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Leabharlann Baidu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
◆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德之善。
●理气论
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格物致知:指通过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 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 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三)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家的态度
态度: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相同:①实质都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②目的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③以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目标三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 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 隋朝出现“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 唐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 唐宋儒学大师展开儒学复兴运动。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1、理学的定义
吸收佛(人生命运)道(宇宙自然)思想,解释儒家 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影响: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结合韩非子思想为什 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 最“有用”的思想?
主张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4、儒家
(1)春秋:孔子(至圣)---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
南宋:陆九渊
明朝中期:王阳明(王守仁)
吸收佛教思想
◆核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心”即“理”。
○ 核心:“致良知”
◆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 “知行合一”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
根据材料概括韩非子有哪些 思想主张?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3、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
①李悝:《法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商鞅:商鞅变法
②韩非子 A、以法治国 (法不阿贵) B、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法、术、势) C、顺应历史发展,变法革新 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守株待兔的故事 D、奖励耕战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 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朱熹:●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 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A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文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学说: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目标二 汉代儒学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认①政识治::一诸定侯时争期霸文,化周是王室一衰定落时,期分政封治制经、宗济法的制产崩物溃。
②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抑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二汉)代儒儒学学成为什为么正能统成思为想正的统原思想因?
1、根本原因:董的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集的需要。 2、汉武帝的措施 ①思想:汉武帝肯定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③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教科书;
在中央兴办太学; ---打破陈规,提高儒学的地位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2、北宋: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唯物思想: 宇宙本原是气;先有气后有理。
3、程朱理学 ( 客观 唯心主义)
北宋:二程
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核心:“理”是万物的本原
◆如:将人天伦理者和,伦天理理道也德。直接联系起来。●●理存就天是理三,纲灭五人常欲。。
(2)评价程朱理学 ①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压抑人的 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②强调人的社责和历史使命,有利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 ③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④传播海外,形成“朱子学派”。
4、陆王心学 (主观 唯心主义 )
(2)(战国)庄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A、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 B、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C、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
主张认为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补充:道家学说也称黄老学说; 老庄都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
求精神自由。
2、墨家 补充:讲求实际功利。
(战国)墨子——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 主张非攻 反对非正义战争(《墨攻》) 兼爱 爱所有人,没有等级区别 例:兼相爱,交相利。 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 反对奢侈浪费
(2)(战)孟子、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亚圣)
荀子
核心 仁政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 伦理
民贵君轻恻恭隐敬、、羞是恶非、 性本善
君舟民水 性本恶
礼法并用(教化为主)
其它
唯物思想:
道德观: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人格精神:富贵不能淫…
知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启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③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映。
什么是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
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 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 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 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据材料三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朱熹弘扬理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修养, 注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倡导家庭亲睦。 倡导人际和谐:“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 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 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思想统一
为政治统一 服务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有利加强君权;体现仁政 (核心思想)
③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有利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提出的
3、评价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春秋 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 孟子、荀子,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秦朝——法家思想,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冲击 汉初——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讨论:汉初为什么采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与民 休息? 结果如何?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 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结果:经济恢复;社会稳定;生活改善。
③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被重用。
④文化教育: 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张
主要有十派: 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阴阳 五行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1、道家 (1)(春秋)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 ①唯心思想:万物本源是道。 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朴素辩证法思想(思想精华) 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道德经》 ③政治:无为而治 例④理:想民社之会饥:,小以国其寡上民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 其例⑤上:道之小法有国自为寡然,民是。即以…顺难…应治甘自;其然民食。之,轻美死其,服以,其安上其求居生,之乐厚其,俗。 是邻例以国:轻相人死 望法。 ,地鸡,犬地之法声天相,闻天,法民道至,老道死法不自相然往。来。 ⑥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荀子
时期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爱人
仁政
仁义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素质、职业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问题:诸侯国力量强大,威胁中央。 匈奴威胁边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严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春秋繁露》
1、含义: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法、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内容及作用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有利加强中央集权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身,若视其 身。”这一主张属于 是墨子的话,语出《墨子·兼爱》。 A意儒思家是“:仁对爱待”别思人想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 B家墨一家样“;兼对爱待”别思人想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 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 C体儒一家样“。礼治”思想 D这墨是家墨“家非提攻倡”的思“想兼爱”,主张爱人如已。
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 的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儒家思想
目标一 百家争鸣
概念: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 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争鸣:指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联系: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5、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不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同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点 通过“格物致知”求理 通过内心反省获得理
相同点: ①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②都承认“理”的存在; ③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④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如何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仁思”想的核含心义::“仁仁、者礼爱、人和”;;有等级差别。
实现仁的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实子现的礼的“途仁径”:具有克己和复谐礼意。识(,保对守性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
对对关本统孔②③④中社个教理子系治政 重周其庸会人育但礼 实念 的, 者治人之::::质是君非也仁爱稳:事道首 有 整 被指是君礼孔具爱惜定以,创 称教 理维西、勿子有 是民社德轻私 为无 六护周臣视主借 有力会治鬼奴建学 万类 经臣,“非张鉴 阶,秩民神隶立“、; 世—恰协礼的意 级不序制的。。和父因师—到调勿“等以而父“义差要具好各材表打听务级分不、仁。别过有处方,民施;破制封同子非”矛”的度积之教贵的制”子礼。盾是义爱压极和;族,。勿一,,站,迫作敬宗“言垄实套鬼在并百用法过,断现非神礼制犹统非姓,社教礼而为不治普,对仪会勿育远核及和阶遍以现动制。之心”谐级意免代,度的,可的义引社等“谓。角上起会级不知名偏度的社提矣分不,爱会倡制倚要。动的度”求荡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