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教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的个人见解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摩尼在印度创造了佛教,并与公元纪前后传入中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影响和制约下,在与中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并与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共同组成华夏文化的奠基。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历经无数的摩擦,但总体上来讲中国佛教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而逐渐成熟起来的。从清朝末期开始,特别是到了民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腐败和西方所谓科学文化思想的传入和普及,对中国佛教开始产生了很大的排斥与冲击,加之中国封建社会上流阶层和政府开始逐渐脱离佛教,更使得失去政府为支撑的佛教界情况变得更糟,这时的中国佛教可谓就只是一具躯壳了。虽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佛教在某些程度上趋向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方向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并为此逐渐开始有了一段时间的稳定,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佛教从总体上还是受到了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着多方面领域全球化趋势加强的背景之下,中国佛教的今后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我认为,现今社会主义背景之下中国佛教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的经济问题。就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上看,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世界其他宗教一样,其发展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于政府的支持。以政府的支撑是宗教得以生存传承的一大手段。宋明以来,伴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逐步加深,佛教被迫迎合于封建阶层,这有利于封建阶层的社会统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佛教发展的经济来源问题,使自身的优越性得以加强,促进了中国佛教的成熟与发展。但进入近代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模式开始有了变化,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一样依旧紧密地参与国家政治活动,而是开始逐渐脱离政府,更可以说现今的中国佛教是一种脱离政治化的民间组织。脱离政府的中国佛教如何走出困境,如何解决佛教赖以生存的资金问题,起死回生?
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即是中国使佛教要随时代的变化而改革,使自己现代化,经济化,
市场化。当然,佛教作为精神领域的宗教组织,其本质意义就在于精神领域必须大于物质领域。而佛教的经济化,市场化是处于物质领域范畴的,所以在佛教在解决自身的生存经济问题,即所谓的赚取赖以生存的资金时,还要考虑到一个程度的问题,即要保持永远精神领域在第一位的原则。咧如进行合理收费香油钱,参与一定的僧院、寺庙旅游项目,或者举办相应悼念会等合理的市场经济行为。佛教进行以精神领域为主旨的经济行为不仅能使得佛教界有得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有利于佛教慈悲理念的普及,无疑为佛教的必然发展模式。而那些类似于“少林寺上市”大型经济利益行为是不可取的,这不但没有起到宣传佛教的作用,反而更显得佛教的物质领域重要性,使佛教的本质存在得到不合理的解释。
前面有讲述过,封建社会时期的佛教是与封建社会阶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封建社会末期吏治的腐败,僧侣队伍也开始跟着腐朽堕落,到了近代社会的中国,佛教界的精英、中坚分子也就所剩寥寥无几了,佛教文化也相应地受到损失。所以我认为,在当今人才社会背景下的佛教必须迎合时代的潮流,走人才兴教之路,即努力培养佛教界精英僧才,传承佛教精髓文化。其实走人才兴教之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现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早已有着这养的主旨和口号。就基督教而言,其能得以大范围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有着专门学习,研究,普及基督教文化的组织机构。还有就中国范围内的儒教而言,在中国国内很多大学都会设有相应的学府及机构。相比而言,佛教界在中国研究教育机构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除此之外,就佛教界本身,僧人素质普遍低下也是也是中国佛教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我觉得,在今后的佛教发展历程中,首应努力培养佛教精英人才,这就要求于大范围的设立佛教研究教育机构,特别是在高学府里的佛教研究教育机构,培养精良僧才队伍。其次,普遍的设法提高僧人素质,如对僧人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使其至少具备当今只是社会背景之下的所应具有的素质知识和相应的设立改革僧人管理制度。
中国佛教的中心思想在于每位僧人所希望的“照五蕴皆空”的“空”。但进入现代化之后,虽说“空”依旧为佛教本身的精髓思想,但其作为以“慈善理念”为根基的社会组织团体,佛教本身的发展就不能脱离社会的存在,即佛教必须依赖于社会,同时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我认为,中国佛教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之下是否能够生存还应取决与佛教本身能否与社会继续保持紧密性。总体上讲,中国佛教的僧侣队伍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失意者,遁世者,他们
大多都抱着“无是非”的原则处理事情,倘若整个佛教界都抱着这中“无是非”的理念,那只会带给中国佛教的消沉及没落。佛教产生于社会,归根到底必须服务与社会,最总实现社会化。我也不知道所谓的社会化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上面所讲的佛教市场化,经济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非就是到达到社会化,即大范围的服务于社会。咧如以“慈悲理念”为主旨的慈悲佛教捐赠活动、设立希望小学,设立慈善资金会等造福社会的活动,同时进行向社会宣传佛教道理,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等改善社会措施。其实,在佛教扩大服务社会,实现社会化的同时,也是佛教自身的宣传和普及,更加能促进佛教与社会同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历史在进步,社会在变更发展,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背景之下的中国,是中国佛教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同时也是重大挑战,中国佛教能否在时代潮流中得以发展传承,就取决于佛教能否跟随时代的步伐进步,进行自身相应的改革,实现以精神领域为主旨的经济化,培养高素质的精英僧才,服务与社会,造福于社会。
陈川瑞
学号:08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