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及作品翻译与赏析八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诗人高适简介及作品翻译与赏析八首
高适(700 年-765 年),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20
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
开元20 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
后漫游梁、宋。
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749 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 岁应举中第, 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 年)卒,终年65 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
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自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所以他对保卫边疆的爱国将领作了热情的歌颂。
如《送浑将军出塞》诗中对浑将军的刻画是很出色的。
在敌人入侵、“昨日边庭羽书至”的时候,浑将军就慷慨出征。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二句不沾将军本身,却正衬托出将军忠勇为国、心情异常激动的精神面貌。
“黄云白草”的塞外风光,与“击剑酣歌”的昂扬精神,进一步突出了一个不畏艰苦、为国忘身、心情乐观的爱国将领的形象。
通篇严整而飞动,魄力雄毅,风骨遒上,与《燕歌行》同样表现了高适七古的艺术特征。
对于收复失地,高适同样是兴奋鼓舞的。
天宝十二载五月,哥舒翰收复久已沦陷的九曲黄河,他写了豪壮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九曲词》,其第二、第三首云: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磷。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取
封侯。
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在这里也表现了他希望边疆巩固,获致太平的愿望。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
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
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刻意辞彩修饰。
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也。
送前卫县李?Q 少府
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黄莺往来杨柳低垂,春风中送友使人伤感。
你将到千里之外我自然产生别怨,论交情我们
已有十年。
汶水云开孤帆远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马迟缓。
此地本可乘兴游赏,难留你使我更觉凄惨。
1. 东平:郡名,今山东东平县。
2. 卫县:今河南淇县。
3. 李?U (Cl):人朋友,曾作过卫县少府,这时已卸任。
4. 黄鸟:黄莺。
5. 论交:论说交谊。
6. 汶(WN )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
7. 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
8. 迟:缓慢。
9. 乘兴:乘着兴致。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
泛舟访戴逵(字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 “本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凄“其”见《诗经邶风绿衣》: “凄其以风”,“其”为语言助词,这里指心境凄凉。
10. 益:越发,更加。
11. 凄(Q)其:寒冷的样子。
这里指情绪凄伤。
公元745 年(天宝四载),人自鲁西至东平。
公元746 年(天宝五载)春,高适旅居东平,与卸任的卫县(今河南淇县)少府李?U 分别,遂作这首送别诗。
此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十四,其格律为仄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四支。
平仄规范,对仗工稳,章法严整,感情真挚。
这首诗当作于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
前卫县,地理位置没有查到,李?Q ,两唐书无传,全唐诗无作品。
少府,县尉,从八品。
诗中表明,其与作者交情十年,汶水表明,当是作者浪游时的朋友。
首联出句发端起兴,杨柳,送别之物也,表依依惜别;对句点明时令,言事、言情。
为离别而悲伤。
颔联围绕送别展开,出句说李?Q 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会,所以怨;对句回顾交情,十年相知,会有很多故事。
情深意切。
颈联出句写李?Q 离去,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孤帆远去,太急促了;对句写作者送客,慢慢骑马绕山路而行,不忍分别。
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对句写送别的无可奈何,因而不胜凄切。
此诗与《夜别韦司士》相比,可看出交情一浅一深的分寸。
一般认为,唐人送别七律,高适的这首是最好的。
此诗艺术技巧上,锤炼动词、形容词的功夫很高。
“垂”、“悲”、“怨”、“惊”、“远”、“迟”等字,锤炼精湛。
此首七言律,首联“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愁”,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
友人离别,凄楚可知,与
知交分离在即,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内心不能不倍感“悲”愁。
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
心“愁”怨之深。
情寓景,景异情,情景相对,富有艺术魅力。
三四句“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写友人此别离,将远去“千里”,日后难得相见,由“惊”而“怨”。
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来说,与李?U 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
此次分手,各奔东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伤。
这是原因之二。
高适在《邯郸少年行》里有:“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而他和李?U 的交情,经过“十年”的考验,更显得纯洁无瑕,肝胆相照。
在此临别之际,更觉珍贵,更值得回“忆”,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将过去现在融于一联,突显出深厚交情和怨别愁怀。
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以回顾曲折之妙笔,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
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云开日出,春光格外艳丽,但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却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
