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9-6248(2010)03-0120-07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赵建忠,魏莉莉,赵玉苹,丁宏伟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甘肃张掖 734000)

摘 要: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的黑河流域,其地表水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发生着大数量的、有规律的、重复的转化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早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地矿局等单位率先开展了有关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研究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丰富的勘查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勘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广泛应用,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完成并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但仍存在着水资源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流域系统研究、中下游盆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尚不能确定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

关键词: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进展;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P64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黑河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共计10个县旗,流域面积达1.3×105km2,流长821 km,属内陆河流域。河流出山后,流经中游张掖、酒泉和下游金塔—鼎新、额济纳第四系盆地。中下游以正义峡所在的沿东西向展布的走廊山脉为界,最后注入尾闾湖居延海,通过渗漏和蒸发消失于荒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形成了该流域有机联系的社会生态系统。中游土地肥沃,是流域内工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重要的粮、油、种基地;下游形成了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草场,是河西走廊如嘉峪关、酒泉、张掖等一些重要经济区的生态屏障,滋养着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世代繁衍生息。但在人类经济活动干扰下,随着河道渠网化、渠道高标准衬砌、各种节水措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黑河中游河水引水量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自然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转化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果是:1地表水在山前砾石带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北移至细土平原。o天然状态下的区域水循环系统减弱,逐步演变局部水循环系统,表现为山前-泉水带逐步演变为细土平原-泉水带。?增加了水资源的循环次数,减少了循环深度,扩大了水资源循环路径,改变了水资源的天然循环过程(丁宏伟等,2002),致使下游额济纳旗地区生态系统衰退。因此,根据自然规律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地表水地下水转化是基础前提。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范锡朋,1981;陈隆亨等,1992;王根绪等,1998;陈梦熊等,2002;蓝永超等,2002;康

 收稿日期:2010-03-29;修回日期:2010-08-12

 基金项目:甘肃省地矿局水工环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08SG H-S3)

 作者简介:赵建忠(1965-),男,河南长垣人,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水文地质专业,从事地下水勘查及地质灾害勘查评估工作。E-mail:zyzjz83210@sina.co m

尔泗等,2002;宁保英等,2008)。笔者通过总结国内外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研究成果,分析了黑河流域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所帮助。

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

2.1 天然条件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过程

天然条件下,自上游山区至下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这样的转化过程:在祁连山山区,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的补给,流出山口以前,绝大部分都排泄于河(沟)谷而转化为河水。进入

中游盆地,河水在洪积扇群带大量渗漏转化为地下水,至扇缘及细土平原地下水溢流成泉复出地表转化为河水。通过正义峡进入下游盆地,河水再在洪积扇渗漏转化为地下水,至北部额济纳湖积平原水位浅埋区全部蒸发殆尽(丁宏伟等,2006),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图1)。

2.2 人类活动干扰下,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过程 在人类经济活动干扰下,河道渠网化、渠道高标准衬砌,地表水通过高标准衬砌渠道从山区直接输送到绿洲。各种节水措施大规模推广应用,引水量增大引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量、转化特征明显变化,

极大改变了原来的天然状况。

图1 天然条件下黑河流域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示意图

F ig.1 T ransfor mation of pr ecipitation,surfa ce w ater and g ro undw ater in Heihe r iv er basin in natur al co nditions

3 研究现状

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可追溯到法国科学家布西涅斯克(Boussinesq)在1877年对河流与连续冲积含水层作用规律的探讨。但受认识的限制,当时对该相互作用的意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T ur ner B.L.II,1995)。直到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 )和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分别在1986年和1994年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正式提上会议讨论议题后,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成了国内外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联邦地质调查局专门对全美主要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在任何一个地质单元和自然景观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水力和物质联系,且这种关系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由此揭示

了不同流域、不同地质单元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及其在不同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变化规律。2000年以来,加拿大水资源需求与供给研究计划对大湖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及地下水动态和湖区生态系统随水资源利用的变化展开了系统观测研究。荷兰KIW A 水研究计划对不同地表水利用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陆面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的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2003年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发起完成的南部非洲发展中国家流域水资源需求与利用报告中指出,清晰的认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准确评价流域水资源的关键问题(IAHS ,2001;IGPB ,et al ,2001)。

国内全面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1977~1982年,甘肃省地矿局率先开展了“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分布规律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1986~1988年,甘肃省地矿局承担了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石羊河流域

121

第3期 赵建忠等: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平原区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90年代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华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华北地区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研究”,分别建立了丘陵区和平原区的“四水”转化模型,首次在国内建立了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多目标、多层次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管理模型。1988年河海大学建立了岩溶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评价的新安江模型。1997年郭大本等对三江平原低湿农田“三水”转化研究,逐步改造了下垫面的条件,并促使农作物的有效生长。

3.2 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的研

究进展

1988年、1990年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甘蒙西部黑河中下游两水转化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查”,首次定量评价了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但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作为水文地质勘查、水资源共享源评价、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在1957~2002年,甘肃、内蒙开展的黑河流域专项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农田水文地质详查、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以及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项目中都有不同程度地涉及(表1)。尽管这些项目研究区域不同,但为后续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的背景资料。其中,1984年甘肃省地矿局在黑河中游地区进了地下水位、水质动态长期监测,已积累了30余年的观测资料。同时完成的“黑河下游荒漠平原环境地质研究”项目,首次定量评价了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选择典型地段建立了包气带水份运移模型,深入研究了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水质的变化与波动对植被的影响程度,建立了对应的统计模型,提出了“凋零水位”的概念。

21世纪以来,随着每年4~5月西北地区沙尘暴的肆虐和扬沙浮尘天气的增多,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丁宏伟等探讨了分水前黑河过正义峡河川径流量减少的原因(丁宏伟等,2001),并预测

表1 黑河流域部分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T ab.1 So me resear ch r esults on hy dr og eolog y in Heihe r iv er basin

研 究 成 果完 成 单 位完成时间

河西走廊酒泉—永昌间地质、水文地质普查

酒泉金塔地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

黑河中游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野牛台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雅干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拐子湖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额济纳旗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索果淖尔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嘎顺淖尔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赛汗桃来幅、湖西新村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务桃核幅、古鲁乃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天仓幅、咸水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祁连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高台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20万平川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石羊河流域平原区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

甘蒙西部黑河中下游两水转化及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查黑河下游环境地质研究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勘查

