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选择视域下道德责任感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道德选择视域下的道德责任感教育
摘要:道德选择是一种价值性的社会选择,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的行为抉择。

这就决定了行为主体要对行为选择所产生的结果承担道德上的责任。

分析道德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关系,明确道德主体对道德选择应负的责任,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道德责任感。

关键词:道德选择;道德责任;自由
一、道德选择的自由和责任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曾有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机械唯物主义宿命论,认为人以及人的选择是由社会环境或客观必然性所决定,人无需或无力为自己所做的事负任何责任;一种是唯意志论,认为道德选择基本不受客观必然性影响,只受个人自由意志支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承认人的意志自由,也承认客观社会条件对道德选择的作用。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可以自由地选择。

但道德上的自由不在于超越客观必然性,而在于认识客观必然性并运用其于社会实践之中。

道德选择是道德主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中,自主、自觉、自愿地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可能的行为方式中,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对其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是一种价值性的社会选择。

它一方面是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又是道德主体在权衡之后自主、自愿、自觉地选择自己行为方式的活动,具有价值倾向。

它把主体内在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等以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

只要道德主体还具有选择
行为方式、目的等的自由和能力,就要对自身的选择负责。

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无条件的责任。

道德责任是道德选择的固有属性。

道德选择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又以道德责任为结果,主体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选择了相应的责任。

二、道德主体对道德选择应负责任
只有在认识客观必然性及其反映在道德上的客观要求的基础上,道德主体才能在多种可能性中自由地选择,并承担责任。

1.意志自由是对道德选择负责任的前提
意志自由,指主体在多种可能性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志、信念、理想和素质进行选择的自由,是实现道德选择的主体前提,是对道德选择负责任的前提。

首先,道德主体可以自主决定。

一方面,道德主体在不具备选择的精神条件下做出“不当”行为,无需承担道德责任,如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自主决定还意味着行为当事人在进行选择时能够避免被外界强大的压力胁迫,做出符合自己原初意志的决定。

只要是选择,都是自愿的,但是自愿并不一定是主动,也可能是被动,被动选择某一行为,导致恶劣的后果,仍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值得同情。

其次,道德主体可以自觉决定。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有所预测,并在理性权衡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2.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任何选择都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否定、自我肯定、自我创造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人在做出道德选择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道德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选择的自由也有所不同,有多大的自由就会有多大的责任。

首先,社会环境客观上是否提供选择的多种可能性。

主要指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性质、风俗习惯等使人们有做某种行为选择的可能,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可能性,就不能要求选择者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其次,道义上是否有选择的义务性。

客观条件向人们提供的是多种可能性,但并非任何一种可能性都是价值相等应该选择的。

所谓道义上的应该,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要求,人们应该选择某种行为而不应该选择另外的行为。

如果选择了不应该的行为,主体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
道德选择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选择形式之一,也是道德干预生活、影响社会的直接渠道。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道德责任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首先要加强对道德责任的理性自觉。

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都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教育制度、学校制度等的制约。

其次,要创建民主、平等互助的教学氛围。

道德选择只有在受教育者自主、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将优良的道德准则通过行为而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部分,才能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承担道德责任,实现教育的
目的。

再次,注重隐蔽性教育方式的运用。

道德选择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借助隐蔽性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净化,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选择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有意识教育方式的直接化和灌输化,减弱说教性质。

最后,善用心理学的知识,察其“言”、观其“色”、识其“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论纲[j].广西社会科学,2008,(02):45-47.
[3]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