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北大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北大演讲:另列改良学者的“梦”
12月10日晚,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的温铁军教授在北大理科楼作了题为“新农村建设”的演讲,距演讲开始还有半小时,报告厅内已座无虚席。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和北大乡土中国学会共同主办,也是北京大学研究生干部学校“卓越论坛”的第一讲。
因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温铁军被人称为“温三农”。温铁军教授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在对农村大量的实地调查中建立了对“三农”问题的独特见解。温铁军教授现为中国“三农”问题权威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体改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曾被评选为CCTV 2003年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
讲座一开始,温铁军教授就强调,多年来自己一直靠调查研究来提出感性认识,可能穷一生精力也无法建立理论框架,他希望能通过提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青年人在此领域的发展铺路。他还强调,此行北大是来向北大学子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他无法对所有问题提出完美的答案。
温铁军教授首先发问:为什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没有“三农”问题,而九十年代以来“三农”成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温教授从农业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八十年代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增长期,由于农业三要素在农村内部转化为工业资产并用于农村的工业建设,连续4-5年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率高于城市人口,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流增加拉动了市场需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农业三要素大量流出农村,造成农业经济的衰败和农民收入的下降。以土地资源为例,我国近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与土地的大量流失成正比,而流失土地的增值收益没有落入农民的口袋里。温教授认为,“三农”问题不是微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不是农业问题,而是农业之外的问题。
温教授再问:如何才能找到“真问题”?对“三农”问题的讨论存在着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向,拘泥于现有的话语框架是无法发现“真问题”的,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有的意识形态才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在“三农”问题的讨论中存在着一种“都是制度惹得祸”的观点,温教授认为这是推却个人责任的看法,事实上“并非都是制度惹得祸”。他以发展现代农业中的美国模式为例,认为美国模式并不能算成功,也并不适宜中国的改革。美国约有17万个农场,每个农场都百顷以上,机械化程度很高,可是美国政府依然对农业实行高补贴政策,而对中国2亿4千万农户进行财政补贴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在WTO谈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求取消农业关税壁垒,而美国却坚持农业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他还以北朝鲜和巴西的农业发展为例,说明了不符合国情的过早的农业现代化会给国家带来灾难。
两问之后,温教授开始进入主题——新农村建设。他从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谈起,认为这是对以往政策失误的一种调整。针对“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就得消灭农民”的观点,温教授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城市化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现有的城市人口已经居世界首位,在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我国无法支撑过半的人口成为城市人口。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稀缺,现在是依靠100%的超采地下水(达到40%即为超采)来满足城市水供给,北京的城市人口严重过载,20年之后北京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水荒。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对宏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建设“新农村”并不是基于慈善的目的,而是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经验,通过增强农民的现金支付能力来拉动内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国家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可以推动有规模的中心村发展为城镇,城镇的发展也能改善农民问题。
接着,温教授从财政和金融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已初步具备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他从户籍制度谈起,认为“三农”问题“并非都是户口惹得祸”。温教授指出八十年代我国税收占GDP的份额逐年减少,财政收入低造成了没有条件进行公共投入。而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税收所占比例攀升到20%,这时国家初步具备了支农的能力。从我国金融状况来看,8万亿元的银行存差和8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证明我国金融资本相对充裕。
但建设新农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以2003年为例,这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就在这一年大规模的“圈地”运动爆发,3千万亩的土地被吃掉;就在这一年,审计出了14.6万件违法占用土地案件,而我国的地方政府一共才4万余家。建设新农村是一种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既有利益结构的调整,但在过去20年资源转化为资本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结构是很难调整的。不是农民不需要改革,也不是中央无意愿,但改革意味着艰难的过程。另外,由于“大包干”剥掉了脏水也倒了孩子,现有的2亿多农户过于分散,也使得改革的交易成本过高。此外,温教授还提醒对于农村选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具体的分析,“前选举问题”(比如,农民选举之前的积怨借选举爆发)和“后选举问题”(如,农村的财政混乱并非完全是道德问题,由现代的上层建筑带给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村支部的压力不可小视)也应引起重视,不要“泛政治化处理”。
最后,温教授介绍了为建设新农村他现在所做的工作,这些是他作为“另类改良学者的梦”,有些正在实现,有些冀望与将来。温教授在帮助农民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它是建立在内部诚信和民主机制上的农民经济组织,谈到建设合作社的经验他说,一是文化建设收效最高,二是联合购买,风险最小,三是要实现资金互助。温教授在推动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妇女协会、老年协会等,他强调社会组织的发育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农民回归群体。而且,在对农民全面免税之后,乡镇政府组织将弱化,这时家族势力和宗教势力很容易趁虚而入,健康的社会组织的建立能够安定农村社会。温教授在致力于生态农业的建设:推广无农药化肥的有机农业;建造建材可回收的农宅、生态厕所、办公室等;建立养殖、沼气、厕所、渔业、果蔬一体的生态循环系统,构建农村生态建设模型。温教授希望建立城乡的良性互动,这是他还未实现的“梦”。他的基本设计是,在城市建设文明消费者合作社,入社条件:承诺善待农民,不随意压价;禁止不文明消费,禁止大吃大喝等野蛮消费;交纳1000元成为会员(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入会费是100元)。农民合作社可以为城市合作社提供安全的食品,城市合作社可以支付合理的价格,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建立起和谐良性的互动。
在热烈的掌声中,温教授深情的说“我的很多梦正在实现,我希望和大家良性互动,共同实现梦想。”
之后,温教授回答了学生的提问,演讲持续到晚9点20。活动结束之后,许多学生围住温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温教授晚10点离开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