黑河流域各县(区)水文地质调查

甘肃省张掖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

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

河西走廊地下水分布规律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三大队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七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七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

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

1958年

1966年

1967年

1977年

1979年

1979年

1980年

1980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1年

1980年

1982年

1983年

1988年

1988年

1988年

1970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1984年

122 西 北 地 质 N ORT H W ES T ERN GEOL OGY 2010年

了泉水资源未来变化(丁宏伟等,2001),分析研究了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丁宏伟等, 2006)、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转化之间的关系和近50年来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丁宏伟等,2002~2005)。张光辉等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的影响,指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和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次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深层承压水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补给,与现代水循环有联系(张光辉等,2002~2006)。聂振龙等通过分析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识别了沿黑河干流不同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聂振龙等,2005)。钱云平等利用Rn作为同位素示踪剂,分析了黑河中游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关系(钱云平等,2005~2006)。张光辉等(2005)、张应华等(2003)运用同位素D18O分析了农田灌溉严重影响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导致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的增加,并运用质量守恒原理,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盆地黑河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的转化量。仵彦卿等运用地球物探、盆地地质演化、环境同位素示踪与水化学分析、河床渗透试验和地下水流场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研究黑河下游盆地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途径、方式及转化量(仵彦卿等,2004)。武选民等(2002)、陈建生等(2004)用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认为盆地内的承压水和戈壁区潜水基本没有受到现代河水的影响,是地质历史时期补给的古水。丁宏伟等通过黑河干流中游地区20多年的泉水流量系列动态分析,以及对前人研究结果石油勘探资料和3H、D D、D18O、14C等环境同位素资料分析,认为区内潜水、泉水和浅层承压水大部分补给来源是出山地表水的径流入渗,而深层承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上游山区的基岩裂隙水(丁宏伟等,2009)。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对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缺乏系统的、统一的观测和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

(1)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缺乏出山口的实测数据。山区地下水对出山径流的贡献还停留在年径流量断面分割的水平,缺少实际流程测量数据和单位长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量度。

(2)中游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中游盆地内定量评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和转化规律的相关研究均为局部(戈壁或绿洲)的、线状的和一次性的成果,缺乏全面的、面状的和系统的研究,对溢出带泉水量的调查与评价仅进行过二次半定量的宏观测流工作,没有按泉域划分泉水资源和区分上升泉、下降泉泉水溢出量,对泉水量的合理性缺少验证手段,存在以点代面、以偏盖全的不足。

(3)缺少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间和渠系入渗实测数据。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间和渠道入渗补给系数和强度缺少实际观测数据。大水漫灌条件下取得的灌溉入渗系数已不适应现状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下游盆地黑河正义峡—哨马营段河道强烈入渗所产生的地下水去向的研究仅有有限的环境同位素测试资料支持,缺少硬性的水文地质勘探数据支持。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机理及其与黑河入参量的关系等均需查明。

(4)河西走廊中游盆地地下水的来源尚无定论。以往研究认为,河西走廊中游盆地浅层地下水的80%以上来自山区地表水的径流入渗补给,下游盆地65%~90%的地表水是中游盆地泉水溢出形成的。近年来研究认为,中下游盆地深层承压水的补给来源绝大部分不是出山地表径流,而是祁连山区的基岩裂隙水,说明西北内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过程远比现有的研究程度复杂,但已有的研究未能解决,尚需深入研究。

(5)国内外在流域尺度上还没有查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机理及相互转化规律。人工调蓄和控制地下水位,实施流域尺度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置与调度需要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研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此项研究的缺乏,必会对国家统一调度黑河水量,通过渠道实施大墩门—哨马营、狼心山—东居延海输水工程中、下游盆地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变化产生影响。

123

第3期 赵建忠等: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5 结语

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研究对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在黑河流域,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流域尺度研究,不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用水矛盾。需进一步加强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水资源以及实施分水和兴建水利工程,以推动旱区水文地质、水文生态及农业科学的协调发展,为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丁宏伟,张举.干旱区内陆平原地下水持续下降原因及引起的环境问题——以黑河干流中游地区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29(3):71-74.

Ding Hong wei,Z hang Ju.T he pr oblem caused by gr oundwat er level continuo us decline in the inland basins o f arid ar ea,N or thwest China——an ex ample in middle r eaches o f Heihe r iv er basin[J].Hy dr og eolog y and Engineering Geo lo gy,2002,29(3):71-74.

范锡朋.河西走廊地下水与河水的互相转化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1,68(4):1-6. Fa n Xipeng.Cycle co nv ersio n o f wat er runoff and gr oundwat er and w ater r esour ces sustainable ut ilizatio n in Hex i Co rr idor[J].Hydro geo lo gy and Engineer ing Geo lo gy,1981,76(4):1-6.

陈隆亨,曲耀光.河西地区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Chen L o nheng,Q u Y aog uang.So il a nd Water resour ces and their r ational ex plo itat ion and utilizatio n o f Hex i A rea [M].Science Pr ess,Beijing,1992.

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J].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Wa ng Genx u,Chen Guodong.Changes o f Hydro lo gy and Ecolog ical env ir onment during late50year s in Heihe Riv er Basin[J].Journal of Desert R esear ch,1998,18

(3):233-238.

陈梦熊,马凤山.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Chen M eng x iong,M a Fengshan.G r oundw ater reso ur ces and the env ir onment in China[M].Seismolo gical P ress, Beijing,2002.

蓝永超,康尔泗,张济世,等.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资

源的转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535-545.

L an Y o ng chao,K ang Er si,Zhang Jishi,et al.Study on the mutual tr ansfo rm atio n bet ween g ro undw ater and sur face wat er r esour ces in the Hex i inland arid reg ions [J].A dv ance in Eart h Sciences,2002,17(2):535-545.康尔泗,程国栋,董增川.中国西北干旱区冰雪水资源与出山径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K ang Er si,Cheng Guo do ng,Do ng Zengchuan.Glacier-Snow W ater Resour ces and M o untain Runo ff in the a rid ar ea o f N or thwest China[M].Science Pr ess,Beijing,2002.宁保英,何元庆,和献中,等.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8,28(6):1180-1185.

N ing Baoy ing,He Yuanqing,He X ianzho ng,et al.

A dvances on w ater resour ces r esearch in Heihe R iver

Basin[J].Jour nal of Deser t Research,2008,28(6): 1180-1185.

