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型导入的有效创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的作用及有效创设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的重要性。而情境型教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般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处于课间的放松状态,兴奋点不在课堂上,这时候老师直接授课,教学效果必定降低。老师必须用精彩的导入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而有趣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由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理解、接受。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必须进行情境导入地有效创设。

创设情境应从课堂导入开始,导入要切实可行。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要求导入一定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更重要的是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生活,这是数学教学导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讲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一课时,是

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吗?”这时就会有小朋友说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答案,但都没有说对的,这时老师补充: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同学们就会知道了,158(),这时有学生会补充“厘米”,那这时老师就直接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厘米。这样导入就贴近生活,简单形象。

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小学数学课堂常见的情境型导入有: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寓知识于故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一条小河边,一群小兔幸福地生活着,一天,小兔的房子被大水冲垮了,热心的小猪正在帮小兔盖房子呢!小兔搬砖,小猪运木头,干得可起劲了!热心的小兔还准备了好吃的招待小猪呢!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然后出示主题图,进行今天比多少的教学内容。这样用故事来导入新课,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趣也浓,教学效果好。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生性活泼,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

都喜爱各种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寓知识于游戏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我在讲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人民币,为帮助学生快速学会计算人民币,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超市吧?超市里吃的玩的可多了,看!老师今天把一个小型的超市带到了我们的教室,同学们通过正确购买并付钱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想到的商品?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人民币的计算也就容易掌握了。

三、创设谜语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可以创设寓知识于谜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猜,从而导入新课.如,在讲授“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猜谜语:一个图形很奇怪,又像硬币又像盘子,你沿线对折它能重合,你绕一点旋转它不改变,大家猜猜它是什么图形.这样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顺势导入新课“圆”.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探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积极地思考,这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疑问,布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一些符合教学实际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5的认识”

时,我出示1-5的数字卡片,并提问学生:你认识这些数字宝宝吗?你能用图片、计数器上的珠子或自己的东西来表示这些数吗?你能找到我们教室里的1、2、3、4、5吗?让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有方向、有条理、有依据的进行探索,必定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并能在探索中发现、获取和巩固知识.

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很贴近时,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熟悉,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找准每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接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中引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讲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这一课时,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这时会有小朋友回答: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说也: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为学习线段作了铺垫,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

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时,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安排了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小棒来摆长方形和正方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通过找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更应该重视学习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扩展,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创设竞争情境,巩固学生知识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登山”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