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江苏省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江苏省高三历史一模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
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日益见长。
杂家《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
这种思想局面主要折射出
A.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形成 B.儒家独尊地位萌芽
C.政治统一趋势日益明显 D.传统文化体系确立
2
记载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 (东汉)王充《论衡》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3.武则天时的官员张衡在街上买食蒸饼,被视为行为不轨,受到御史弹劾。
安史之乱后,“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买蒸胡饼之处,热气腾上,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这事一时成为佳话。
两者的区别,反映了
A.坊市界限被彻底打破 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朝廷商业政策的变化 D.战乱加剧了吏治败坏
4.元代的行省设置犬牙相错: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该设置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有学者认为:“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
”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A.描绘山水,讲究布局B.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C.诗书画印,素养齐全D.表现个性,蕴含精神
6.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取代了广州的贸易中心地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断加深7.“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国民革命运动 D.国民党正面抗战
8.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
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右侧漫画所
反映的重大事件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取得了近代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0.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提出:“基本工业之创
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
设置之。
”1935年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
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省,并须秘
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
”这些决策的实施
A.彻底调整我国极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B.改变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基本方向
C.致力于围堵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
D.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一定的物质准备
11.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
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A.中美关系的改善 B.日内瓦会议的进展
C.万隆会议的成功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2.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等人提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
该原理强调,个人或利益集团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而自发组织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但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有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补充。
该原理较为适合解释我国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推广
C.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
13.1984年,新中国的又一重大科研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后,科学家邓稼先欣喜地写下了“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该诗反映的第一代“轻舟”
A.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 B.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使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步伐
14.伯里克利说:“担任公职的权利不属于哪个家族.而是贤者方可为之。
家境贫寒不成为其障碍。
”为此,他在当政时期
A.废除了落后的债务奴隶制度 B.开创各部落轮流执政的体制
C.向积极参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D.规定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
15.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
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
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
这些现象反映了
A.欧洲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当时欧洲生产力水平不具备绝对优势C.白银大量流出造成欧洲严重通货膨胀 D.新航路开辟导致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6.伏尔泰曾说:宁可在出身名门的雄狮下面卖命,也不去投奔200只和他同类的鼠辈。
他歌颂太阳王的统治,撰写了《路易十四时代》。
这表明他一度
A.拥护开明专制排斥大众民主政治 B.极度反感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C.主张借助君主专制抨击天主教会 D.抛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
17.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观点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18.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19.苏联与部分东欧国家成立的经互会,在1963年,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19%,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2%;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与西方工业国的贸易占27%—33%,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14%—17%。
上述变化反映了
A.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 B.发展中国家在崛起
C.经济区域集团化加速 D.经互会竞争力增强
20.近代某艺术流派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陈腐观点和刻板的艺术格式,主张用细碎的笔触渲染闪闪烁烁的气氛和色彩,表现倏忽朦胧的瞬间自我感觉。
与这一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4分)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
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
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
很多地方的郡县掾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
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其政治根源。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古代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3分)22.(13分)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之一。
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
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维新派也讲“中体西用”,但他们所说的“中体”,显然不包括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包括封建的纲常名教,他们强调“中西并重”、“体用并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提出,要“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20世纪初年,梁启超就中外文化提出:“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
严复也指出:“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晚清卷》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要说明维新思想对“中体西用”的宗旨的冲击。
(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
(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3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联从1940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
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于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消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
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