丁宏伟,张举,吕智,等.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及其循环转化规律[J].干旱区研究,2006,23(2):217-223.

D ing Ho ng w ei,Z hang Ju,L u Zhi,et a l.Char acter istics and

Cy cle Conv ersio n of W ater Resour ces in the Hex i Co rr idor[J].Ar id and Resear ch,2006,23(2):217-223.

丁宏伟,高玉卓,何江海,等.黑河过正义峡河川径流量减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沙漠,2001,21(1):62-66.

D ing Ho ng w ei,G ao Y uzhuo,He Jianghai,et al.R easo n of

r uno ff r educing thr oug h Zhengy ix ia go rg e o n Heihe r iv er and count ermeasur es[J].Jour nal o f Deser t R esear ch,2001,21(1):62-66.

丁宏伟,崔振卿.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泉水资源衰减原因及趋势分析[J].甘肃地质学报,2001,10(1):69-74.

D ing Ho ng w ei,Cui Z henqing.T he r eason of decay o f spring

w ater reso ur ces and t rend analysis in the middle r eaches of Heihe r iver trunk str eam area[J].A cta

G eolog ica G ansu,2001,10(1):69-74.

丁宏伟,张举.河西走廊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J].干旱区研究,2005,22(3):232-236.

D ing Hongw ei,Z hang Ju.Go echemica l pr oper ties and

ev olutio n of g ro undwat er beneat h the Hex i cor r ido r,

G ansu P ro vince[J].A rid zo ne Research,2005,22

(1):24-28.

丁宏伟,张举.论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37-42.

D ing Ho ng w ei,Z hang Ju.Realationship bet ween

sustainable dev elo pment and wa ter r esour ces in ar id o ases ar ea[J].Jo ur nal of A r id Land Reso ur ces and Env iro nment,2004,18(4):37-42.

丁宏伟,张荷生.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91-

124 西 北 地 质 N ORT H W ES T ERN GEOL OGY 2010年

697.

Ding Hong wei,Zhang Hesheng.Changes o f g ro undw ater reso ur ces in recent50year s and their impact o n ecolog ical env ir onment in Hex i Cor r idor[J].Jour nal of N atural Reso ur ces,2002,17(6):691-697.

张光辉,聂振龙,张翠云,等.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变异特征与机制[J].水利学报,2005,36(6):715-720.

Zhang G uang hui,Nie Zhenlo ng,Zhang Cuiy un.M echa nism and chara ct eristics o f gr oundw ater replenishm ent var iat ion in middle r eaches of Heihe Riv er basin[J] .Jour nal o f hydraulic engineer ing,2005,36(6):715-720.

张光辉,聂振龙,刘少玉,等.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及其变化[J].水科学进展,2005,16(5):673-678.

Zhang G ua ng hui,N ie Zhenlo ng,L iu Shaoy u,et al.Character istic and V ariatio n o f G ro undw ater rechar ge r esour ces in the middle r eaches of Heihe Riv er basin[J].Advances in Wat er Science,2005,16(5): 673-678.

张光辉,陈宗宇,聂振龙,等.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球学报,2006,27

(4):341-348.

Zhang Guanghui,Chen Zong yu,N ie Zhenlong,et al.Isoto pic cha racter istics of Gr oundw ater and Its R espo nse to Paleoclimat ic Va ria tio n in Heihe River Basin[J].Acta Geo scient ica Sinica,2006,27(4):341-348.

张光辉,聂振龙,王金哲,等.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5, 20(5):511-518.

Zhang Guanghui,N ie Zhenlo ng,Wa ng Jinzhe,et al.

Isot opic char act erist ic and r echarg e effect of gr oundwat er in the wa ter cir culation of Heihe Riv er Basin[J].A 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5,20(5): 511-518.

张光辉,刘少玉,张翠云,等.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2004,31(3):289-293. Zhang Guanghui,L iu Shao yu,Zhang Cuiy un,et al.

Evo lution of gr oundw ater circula tio n in the Heihe Riv er dr ainag e area[J].G eolog y in China,2004,31(3):289-293.

张光辉,石迎新,聂振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对地下水的依赖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2

(3):31-33.

Zhang G uanghui,Shi Yinx in,N ie Zhenlong.A Study o f t he Ecolog ical fra gilit y of Heihe River Basin and Its hea vy dependence on t he G ro undwat er Pr otection[J].Jo ur nal of Safet y and Env iro nment,2002,2(3):31-33.聂振龙,陈宗宇,程旭学,等.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1):48-53.

N ie Zhenlo ng,Chen Zo ng yu,Cheng Xuxue,et al.T he Chemical I nfo rm atio n of the I nt eraction o f U nco nfined

G ro undw ater and Sur face Wa ter along the Heihe Riv er,

N o rthw ester n China[J].Jour nal of K ir in univer sity, 2005,35(1):48-53.

钱云平,秦大军,庞忠和,等.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深层地下水来源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25-

29.

Q ian Y unping,Q in Dajun,P ang Zhong he,et al.A discussion o f r echarg e so ur ces o f deep g ro undw ater in the Ejin Basin in the lo w er reaches o f Heihe River[J].

Hy dr og eolog y a nd Engineer ing G eolog y,2006,3:25-

29.

钱云平,林学钰,秦大军,等.应用同位素研究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J].干旱区地理,2005,28(5):574-580.

Q ian Y unping,Lin Xueyu,Q in D ajun,et al.St udy on

G ro undw ater of the Ejin Basin at the L ow er Reaches of

t he Heihe River U sing Iso topes[J].Ar id L and

G eog ra phy,2005,28(5):574-580.

张光辉,聂振龙,谢悦波,等.甘肃西部平原区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更新性[J].地质通报,2005,24(2):149-155.

Z hang Guanghui,N ie Zhenlo ng,X ie Y uebo,et al.Iso topic char acterist ics of gr o undwat er and its r enewal in the plain area o f w ester n G ansu[J].Geo lo 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5,24(2):149-155.

张应华,仵彦卿,乔茂云.黑河下游河床渗漏试验研究[J].

干旱区研究,2003,20(4):257-260.

Z hang Y inhua,W u Yanqin,Q iao M aoy un.Ly simetr ic Ex periment on the Riv erbed in t he L o wer Reaches of Heihe R iv er[J].A r id Z one Resear ch,2003,20(4): 257-260.

