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1):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2):
关于观察同理论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理论依赖于观察,而观察则是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的影响。
应该说,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的验证,就是将推论和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对照,看其结果是否同推论一致。为此,在观察中,要求遵循观察的客观性原则,科学观察要尊重事实,避免主观偏见。马克思说:“不带偏见的考察是不会受迷惑的”。为了防止主观偏见,采取一定的办法,如生物学观察的“随机分组”,医学中的“双盲法”是非常必要和不可少的。为了克服肉眼观察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科学观察还使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观测仪器。由于仪器精度和可观测范围的扩大,就能更准确地记
录客体运动的状态,提高观察的客观性。由于现代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测量系统与计算机相配合,实验观察者所观察到的已不是最原始的图象和数据,而是已经过计算机处理过的数据。这样,既扩大了科学观察的视野,又可以避免某些主观的差错。最后,科学观察还要求实验结果可以用某种标准的方法进行重演。实验中发生的情况或事件能够被多个观察者重复检验,一般来说,就保证了科学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因为观察者的主观的偶然的失误都很容易在重复的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并加以消除。一个实验被复核重演的次数越多,也越显示出其客观性。相反,不可重复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其客观性就会受到怀疑。
但是,传统认为观察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的看法则是片面的,错误的。这种观点不能解释现代的许多观察事实。现代的观点认为: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中性观察,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新见解。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看,应该说,后一种观点是合理的。
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首先是因为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这就与人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关。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例如,医生和普通人看同一张病人的肺部X光照片,结果将大不相同。那些重要的作为病理证据的阴影、线条,可能丝毫不被未曾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所察觉,而医生有目的的寻找的正是这些材料,并且可以在其理论框架内予以解释。
其次,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还因为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每一台仪器,都是以某种或某些理论假说(假设)为基础来进行设计的。例如温度计的设计有赖于对温度高低同测温质体积变化关系的认识。并且,对于仪器中所反映的物理量的性质的认识,也受制于假说或理论的进步。在1756年英国科学家布莱克区分温度和热量两个概念以前,人们就始终不知道通过温度计所测得的物理量究竟是温度还是热量。可见,测量仪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物,它紧紧地依赖于一定的科学假说或理论。
最后,观察之所以渗透着理论,还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而科学语言总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当使用语言时,理论的框架也就出现了。比如,当用波长为7000埃这个术语来表示红光时,就暗含着光谱、波长、光学测量仪、实数集……等一系列概念所构成的理论框架。进行科学观察的人正是带着这类理论框架去进行观察的。
由此可见,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这也正如爱因斯坦(A.Einstein)所说的:“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应该明确,对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不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我们认为观察渗透理论,并不能否认观察的对象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我们的知觉经验来源于自然对象,是对象的能动反映,并不能否认知觉经验是感性认识,是由对象和我们感官的关系所给予的。我们重视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观察离不开理论,正确的理论可以引导正确的思维帮助纠正错误。科学观察要求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观察渗透理论,由于理论可谬,因而可能影响观察的正确性,但理论的根本作用是在于它能帮助分析和审察观察事实。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耳闻为虚”,假说的真实性需要通过观察来检验。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观察本身也会有假象,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正确的理论就可以帮助纠正由主观和仪器干扰等造成的误差,同时正确的理论能提供正确的概念系统、推理规则和消除假象与误差的方法,从而把日常观察中模糊不清的现象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