过程。 第一阶段

抽象,精神上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 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
•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 积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 消极型城市化:
–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 ②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 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 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经济来源改变,加强了与现有城 市的联系,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因而,他们的生活 方式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 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 城镇,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乡村城镇化(Rural Urbanization)。
• 地理学∶ – 主要研究地域空间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 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 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空间结构,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 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 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 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 经济学: – 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没有产 业结构的转换,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并由此产生的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就不会有农村 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 – 因此,经济增长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 的核心。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 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注重从世界 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 离心型城市化∶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 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 散型城市化。 •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包括:
– ①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 – ②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 – ③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 – ④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综合上述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 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农业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农业人口转换 为非农人口的过程。
• 人类学: – 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 –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 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 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量度,所以少量 人类学家为使其探讨有实用价值,曾采用文盲率、语 言统一率及大众传播普及率作为两种生活方式的量度 方法。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化、城市平面扩大。
•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 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 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 为外延型城市化。 –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 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 –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 乡结合部。
推力(迁出地)
农业机器的使用 农村人口的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环境恶化 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 发展前途受到限制
拉力(迁入地)
就业机会 较高的生活水平 较高的生活质量 文化和教育机会
农村推力
农村资源减少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城市拉力
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 就业机会
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服务水平 减少 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 受教育机会 社会保障缺乏 社会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