仵彦卿,张应华,温小虎,等.西北黑河下游盆地河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新发现[J].自然科学进展,2004,14

(12):1428-1433.

W u Y anqin,Zhang Y inhua,W en Xiaohu,et al.Sur facew ater and gr oundw ater chang es new discov ery in Heihe R iver dow nstream basin,N or thw est[J].P ro gr ess in N atural Science,2004,14(12):1428-1433.

武选民,史生胜,黎志恒,等.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29

(2):30-33.

W u Xuangmin,Shi Shensheng,L i Zhiheng,et al.T he study o n the gr oundw ater flo w system of Ejina basin in lo wer r eaches o f the Heihe R iver in N o rthw est China[J].

125

第3期 赵建忠等:黑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研究进展

Hydro geo lo gy a nd Eng ineering Geo lo gy,2002,29

(2):30-33.

陈建生,汪集,赵霞,等.用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J].地质论评,2004,50

(6):649-657.

Chen Jiansheng,W ang Jiyang,Zhao Xia,et al.Study of Gr oundw ater Supply o f the Co nfined Aquifer s in t he Ejin Basin Based o n Isot opic M et ho ds[J].G eolog ical Rev iew,2004,50(6):649-657.

丁宏伟,徐大录,赵玉苹,等.甘肃省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泉水动态特征及预报[J].干旱区地理,2009,32(3):54-

60.

Ding Hong wei,Xu Dalu,Z ha o Yuping,et al.Dynamic cha racter istic and fo recast of spring water in the middle rea ches of Heihe Riv er t runk st ream area in Gansu Pr ov ince[J].A r id L and G eog raphy,2009,32(3):54-

60.

丁宏伟,姚吉禄,何江海.张掖市地下水位上升区环境同位

素特征及补给来源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9,23

(1):1-8.

D ing Hongw ei,Yao Jilu,He Jiang hai.Envir o nmental

iso to pe char act erist ics and g ro undwat er r echarg e in

g r oundw ater level r ise ar ea in Zhangy e City[J].Ar id

L and Geo gr aphy,2009,23(1):1-8.

丁宏伟,张举.河西走廊深层地下水的赋存和开发[J].西北地质,2009,42(3):109-119.

D ing Ho ngw ei,Z hang Ju.O ccur r 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under-gr oundw ater in Hex i co rr idor[J].

N o rthw ester n G eolog y,2009,42(3):109-119.

T urner B.L.II.L and-use and L and Cov er Chang e:Science P Resear ch pla n[R].IG BP Repor t(35),1995,121-25.

I AHS.A bstr act Vo lume of A N ew Hydr olog y Fo r a T hir st y

P la net[C].M aastr icht,N ether lands,2001,18-27.

I GP B,W CRD,IHDP.A bstr act Vo lume of Challenge of a

Changing Eart h[C].A msterdam,N ether lands,2001, 10-13.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n Heihe River Basin

ZHA O Jian-zhong,WEI Li-li,ZHA O Y u-ping,DIN G Hong-w ei

(I nstitute of Hy dr o-geoloical E ngineering,Gansu Pr ovince Bur 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 loitation and Develo p ment,Zhangy e734000,Gansu,China)

Abstract:T he basin of Heihe River is located in arid area o f inland China.The surface w ater and gr oundw ater in different landscape units has occur ed a larg e number,reg ular and duplicate transform ation pr ocess,which has g reatly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of w ater resour ces.Early in the eighties o f last century,Geolog y and M ineral Resources Bureau(GMRB)of Gansu Prov inc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firstly launched the"Seventh Five-Year"and"Eig hth Five-Year"scientific and technolo gical pro jects w hich researched into the surface w ater and g roundwater transfo 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H eihe r iv er basin,and go t a r ich ex ploration r esearch,promo ted the ratio nal dev elo pm ent and utilization of limited w ater resources in the ar ea;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as sur vey theory has been enriched and enviro nm ental isotope techniques has been w idely utilized,lo op transformation of sur face w ater and gr oundw ater resources in Heihe river basin is w idely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cademic com munity,and a num ber of high level academ ic results have been co mpleted and published,and all these w ork make the w ater r esources dev elo pm ent and pro tection in the ar id area to m ove fo rw ard a single step.How ever,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 ming s,such as conversio n and transformation r elations of w ater reso urces is lack of sy stematic resear ch,deep g roundw ater recharge can't be determined fr om the dir ectio n in m iddle and low er reaches o f basin,etc;this isn't conduciv e to coordination of w ater utilize contr adiction betw een the economic dev elo pment and ecolog ical protection.

Key words:Heihe river basin;conversio n o f sur face w ater and gr oundwater;research pro gress; hydr ogeolog y

126 西 北 地 质 N ORT H W ES T ERN GEOL OGY 2010年

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的区别

地下水库与地表水库的区别 一、地表水库拦截地表径流,将水储存在地表的峡谷、洼地中;地下水库拦截地下径流,将水储存在天然含水层(储水构造)的介质中,形成“水-岩”两相体系。它的存在和运动更为复杂,定量描述这种运动的科学是地下水动力学。 二、地表水库必须要有拦水工程———水坝,有的地下水库要有截水工程———地下水坝。例如在滨海河谷地区开发地下水经常导致海水入侵等问题。通过地下截水工程,不仅拦截了地下径流形成地下水库,而且还阻挡了海水沿含水层的渗流侵入,有效地防止海水入侵。有些情况不需要修建地下截水坝,例如边界完整的地下水盆地。 滨海河谷型地下水库示意图 (①—原始地下水位;②—建库后坝内地下水位;③—海水位;④—地下水 坝;⑤—地下水库咸水残留体;⑥—建库后坝外地下水位) 三、地下水库要有含水层补给工程,即通过各种工程手段(天然渗入、井、渠、沟引渗等)将地表水引入地下含水层中,这是实现调蓄的基本条件之一,地表水库不需要这种工程。

四、地下水库所不具备的地表水库的很多功能如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那么地下水库具备什么功能呢? 蓄水功能 地下水库的蓄水功能以一般构建在赋水介质空隙内的库容空间为基础。遵循“以丰补欠”的原则,利用巨大的贮水空间,地下水库可以在丰水期蓄积大量的水,以备枯水期之用。从而优化水资源在时间上的配置。 调水功能 选择合适的地点和途径,通过相应的工程手段,人为干预库区地下水的补入与采出。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经济合理地用于地下水库的水资源调入库中。另一方面,在恰当的时间最有效地将库中水调出到需水单位。由此完成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功效。 其他功能 地下水库还可以防止地面沉降、滋润生态环境、增加对降水资源的截留、调节小气候、储冷储热等。这些都属外延功能,以蓄水和调水功能为基础。

