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玫瑾: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文|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本文摘编自李玫瑾教授在2008年6月15日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堂进行的一次讲座,名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内容有删改。

父母对处于幼儿时期(六岁以下)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每个父母各有各的方法,都是希望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世界上唯一不经培训就上岗的职业就是父母。很多时候可能不经意间,父母的言行就带给孩子一些不好的影响。

六岁前的孩子需要如何培养,又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强烈推荐各位读者看看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讲座,补上关键的一课。

李玫瑾教授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她认为,对六岁前的孩子进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1

学会对孩子说“不”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对六岁之前的孩子说“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比如,很多孩子在三四岁时都会跟家长闹脾气,作为家长你应该怎么处理呢?

那就是会跟他们说“不”,这件事情说不行就是不行。

虽然这样可能会使孩子闹得更厉害。但却能给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如果等到孩子大一点了,比如十几岁的年纪,家长如果那时候才跟孩子说“不”,可能就有点晚了。到时候孩子可能会这么跟你闹:第一,离家出走,因为他长大了;第二,他甚至会跳楼自杀,还有服毒自杀的……

这其实并不夸张,我曾经在《今日说法》节目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十二岁男孩,因为被母亲骂了一顿,他就服毒自杀了。

记者当时问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知道服毒自杀呢?

我说,那是因为你的爱在他看来是没有限制的,他知道你爱他,所以就用你的爱来威胁你,只是他并不知道死的含义。

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爱没有限制。

因此,在孩子六岁之前对他说“不”,实际上是对孩子最早的一个训练,非常重要。为什么呢?

孩子在两岁之前的哭声一般都代表他们的痛苦,但是到三岁以后就不是了,这时候你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会哭,变得有目的性了,不再单纯是痛苦。

一旦有了目的性,你就应该及时训练他。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们要的东西就不能给。

比如,如果孩子执意要买一辆玩具小汽车,而家里有很多个了,他的要求并不合理。

这时候你可能会说,家里的小汽车跟这个差不多,不要买了吧。

孩子说,不行,我就要。

于是,孩子不走,在商店里闹起了脾气。

遇到这种情况你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要对孩子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可以这样操作:

把他抱回家,不要对他进行打骂,放任他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让他在没什么危险的卧室里哭。

接下来就是对他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尽量不要让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参与进来,一个人就足够了。

但是这里也需要注意这么几点。

一是不要说教,现在对于孩子来说,无论说什么都是噪音,你要安静下来;

二是不要走开,孩子是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我的孩子小时候也会跟我发脾气,每当这时候,我一般就安静地坐她旁边,她哭累了就会过来看我一眼,然后就接着哭,最后哭到筋疲力尽。

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给点爱了——拿热水给他擦擦脸。擦完以后孩子可能会觉得,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

这时候你一定不能“示弱”,把毛巾放在一边,看他是不是还要接着闹脾气?

要哭接着哭。

你没有对孩子进行打骂,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他:没道理的发脾气,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一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了。

所以,孩子越小越好培养。

2

给孩子创造与父母交流的环节

发脾气没用,家长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应该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以后有什么事要跟我沟通,如果能说服我,那当然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孩子如果跟你说,妈妈我想要这辆小汽车玩具。

你可能会说,你能跟我讲讲这小汽车跟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吗?

这其实是在鼓励他跟你交流。

当然这种交流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

“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

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这个关系一旦建立好了,孩子到青春期时,家长跟孩子就很容易相处了。

3

培养孩子克制诱惑的品质

接下来就是要培养孩子学会控制的能力,这怎么来培养呢?

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比如好吃的东西来进行培养。

鱼片、巧克力等零食都是孩子爱吃的,刚开始时可以有意识地三天给他吃一次,坚持半个月到一个月,差不多养成习惯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提一个要求:这次给的东西如果你不吃,能保留三天,那三天过后我给你三份;但如果你吃了,三天后就不给了。

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后,家长就不要管孩子了,东西给他,你走开。

但家长一定信守自己的承诺,如果孩子真的把吃的保留了下来,你就真的应该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知道用等待来获取更大的满足,这些都是克制孩子冲动的方法。等孩子上学后也是这样,家长要告诉孩子,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如果一个孩子做不到这一点,那以后一定会出问题。

4

培养孩子忍耐和无私的品质

再接下来,就要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忍耐有时也涉及自私问题,所以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讲。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私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小时候都是靠别人来帮助他,他用不着帮助别人。当然,我们也不会指望五、六岁的孩子来帮我们。

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学业压力也会慢慢增大,所以我们家长也一般都不会给孩子增加任何负担。

这样下来造成的后果就是,有的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学都不用为父母负责任何事情,他觉得只要管好自己就行。等他考上了大学,更会觉得他是凭借自己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没什么关系。

所以自私是怎么养成的呢?

就是家里不管有什么事都让孩子只管好自己,不用管别人。

这一点在孩子小时候当然是可以矫正的。

比如,孩子小时候吃饭一般先是由大人喂着吃,然后才是自己吃。从孩子跟你吃饭开始,你就要给他立一个规矩: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规矩很简单,但却很有效,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孩子下午放学一般在四、五点左右,这时候可能有的孩子就开始饿了,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一般在六点前后,所以有很多爷爷奶奶心疼孩子,会让孩子自己先吃。

其实,我的观点是,饿这一个小时并不能饿坏他,虽然那种饥饿的感觉确实挺难受,但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他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会面临着很多痛苦,需要让他有所体会。

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当你自己经历了某种痛苦后,别人再有类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鸣,其实孩子也一样。要极早通过这种小小的痛苦让他学会去理解别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让他有一种整体意识。

还有一些防止自私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回爷爷奶奶家,她跟爷爷奶奶接触时间短,有点陌生。我给她剥橘子,她就在旁边看我剥,我剥完一个就给她一瓣,然后让她给爷爷送过去,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过去。于是我说:“如果你不给爷爷吃,我后边也不给你了。”就在她正犹豫的时候,她姑姑过来了,拉着她的小手说,咱们给爷爷送过去,这样她就跟过去了。爷爷拿到橘子后特别高兴地亲了她一下。第二瓣橘子我说去给奶奶送过去,她就乖乖给送过去了。第三瓣橘子我说给大姑,孩子就给大姑了。然后我说这瓣给爸爸。最后那瓣我给她的时候,她拿起来搁在我嘴里。最后我又拿了一个,整个剥好了,全部都给了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