一个“远”字,一个“迟”字,这两个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
所谓远者:表现了诗人目驰神往,极力眺望友人“孤帆”远去的神态,也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正因为山长水远,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
而一个“迟”字,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
尾联“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
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
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
用典而不着痕迹,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正是高诗“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的本色。
此诗起句以景衬情,然后以“千里”、“十年”补足“悲”伤之由。
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最后再正面点出“凄其”之情。
格调舒缓,语言流畅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细流,曲折蜿蜒而出,凄楚缠绵,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策马驰奔在蓟门之北,北风呼啸边地马鸣声哀。
远望山口只是苍茫一片,走出峡谷才见胡天豁然大开。
五将已经深入敌境,前军只有一半返回。
还有谁怜惜我这个失意之人,只好弹着长剑独自归来。
⑴蓟(J)北:指蓟门以北。
蓟门,在今北京西南。
⑵驱(Q)马:驰马。
⑶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⑷豁(HU)达:豁然通达,形容幵朗。
⑸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⑹止半回:只有半数生还⑺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
用时多
次倚柱弹剑而歌“长剑归来”,后受到重用。
人用此典指自己未受重用,报国无门
开元二十一年(733 )闰三月,唐军大败于契丹和奚。
该诗作于这年冬天,诗人自蓟北南归,回忆起这惨痛的教训,感慨庸帅误国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有所感,写下来这首诗
首二句“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起手颇奇,在律中运用顶针重叠的手法,前两句中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出浓烈的“哀”气。
既有以客观写主观的“边马”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的“哀”,一笔两到,领起全篇。
紧接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一联,借用上联的意象写“驱马”前行,“北风”呼啸,征途更为苦寒,将“哀”意更进一层。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一联,由前两联写自然、个人之“哀”,突转为悼唐军惨烈大败之“哀”,将“哀”字赋予更为深广之社会内容,“哀”士卒,“哀”国家,“哀”用非其人。
尾联再照应首联“哀”字,在前文“北风”、“边马”、路遥、苦寒、唐军惨败等边景、边事、边情之记叙中,以“长剑独归来”的形象描写,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情渲染得无以复加,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全诗极富塞外特色,真实感人,不论是对胡地景色的观察,还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都深深打上诗人塞外生活的烙印。
先写南行出发时悲寂的的景象,继而刻画塞外独特的风光,有近有远,形象生动;随后旷远的景象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思索,当收回眼光回到现实中时,诗人更感悲愤莫名,感慨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全诗言辞悲壮、苍凉,将诗人自身哀伤的感情渲染的无以复加。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高适
相逢旅馆意多违,暮雪初晴候雁飞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
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
主人的酒已喝光,为友你还无醉意。
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客舍:旅馆。
相逢”句:说与李少府在旅馆相逢,不由心意徘徊,充满矛盾。
违,徘徊。
《诗邶风谷风》:中心有违”。
暮雪”句。
说薄暮时分,大雪初晴,北雁南飞。
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
主人”句:说主人的酒已喝光,而客人您还未喝够量。
主人,诗人自指。
薄暮”句。
说天色将晚,路程还远,不知您还回不回家了?薄暮,傍晚, 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这首七言绝句写两个故友在旅馆相逢相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简短的插曲。
那是一个暮雪纷纷的北地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李少府在旅馆邂逅相逢。
也许故友要很快离去,诗人置酒相送。
此时,暮雪初晴,归雁南飞,酒已喝光.可故友还无醉意。
诗人诙谐地问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
这首诗写相送,然而一幵头却从相逢”写起:相逢旅馆意多违”。
虽为相
逢,却并非久聚,二人只不过在旅馆邂逅,友人也许马上又要启程,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既为相逢而喜,同时又为相别而忧,就不能不使诗人想起彼此间当日的交谊和异日的思念,从而百感交集。
意多违”,一个多”字,写出诗人彼时彼
地思绪的纷乱。
“暮雪初晴候雁飞”。
“暮”写天色,“雪”写天气,由“暮雪”而至“初晴”,
写天气的变化,四个字写出两幅静的画面;“候雁飞”写大雁南飞,暗示出“归”字,三个字写出一幅动的画面。
二者互相映衬,勾划出北方暮雪初晴那种苍凉萧瑟的图景,从而为“送”安排了环境。
从另一方面说,看暮雪初晴,看候雁南飞,不能不想到友人之即将离去,这就使眼前这幅暮雪初霁图于苍凉萧瑟之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从而衬托了送别的心境。
“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二人相逢客舍,诗人置酒相送,故自称“主人”。
置酒送行而日“酒尽”,其实未必真的酒已喝光,其中也许包含启程时间将至的意思。
“酒尽”而“君未醉”,未能尽醉之中也许包含着未能畅言,是承首句“相逢客舍”而来,而未能畅言又隐含着友人之不忍便去。
紧接着一句,“薄暮”,说天色将晚,“途遥”,说路程尚远。
天色已晚,路程尚远,这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无限关切。
送行而提醒故人登程,诙谐之语中流露坦率,坦率之中反映出友情之深挚。
而用“归不归”这样委婉的一问,其中未尝不包含一点希望,希望友人万一暂留,这就又反映出心中的留恋不舍。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宛转真挚,后两句于诙谐中见诚挚之情,于言外含不尽之意。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
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