黑河流域概况 全

黑河流域概况 一、概述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流域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流域范围介于东经98°~102°,北纬37°50′~42°40′之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自治区),国土总面积14.29万km2,其中甘肃省6.18万km2,青海省1.04万km2,内蒙古约7.07万km2。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中段, 干流全长928km。黑河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13km,面积1.0万km2,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350mm,冰川储量丰富,其中甘肃省境内现有冰川1236条,总面积522.6km2,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黑河源头分东西两支:东支为干流,上游分东西两岔,东岔俄博河又称八宝河,源于俄博滩东的锦阳岭,自东向西流长80余km,西岔野牛沟,源于铁里干山,由西向东流长190余km,东西两岔汇于黄藏寺折向北流称为甘州河,流程90km至莺落峡进入走廊平原,始称黑河。西支源于陶勒寺,上游称讨赖河,也有东西两岔,于朱龙庙附近汇合,称北大河(或临水河)。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黑河从莺落峡进入河西走廊,于张掖市城西北

10km附近,纳山丹河、洪水河,流向西北,经临泽、高台汇梨园河、摆浪河穿越正义峡(北山),进入阿拉善平原,河道长204km,面积2.56万km2,两岸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有140mm,多年平均温度6~8℃,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4000小时,年蒸发能力达1410mm,人工绿洲面积较大。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411km,面积8.04万km2。黑河流经正义峡谷后,在甘肃金塔县境内的鼎新与北大河汇合,北流150km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狼心山西麓,又分为东西两河,东河(达西敖包河)向北分八个支流(纳林河、保都格河、昂茨河等)呈扇形注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穆林河)向北分五条支流(龚子河、科立杜河、马蹄格格河等)注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只有47mm,多年平均气温在8-10℃左右,年蒸发能力高达2250mm,属极端干旱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二、水文水资源特征 黑河流域有35条小支流,随着用水的不断增加,部分支流逐步与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形成东、中、西三个独立的水系。其中西部水系包括讨赖河、洪水河等,归宿于金塔盆地,面积2.1万km2;中部水系包括马营河、丰乐河等,归宿于高台盆地,面积0.6万km2;东部水系即黑河干流水

地下水与地表水

地下水是如何分类的? 地下水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所有含于空隙中的水均属此列。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于研究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重力水。但是,愈来愈多的水文地质学家认识到,饱水带水与包气带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研究包气带水,许多重大的水文地质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可以说,现代水文地质学正处于由研究狭义地下水转向以广义地下水为研究对象。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对其水量、水质时空分布等有决定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埋藏条件与含水介质类型。 所谓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据此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及承压水。按合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除水、裂隙水及岩溶水。将两者组合可分为9类地下水. 地下水分类表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潜水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层含水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 潜水含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所以潜水可以通过包气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的补给。潜水面不承压,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径流。潜水的排泄,一种是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包气带或植物蒸发排泄。 由于潜水埋深浅,上面无连续隔水层,因此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联系密切,积极参与水循环。其水位、水量和水质等受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大,人类活动容易造成潜水的污染,潜水资源一般都缺乏多年调节性。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见图2)。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作隔水顶板,或叫限制层。下部的隔水层叫做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距离为含水层厚度。 承压性是承压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图2表示一个基岩向斜盆地,含水层中心部分埋没于隔水层之下,两端出露于地表。含水层从出露位置较高的补给区获得补给,向另一侧排泄区排泄,中间是承压区。补给区位置较高,水由补给区进入承压区,受到隔水顶、底板的限制,含水层充满水,水自身承受压力,并以一定压力作用于隔水顶板。用钻孔揭露含水层,水位将上升到含水层顶板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静止水位高出含水层顶板的距离便是承压水头。井中静止水位的高程就是含水层在该点的测压水位。测压水位高于地表时,钻孔能够自喷出水。 承压水受到隔水层的限制,与大气圈、他表水圈的联系较弱。因此,气候、水文因素的变化对承压水的影响较小,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承压水资源不像潜水资源那样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一般较大,往往具有良好的多年调节性能。 承压水一般不易受到污染,但一经污染,很难使其净化,因此在开发利用承压水时应注意水源的保护。 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便是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最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蒸发形式或向隔水底板边缘排泄。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由于其水量不大,动态变化显著,只有在缺水地区才能作为小型暂时性供水水源。利用上层滞水作为饮用水源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其污染。

地下水跟踪监测与应急响应的要点

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及应急响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要求,在编制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以及应急响应预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和要求: 1、跟踪监测点基本要求。现状监测井的布设应兼顾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因此地下水跟踪监测点优先选用现状监测点,有利用项目实施前的监测结果与实施后的监测结果的对比。 2、跟踪监测点位设置。一、二级评价项目,跟踪监测点一般不少于3个,以三个为准,分别为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和下游各一个。明确监测点的基本功能,分为背景监测点(上游)、跟踪监测点(场地区)和污染扩散监测点(下游可能受污染扩散影响的区域) 3、跟踪监测因子。跟踪监测因子与现状监测因子相同(基本水质因子和特征水质因子)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背景监测点枯水期采样一次,污染控制监测点(跟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4、跟踪监测制度。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背景监测点枯水期采样一次,污染控制监测点(跟踪监测点、污染扩散监测点)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六次。 5、信息公开计划。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地下水跟踪监测点的水样检测,并由建设单位定期对地下水跟踪监测结果进行公布。 6、应急响应。从控制污染污和切断污染途径两个方面来制定预案。 一、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与应急响应预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等规定,项目建成后应对地下水环境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本次地下水跟踪监测井利用已有的现状监测井,本项目灰场区地下水污跟踪监测计划见表1。 通过地下水跟踪监测,一旦监测地下水受到污染,根据超标特征因子确定发生污废水渗漏的污废水存储设施,立即将其中废水抽出排至事故水池中暂存,废水抽干后,对污废水存储设施进行维修,并同时利用污染控制监测点抽取受到污染的地下水,处理后回用。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地下水资源计算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中,查清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特点,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循环补给规律,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不仅能为农业生产、水利规划提供科学根据,而且也能为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区域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的对象一般指浅层地下水,评价的重点是水量。多数地区以分析矿化度不大于2g/L的淡水资源为主,有些地区对矿化度2~5g/L的微咸水及大于5g/L的咸水也进行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计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大储量法、地下水动力学法、数理统计法及水均衡法等。水均衡法建立在地下水各补给项、各排泄项和地下含水层蓄变量等区域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常用的计算方法,本章将主要介绍这种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地下水的垂直分布 地面以下水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可以按照岩石空隙中含水的相对比例,以地下水面为界,划分为两个带:饱和带和包气带。在包气带,岩石的空隙空间一部分被水所占据,还有一部分为空气所占据。在大多数情况下,饱和带的上部界限,或者是饱和水面,或者覆盖着不透水层,其下部界限则为下伏透水层,如粘土层。 包气带(充气带)从地下水面向上延伸至地面。它通常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带: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管带。土壤水带的水分形式主要有结合水、毛细水和一些过路性质的重力水。中间带的水为气态水、结合水和毛细水。毛细管带内的水分含量随着距潜水面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毛细管带中,压力小于大气压力,水可以发生水平流动及垂直流动。 饱和带岩石的所有空隙空间均为水所充满,有重力水,也有结合水。重力水是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 图5.1 地面以下水的分布

