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摘要: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化学,关键是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在高一,会因为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出现大批的学困生,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技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者从了解学生心理、注意问题的新颖性、把握教学进程、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熟知教材、注意问题的难易性以及维护学生信心等几方面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提问是一门艺术,常常是一节课的艺术性的起始。由问起讲,由讲而问,步步深入,把学生引进一个十分迷人的思考天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要运用提问的技巧,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简浅处深入。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心理,注意问题的新颖性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一种力求了解、掌握新知识、渴望认识世界、不断追求真理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到好处地摆出一些新颖性的富于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开动思维机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讲溶液导电性时,可提出:“通过物理课的学习知道,因为金属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能导电,那么溶液是否也可以导电?若能导电,溶液中是否含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呢?”这样的问题很容易促使学生积极

思考,从而逐步揭示化学的奥秘。

二、把握教学进程,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

所谓提问的最佳时机,就是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在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教师必须捕捉这个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受激发状态”,产生欲罢不休的心理,从而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讲盐的水解时,首先回顾酸溶液ph小于7,碱溶液ph大于7。那么na2co3,nacl,nh4cl这三种盐溶液的ph为多少呢?大部分同学分析认为一定等于7。教师做演示实验,但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惊疑:同样是盐溶液,为什么酸碱性不一样?此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熟知教材,注意问题的难易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思考后可以解决的问题。如讲电解原理时,做完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后就笼统提出:“为什么通电时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水不分解?”或提出:“溶液中的cu2+得到电子后生成什么?”其效果肯定不好。因前者太难,背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暂时阻断了教学进程,后者则太易,近似于现有水平。这样的提问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使学生的现有水平转变为潜在水平。若老师对此内容认真分析,依次提出下列问题:“通电前,cucl2溶液里有哪些离子?其运动情况如何?通电后,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两电极表面上的不同离子哪个易放电?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两极的电极反应,总的反应是什么?”

在师生互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就不难解决电解cucl2溶液的有关问题了,从而很好地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

四、顾及整体、维护信心、及时评价,提高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先提出问题,后回答,利于全体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切忌先叫学生,后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要停顿片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这片刻时间里,教师还要捕捉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信息,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有把握回答这个问题;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睁得较大,头抬得较高,则表明该学生愿意试一试;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老师的视线,则他可能对问题理解不深,一时难以作答。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确定提问的对象。尤其是高级水平的认识问题,在提问前应有短暂停顿,并舒缓地、仔细地提问,且随后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作出评价。评价时一定要使答案明确,不可模糊。同时,评价时宜先肯定优点,后指出错误。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要适当地给予鼓励。千万不可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还上个什么学!”因为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当的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通过提问使客观矛盾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将设疑、激疑、解疑融为一体,使学生“不知不觉”接受新的化学知识。课堂上适时、适度、有效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化学教师,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就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特点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境界。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贺湘善,吴俊明.化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省姜堰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