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学案
第七讲地表形态的塑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本讲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本讲难点:
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
[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答案】C
[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经典例题3]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北美洲的五大湖 C .黄土高原 D .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BC
[经典例题4]图9-1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 ) A .a 图 B .b 图
C .c 图
D .d 图
(2)a 图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河流沉积作用 B .湖泊沉积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侵蚀作用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a 是石灰岩受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b 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 是花岗岩基底,出露地表的岩石球状风化明显;d 为砂岩,在水的侵蚀
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2)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喀斯特地貌的塑造作用主要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认识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增加感性认识,除了到大自然中亲身考察外,从图像资料上获得间接感受也是重要途径。 【答案】(1)C (2)D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B 表示地震波,其中A 表示
波,B 表示 波,其判断依据是 。
(2)图中C ~H 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 表示 面,其判断依据是 ;该面以上C 代表 ,该面以下E 代表 。 图9-2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地震波B速度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态,F面是面。
(4)C层主要由组成,G层叫,H层叫。地球的岩石圈是指和。
【解析】该题的关键是读图。该图分左右两部分,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态的变化。
右上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上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F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既然非固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答案】(1)横纵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3)消失突然变小固液古登堡(4)各类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2.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
可用下列两图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