黑河流域叶面积指数_LAI_空间尺度转换

第28卷第6期2008年6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 I C A SI N I C A V o.l 28,N o .6Jun .,2008基金项目:国家发展基础规划资助项目(973)(2006CB400502,2001CB309404),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0择优支持资助项目(8-047401)收稿日期:2007-04-23;修订日期:2007-11-07 作者简介:张万昌(1966~),男,新疆人,教授,主要从事遥感与GIS 生态水文、水资源及全球变化研究.E-m a i :l zhang w c @tea .ac .cn 致谢:蒋建军博士、张东博士、赵登忠,方秀琴硕士、刘三超、徐全芝、乐通潮、韩杰、黄清华、余均辉等提供野外观测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Founda tion ite m:The pro j ect w as fi nan ci all y supported by the Nati onal Key Devel op i ng Progra m for B as i c Sciences of C h i na (Grant nu m ber 2006CB400502&2001CB309404),the 100Tal en tY oung Researcher Pro j ect ofC h i nese A cade m y of S ci en ces (N o .8-047401) Recei v ed da te :2007-04-23;A ccepted da te :2007-11-07 Biography:Z HANG W an-Chang ,Ph .D .,Professor ,ma i n l y engaged i n the study of Re m ote Sen si ng &G I S Hydro l ogy &W ater Resources and G l ob al Changes .E-m ai:l z hangw c @tea .ac .cn 黑河流域叶面积指数(LAI )空间尺度转换 张万昌1,钟 山2,胡少英2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 210093)摘要:为有机地整合利用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的陆面过程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变量,尺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选取黑河张掖绿洲区为实验研究区,利用ETM +影像反演的LA I 通过升尺度转换到900m 分辨率,对LA I 尺度转换过程中引起的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ND VI 像元分解的更有效的升尺度转换方法。研究发现非线性的升尺度算法引起的误差不超过10.5%,且误差大小与地表异质性程度正相关,而地表异质性是导致LA I 尺度转化误差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可能造成45%的偏差,但纯像元LA I 的计算不受尺度影响。提出的基于ND VI 像元分解的LA I 升尺度转换算法,分两步考虑了地表异质性问题,很好的实现了研究区30m 空间精度L A I 向900m 的尺度转换,该方法应用于干旱、半干旱的中国西北黑河流域NA S A 发布的M OD IS LA I 产品校正,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尺度;尺度转换;叶面积指数(LA I );L andsat ETM +;MO D IS 文章编号:1000-0933(2008)06-2495-09 中图分类号:Q142,Q944,Q948 文献标识码:A Spatial scale transferri ng study on L eaf Area Index derived fro m re m otely sensed data i n the H ei he R iver Basi n ,Chi na Z HANG W an -Chang 1,Z HONG Shan 2,HU Shao -Y i n g 2 1START R egiona lC enter for Te mpera te E astA si a,In stit u t e of A t mosph e ric Physics ,CAS,B e i jing 100029,Ch i na 2In ternationa l Instit u te for E art h Syste m Sc i ence ,N an ji ng Universit y,Nanjing 210093,Ch i na Act a Eco l og ica Sini ca ,2008,28(6):2495~2503. Abstract :I n order to effect i vel y i ntegr ate various land -surface processes and environ m ental variables retri eved by d ifferent spatial resol ution re motely sense d data ,sca ling issues i nduce d by tr ansferri ng f or one reso l uti on data to another have dra wn m ore and more atte ntions .T a k i ng the Zhangye O asis i n the H eihe R i ver Basi n of north w ester n Chi na as a study site ,using the LAI m ap deri ve d fro m the Landsat ET M +m i age and NA SA published MOD I S LAI product for the sa me day of the reg i on ,an experm i ental study for up scali ng the 30m spat i a l reso l ution LAI to 900m was c onducted to quantitat i vel y analyzes the error transfor m s i n the process of LA I up scali ng w ith the fi nal goal o f establishi ng a ne w a nd much effective up scaling sc he m e i n ter m s o f ND VI p i xel deco mposing tec hn i ques .It was found that l ess than 10.5%errors were cause d by the non-li nearity of al gorith m s utilized i n LA I up scali ng ,and its val ue is hi ghl y positively c orrelated w it h the terrai n heteroge neities ,terra i n heteroge neity is the predo m i nate causing for the errors i ntroduced i n LA I sca le transferri ng .The max m i um err or caused by terrai n heterogeneity can reach to a bout 45%,but no err or can be cause d for t he pure pixel LA I scale

