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
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
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9],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10]之趣。职称论文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11]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12]、‚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13]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