在农业方面,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
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
——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
(3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 分)
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
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
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驯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
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
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
(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
(5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牛顿、詹天佑都是杰出的科学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
在牛顿以前很久,已经有一些有胆识的思想家认为,从简单的物理假说出发,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应当有可能对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但是,是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材料二积久利兴,获有盈余,然其修路之款,实贷自英,修路之人,亦聘于英。
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负重望。
于是昼则手胼足胝,夜则绘图计工,困苦经营,其成功之迟速利钝,初何暇计耶?……前尘回首,如在梦寐中!盖始则几忘其难,继则不敢畏难,且直欲自秘其难。
浸假中道而废,其不贻笑于邻国者几希!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序》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其主要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须克服的困难?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技术创新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研特点不同的社会原因。
(2分)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号坑内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树枝、树干等。
……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放象牙。
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
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
……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燎”祭天、“瘗埋”祭地、“庪悬”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摘自《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材料二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
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
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
考古人员推测二号坑应是祭祀坑,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6分)
(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一号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
(4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纪念奥斯维辛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真相,见证被人道灾难所扭曲的人性,更在于修复奥斯维辛之后的人类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威塞尔的作品《夜》中关于人性之恶的刻画冷静得近乎冷酷,……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囚徒领班因为相比其他的囚徒拥有一点可怜的权力,就可能对后者横加暴虐,在受害者的苦苦哀求中获得一丝优越感;……父亲病死的那一刻,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吴蕙仪《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奥斯威辛幸存者埃利·威塞尔》材料二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博物馆,在其战后60多年建馆史上,从未新建一处新馆,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如芝麻粒大小的各种虫子,钉在大头针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软化和着色处理,修旧如旧。
——朱成山《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材料三意大利作家莱维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大屠戮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是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
他强调“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题,要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
”
——黄文凯、王晓燕《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扭曲的人性”的主要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奥斯维辛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奥斯维辛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4分)
(3)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合理化建议。
(2分)
2019年江苏高考历史全真模拟试卷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C 2. C 3.B 4.D 5.D 6.A 7.A 8.B 9.B 10.D
11.C 12.D 13.A 14.C 15.B 16.A 17.D 18.A 19.A 20.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21.(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
根源:强宗大族崛起。
(4分)
(2)作用: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提高治国效率;(2分)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兼顾地区平衡,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缓和社会矛盾;(3分)巩固儒家地位、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2分)
(3)价值: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监察制度等);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之积极性;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
(3分)
22. (1)维新派强调体用并重,不再刻意维护“中体”(封建专制及纲常名教);维新思想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从根本上威胁封建专制统治。
(4分)
到60年代初有所发展,成因:赫鲁晓夫改革有所成效;1963年又陷困境,成因: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持久性。
(6分)
(2)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忽视农业),而且其执政后期改革与经济发展日趋停滞;有限的农业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旧体制;没有对农业进行现代化改造。
(4分)(3)教训:要把农业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改革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
要勇于突破旧体制,不断深入;体制改革与现代化技术改造应同步进行等。
(3分)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严重;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大官僚大地主势力(保守势力)强大。
(3分)
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富国强兵,偏重理财)(2分)
(2)原因:改革指导思想与措施实行的偏差;保守派反对,党争严重;用人不当;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王安石个人因素(一意孤行等)。
(5分)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方法:“归纳——演绎”法;“物理——数学”法。
特点:实验与数学相结合;重视定量分析。
(4分)
(2)困难:国势衰微;经费筹集;人才调集;技术运用;国际压力等。
创新:创造性设计“之”(或“人”)字形线路;采用直井施工法等。
(4分)
(3)牛顿的时代,英国资本主义兴起,西方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发展,故重视原创基础理论研究;詹天佑处于民族危机严重、国力衰弱的近代中国,以实用技术创新见长。
(2分,突出不同的国情和社会条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
(1)特点:遗物种类丰富;投放有一定顺序;有人为破坏、火烧的痕迹。
(3分)理由:器物叠放层次有序,不像是一时匆忙窖藏;出土的青铜器、玉石礼器等器物是典型的祭祀用品;遗物反映出“燔燎”祭天的祭祀形式。
(3分)
(2)依据:根据地层分布;器物样式比较。
(2分)方式:以考古发现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2分)
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表现:德国法西斯强迫犹太人充当苦役;虐待和屠杀犹太人;恶劣环境迫使囚徒之间互相争斗;亲情荡然无存。
(4分)
(2)原则:原样保存;精细修复文物。
(2分)不同:材料二侧重保护物质遗存;材料三侧重精神反思。
(2分)
(3)建议:对遗址遗存进行原样原貌的保护;超越民族经验,对人类社会、人性本身进行反思。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