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

3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分析 由于近年来挠力河流域水田面积不断增加,人工开采地下水资源量大于地下水可开采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结构破坏及功能退化,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水循环模式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径流的产汇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之间转化关系同样会有所改变,因此研究本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量,对于研究本区域水资源循环机理以及对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很重要的实 际意义。 挠力河为左岸的较大支流之一,发源于脉北坡,境内七里嘎山。干流由西南流向东北,经、,于从左岸注入乌苏里江,主要支流有七星河、、等。挠力河上游为山丘区,坡度较陡,中下游为平原区和平洼区,流经的是三江平原腹地。 从1956 年开始,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先后在宝清县境内外建起国营农场群。在县境内有 4 个国营农场,其中八五二农场场部设在南横林子,在境内开荒约10万hm2,八五三农场场部设在小清河,在境内开荒7万hm2,五九 七农场场部设在双柳河,境内开荒6万hm2,龙头农场场部设在龙头乡,在县境内开荒1万hm2。合计县内国营农场开荒共约24万hm2。另外,县外的国营农 场也进入县境抢开了大量荒地。 到1980年代初期,挠力河流域中宝清站和保安站以上的沼泽率分别降到20% 和17%,宝清站至莱咀子站间的沼泽率为43%。到1990 年代末,挠力河上游 的沼泽率已不足10%,中下游已降至17.1%。四个年代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的状况:1965年为97.46万hm2,1981 年68.2万hm2,1989 年59.60万hm2,1996 年52.26万hm2,可以看出,1960到1980年代,湿地面积变化非常明显,1980年代以后,变化比较缓慢。 天然状态下区内地下水主要通过蒸发、排向沼泽和江河等方式排泄。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城市和以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的灌区,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改变了河水与地下水的天然补排关系,增大了江河水向地下水的转化量。 3.1主要江河代表性测站地表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挠力河流域菜咀子水文站1956-2014年系列资料,1956-1964年期间以丰水年为主,年平均径流量28.97亿m3;1965-2000年径流量减少,多年平均仅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井技术要求 吉林省地下水协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4) 第三章、环境监测井的设立原则 (5) 第四章、设立方法 (6) 第五章、监测井建设要求 (8) 第六章、监测井材料质量要求 (13) 第七章、物探测井技术要求 (15) 第八章、抽水试验及样品采集要求 (16) 第九章、辅助设施建设要求 (20) 第十章、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25)

第一章、概论 1、监测井意义 用钻孔法完成的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变化情况的专用井。其施工方法和常规水井相似,完井后在井中放置监测仪器,并定时采取水样进行分析测试。监测井布置在污染源集中区点,在国外已采用水平井大面积测控地下水污染情况。

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分类 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情况而设立的水质监测井。地下水环境监测井通常包含井口保护装置、井壁管、封隔止水层、滤水管、围填滤料、沉淀管和井底等组成部分。按设立目的可分为简易监测井和标准监测井;按井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井、单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简易环境监测井 简易监测井是为了进行临时性调查,初步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种类所设立的临时性环 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 标准环境监测井是为了连续、长期对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点位进行水质监测所设立的长期性环境监测井。单管单层监测井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单一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单管多层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内安装单根井管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巢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钻孔中安装多根不同长度井管分别监测不同深度的两个及两个以上目标含水层的监测井。 丛式监测井 指在一个监测点(场地、区域)附近分别钻多个不同深度的监测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

02第二章 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又称水文地质调查,其目的是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虽然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任务,视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精度要求而定,但都应查明地下水系统的结构、边界、水动力系统及水化学系统的特征,具体需查明下面3个基本问题: 1)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其复杂性是由地下水自身特征所确定的。地下水赋存、运动在地下岩石的空隙中,既受地质环境制约又受水循环系统控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因此地下水资源调查需要采用种类繁多的调查方法,除采用地质调查方法之外,还

要应用各种调查水资源的方法,调查工作十分复杂。地下水资源调查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工程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和环境保护服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地下水资源调查人员既要掌握地下水的基本理论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地下水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还要熟悉一些非专业的技术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方法。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步骤 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一般分三步进行,即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 (一)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技术准备及物资后勤管理工作准备,而其核心是技术准备工作中调查设计书的编写。 1.地下水资源调查设计书的定义 设计书是调查工作的依据和总体调度方案,是完成地下水资源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编写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收集、整理、研究前人资料,如水文、气象、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根据现有资料,确定调查区的研究程度,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有初步认识。 当缺乏资料或资料不足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踏勘,获得编制设计书所需的资料。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 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 【关闭】 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16T20:31:18.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曾丽[导读] 摘要: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转化规律是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关键问题之一。 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浙江温州 325006摘要:指出地表水与地下水密切相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转化规律是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收集整理了最新数据,总结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修正的重点,即获取非模型本身的信息。测定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接口和改善地表水的准确性,通过地下水耦合模型,分别研究未来的两个方面,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提高效率的实时数据观察和反馈,同步调度实体模型建立,实时可视化界面的优化仿真模型;结合不同研究尺度的实际情况,结合多个模型,提高了耦合模型的耦合程度和精度。 关键词: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耦合模型;交互界面 1前言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相互关联的水文连续体,存在于山地岩层、河流系统、沿海地区和岩溶地区。这是计算水文循环和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热量和物质的数量维持着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对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水质方面,这一过程影响水化学成分的分布和演化。在水量方面,地下水是部分流域特别是部分干旱地区水文循环和水资源转化的主导因素和主导因素。在降雨少的地区,河床渗流占供水的很大比例,地下水含水层在旱季以底流的形式排入河流,保证了河流的流动,维持了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许多河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的地下水开发和改进灌溉运河系统管网系统、空间和时间分布的流域水资源、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水资源发挥巨大作用,干扰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在同一时间,灌溉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地下水循环的表面,导致河流径流量的下降和生态退化等问题。 2地表水-地下水循环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1 地表水与地下水循环形式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核心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准确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的机理和过程,是支持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条件。地表地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管理及其定量研究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水文地质学家开始更加重视河流附近地表地下水的交换研究。一般来说,高地形区是地下水补给区,低地形区是地下水排泄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机制过程涉及多个因素,多维空间可变性和水力特性,结合不同情况,有许多复杂的水文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流量,与降水、表面水河基流、泄漏(如湖泊、河流、渠道等)水循环。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包括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地下水和湿地/滨海含水层系统的演化、泉水流量等形式,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系统演化。 2.2自然影响因子 在河流含水层系统的研究中,对流域地质、河流特征、水文条件等自然水循环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一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系统驱动的一个热点,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 2.2.1流域地质地貌:对于地下水含水层而言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流和地下水盆地地质因素控制之间的关系的相互关系和演化的基本模式,如深谷许多天然河流的上游河中间的不完整的切割含水层和低的谷平原,它显示了明显的河流演化的差异,如含水层系统的演化过程。 2.2.2河床特征 在河-含水层系统中,河床特征主要是指与河床岩性有关的物理参数。在河流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流经下游河床的“底流区”是复杂的,维持着底栖动物、微生物、物理化学、水文等复杂的过程。一些学者对地下水渗流和污染物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地下水的排放强度影响着河床物质、水交换和区域的过渡带,也影响地表水水文径流。 2.2.3水文机制 河流径流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将直接改变含水层河流与排水的关系。例如,河流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季节变化关系不仅会影响水力梯度的大小,有时甚至会影响水交换的方向,导致地下水循环与置换的复杂演化。 2.3人类活动的影响 然而在干旱和半干旱盆地,水资源短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导致一些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能力下降,改变了水文循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人类通过开发利用水资源来干扰地表地下水循环的自然状态,从而改变了河流与含水层之间的关系和流域之间的关系。例如,河流改道将减少径流和补充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灌溉面积的不同,地下水开采、河道渗流和渗流过程间接地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一些渠道的渗流场已成为地下水主要的补给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地区,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和渠道渗漏的变化对地下水地表的时空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3主要研究方法为了改善河流径流,保持地下水位,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的水文过程演化进行合理的模拟分析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3.1直接水测量 利用含水含水层渗流仪和河床界面比例尺可确定地下水的渗漏和排泄情况。然而,平均的河床渗漏需要大量的观测点数据,测量数据也需要一个点尺度。大规模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实际应用研究相对较少。 3.2间接实验方法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率是用热力学或同位素化学方法计算的。由于地下水的水温相对恒定,河流的水温一般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通过相关的温度观测和热力学方法对水的交换过程进行建模和计算。 3.3水平衡方法 将水平衡法分为多断面水流观测法、河流径流分割法和物质跟踪法,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交换关系。河流的净流入或流出是通过观察不同区域的多条河流而决定的。 4主要模拟技术

