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亲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亲王
清代亲王等级
和硕亲王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级的领主才可以获得这个爵位。
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
多罗郡王
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满语“多罗”,其义为礼、道、理。将其放在爵位前面,有“礼的、道的”意思。所以,多罗郡王,简称礼郡王或理郡王。
多罗贝勒
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的异译。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亦用以封蒙古贵族。
固山贝子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清爵名。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清建国后,成为宗室爵位名。崇德(顺治)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清爵名。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上。
奉恩辅国公
奉恩辅国公清爵名。宗室封爵第六级,在奉恩镇国公下,不入八分镇国公上。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入八分镇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
为第八等爵。
八分
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据宗人府事例封爵载: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清代定宗室爵位为十二等,自贝子以上四等皆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入八分者,得与满洲亲王、贝勒等一体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随旗行走。显而易见,入八分与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鲜明的差别。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
和硕亲王(亲王)、
多罗郡王(郡王)、
多罗贝勒(贝勒)、
固山贝子(贝子)、
奉恩镇国公(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西直门内大街
西直门元时称和义门,明初在和义门旧址重建,是明、清时北京通往西部山区的门户。六十年代末修北京地铁,将城楼、箭楼拆除。拆除箭楼之时,发现元代箭楼被包于明代箭楼之内,甚为轰动,为当时新中国重大考古成果之一。
西直门内大街在明清、民国及解放初期都为东西两部分,以街北的崇元观胡同(现东新开胡同)和街南的北沟沿(现赵登禹路)为分界限,街西部称西直门大街,街东部称新街口西大街(明清时曾称新开路、新街口西街)。1965年左右,两条大街合并为‘西直门内大街’。
西直门在满清时曾一度是满人居住的富人区,大街路北是正黄旗部落,路南为正红旗部落。所以,西直门内大街两侧和临街胡同内仅有名的王爷府就有六、七座之多。街北侧有惠郡王府、贝勒永璂府;街南侧有泰郡王府、恂郡王府;路南南小街,南草厂胡同内还分别有诚郡王府和果庆王府;在南小街东侧现前半壁街口位置还曾有一座和王府建筑规模相当的“正黄旗汉军衙门”。
横桥
在西直门内大街中部偏东些原来有一座桥叫横桥,老人们称为红桥。此桥在元代时就已经有了,桥下有河,元代叫河槽,民国后改叫大明濠。民国政府将大明濠盖上石板,将横桥埋入地下。为纪念抗日英雄赵登禹起名叫“赵登禹路”此名至今仍用。
贝勒永璂府
贝子府
贝勒永璂府在西直门内大街路北,西内157(95)号,西章胡同与高井胡同之间。永璂为乾隆十二子,生前未被封爵。永璂死后其弟嘉庆皇帝追封为贝勒,以成哲亲王永瑆四子绵偲为嗣子,袭封镇国将军,此府虽称为贝子府,但就其建筑规格而言,此府是按照镇国公级别修建的,此府仅有几个四合院组成,此府大门尚在,但由于已被列入附近拆迁范围,不久将被彻底拆除。(2007拆除)
2002年2月拍摄
永璂
爱新觉罗·永璂,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二子。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生,母为继皇后乌喇纳喇氏。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二十八日丑时病逝,终年二十四岁。永璂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
(永璂在生时无爵位,死后23年仅被封贝勒,然而乾隆对于追封成年皇子绝不“手软”,如长子永璜追封定亲王、三子永璋死后也是个郡王;而五子永琪死前几个月乾隆老爹就已封他为荣亲王,除了是表彰,也是为抚慰病中爱儿。我们从此可见乾隆并不甚喜欢永璂,大概是他既没有什么专长,又是讨厌的乌喇纳喇废后之子吧!)
乾隆继皇后乌喇纳喇氏
家世
乌喇纳喇氏,满族姓氏,又译乌拉那拉氏或乌喇那拉氏,满语,,穆麟德转写为Ula Nara。原为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乌拉部的王族姓氏,为满洲八大姓之一。
简介
纯帝继皇后(1718年-1766年),乌喇那拉氏,其名于史无记载,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传》中记其为“皇后乌喇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佐领那尔布的女儿,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岁。雍正年间,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乾隆十年进娴贵妃,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