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⑴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
⑵?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⑶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这首诗是高适为数不多的律诗佳作之一。
公元752 年(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
此诗即写于离开长安赴陇右途经金城时作。
金城即金城县,故地就是今甘肃兰州。
高适隐身渔樵数十年,刚做了几年县尉又不堪吏役辞掉了,可谓饱尝世途的艰辛。
此次赴陇右幕府,虽是他所渴求的,但前途如何,未可预卜,所以诗中仍有几分观望心情。
这首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
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
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
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
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
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作用。
登百丈峰二首
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E 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⑴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
⑵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
唐李白《王昭君》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王琦注引《元和郡
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
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
”
⑶汉垒:汉军营垒。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
”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
所
至高眇不可逮也。
”
⑷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⑸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⑹此:一作北⑺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
⑻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
”
⑼唯见:一作唯有
⑽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
《晋书》卷三《世祖武帝纪》制曰: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
绝
缣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
……况以新集易
动之基,而无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
(11)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
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晋书》卷四《孝惠帝纪》:帝又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12)?E (CHN )洛:?E水和洛水的并称。
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E 水两岸、洛水之北)。
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
此指中原地区。
(13)胡羯(JI):指北方少数民族。
(14)五原:关塞名。
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
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
区五原县。
(15)白庭:匈奴单于之庭。
在今甘肃民勤北。
(16)青阳门:晋宫门名。
(17)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晋陶潜《感士不遇赋》:拥孤襟
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
《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 752 年)至十二载( 753 年)间。
百丈峰位于甘肃武威,武威当时是河西节度使治所。
天宝十一载( 752 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
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
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
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之意
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
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 这些战争对边塞
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 :“徒草草 ”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 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
诗人在《塞上》 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并充满信心地提出 “惟昔李将 军,按节出皇都 ”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
一。
如今诗人面对 “霍将军 ”的“连 年此征讨 ”而 “匈奴终不灭 ”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
目睹 ‘鸿“雁飞 ”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 到顺其自
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
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 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 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
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 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 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 的史实,分析了
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 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 ?E 洛,胡羯争乾坤。
”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 才导致
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 任由人侵者
宰割。
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