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 地下水采样点布设原则 a 地下水监测井点采用控制性布点与功能性布点相结合的布设原则。监测井点应主要布设在建设项目场地、周围环境敏感点、地下水污染源、主要现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以及对于确定边界条件有控制意义的地点。 b 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潜水监测井不得穿透潜水隔水底板,承压水监测井中的目的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止水良好。 c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水位监测点数应大于相应评价级别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的2倍以上。 2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具体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不应少于7个点/层。评价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3个点/层。 2)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5个点/层。评价区面积大于100km2 时,每增加20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1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3)三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3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1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2个点/层。 3 地下水采样点取样深度确定 a)评价级别为一级的Ⅰ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监测井(孔)点应进行定深水质取样,具体要求: 1)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小于20m时,取二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2)地下水监测井中水深大于20m时,取三个水质样品,取样点深度应分别在井水位以下1.0m之内、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1/2处和井水位以下井水深度约3/4处。 b)评价级别为二级、三级的Ⅰ

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_宁宝英

文章编号:1000-694X (2008)06-1180-06 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04-17;改回日期:2008-07-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CXT D -Z2005-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317);玉龙雪 山旅游开发管委会地方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宁宝英(1979)),女,山东费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E mail:ningbaoying@ 宁宝英 1,2 ,何元庆 2,3 ,和献中 2,4 ,李宗省 2 (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4.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作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历来是研究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的热点地区。水资源是联系该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更是其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因此,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非常广泛,也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上游产流区的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径流量的模拟与预测;中下游耗散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对策;同位素、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今后的重点应从流域的宏观尺度,开展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生态水文学和水污染问题的研究。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区概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大致介于38b 00c )42b 00c N,98b 00c )101b 30c E,流域面积约113@105km 2,流长821km,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省区[1]。黑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600m,相对高差为3000m 左右,生态格局、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可分为高山冰雪冻土带、山区植被带、山前绿洲带和荒漠带[2]。上游祁连山区和中游走廊区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00~500mm 和100~250mm,下游额尔济纳旗绿洲为荒漠极端干旱区,降水量不足45mm [3]。黑河流域包括大小支流30多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173亿m 3,其中出山径流量36183亿m 3[4]。 黑河流域被莺落峡和正义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是主要产流区,包括青海祁连县和甘肃肃南县部分地区;莺落峡和正义峡之间为中游,是主要用水区,包括甘肃山丹、民乐、甘洲、临泽、高台等县(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是河湖尾闾消失区,包括甘肃金塔鼎新灌区、东风场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下游从狼心山断面以下又分额济纳东河和西河,并分别流向东、西居延海[5]。现拥有耕地2676km 2 ,农田灌溉面积1929km 2 ,粮食总产量 9914万t [6] 。 2 研究现状 对黑河流域而言,水资源是贯穿黑河研究的主线和核心,是联系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 也是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子[3,7-8]。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9-13]和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14-16] 是研究的热点。由于水资源在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上游产流区、中游消耗区和下游消失区[17] ,因此,本文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亦主要分区域详述,多区域存在或跨区域的研究内容另列专题,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更清晰的认知。2.1 上游产流区 黑河上游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湖气候区,降水多、蒸发少、气温低、高寒阴湿,是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产流区[18]。由于山区汇流区冰川、积雪和冻土等与气温密切相关,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因此,研究全球变暖条件下,黑河流域山区汇流区降水的可能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对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由于上游是产流区,所以对于上游祁 第28卷 第6期 2008年11月 中 国 沙 漠 JO U RN A L O F DESERT R ESEA RCH V ol.28 No.6Nov.2008

地下水水质与人类的关系

地下水水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摘要: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图层和岩石孔隙中的水。它是非常宝贵的淡水资源,广泛应用于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人口继续增加,城市开发利用地下水日益广泛,迄今地下水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以地下水作为主要的供水水源,约四分之一的农用田灌溉靠地下水。地下水开采总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5%-20%。但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中的有毒物质想地下渗入,使原来洁净的地下水遭受污染,水质严重恶化。我国对44个城市进行调查,其中绝大多数地区的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有的还相当严重,地下水受污染后一般很难清除,因此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刻不容缓。关键词:地下水,水质,水体污染,人类生活,改善 一地下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二地下水水质 1 概念 水质(water quality)水体质量的简称。它标志着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为评价水体质量的状况,规定了一系列水质参数和水质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渔业用水等水质标准。 2 水质的评价标准与影响因素 天然水水评价指标一般为色、嗅、味、透明度、水温、矿化度、总硬度、氧化-还原电位、pH值、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等。天然水中的大气降水水质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和降水淋溶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关;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