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分析 (6)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作者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而且从主题的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凸显了《红高粱》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 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该片以赞美生命为主题,整部影片都是在用一种神秘的色彩来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张艺谋导演在《红高粱》的导演阐述中写道:“是要通过人物的个性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3] 当我看完影片时,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整部影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同“火”、“热”、“狂”以及“革命”等激进的概念相联系的,同时红色也象征着喜庆、吉祥和热闹,它很能体现中国独特的民族味道。在《红高粱》中,导演却运用了红色来讴歌生命,来表现人性。影片导演对红色的处理运用并不只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写还原,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更加强调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在《红高粱》中,导演就有意地加入色彩处理,红色滤镜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都是红色,这就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导演在影片中用色的精心构思,更突显红色的象征意义。

电影《红高粱》中的红是非凡的红,是不拘一格的红,这些红总是带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视觉冲击,也提升了影片的艺术层次。色彩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该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影片中色彩的应用息息相关,甚至有人将该影片的叙述过程看成是一段“色彩之旅”、“红色之旅”。

影片通过高频率、大范围地使用红色,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通过红与绿的一个鲜明对比,带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不仅如此,影片中所出现的红色,还被导演赋予了另一种独特的含义。导演张艺谋正是依靠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活与文化阅历以及个人对艺术的追求与理解,赋予了红色不拘一格的内涵与外延,在这里红色已经逐渐摆脱了感性层次上的意义而走向更深刻的艺术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