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研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研什么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合自己平时的教研实践,探求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应该研究的内容
面对新的课程,我们有太多的习惯将失衡,如我们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等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呼唤我们一线教师职业角色转型,要求我们要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借助教研组的力量,加强教研,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课改的要求,而要研什么呢?我认为:
一、研课程。
课程教研就是要共同研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它可提升为教研组或备课组确立的科研课题。例如:教师做学生入学情况的调查,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共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体现新课程思想;《课程标准》中哪些标准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哪些不符合?例举出实据;可以怎样修订《课程标准》或教材;开发了哪些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怎样做,如何评价学生的终结发展水平……
课程的教研可把问题教研和课题教研相结合。运用学生访问卡、教师和学生的课后交流、教学反思和札记、听课后评课及做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和教研的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的成果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的快乐,能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研究的主动性、提高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二、研学生的认知风格。
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认知风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迄今为止,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大致有:扫描型与聚焦型、序列型与整体型、冲动型与思考型、发散型与聚合型等等,这其中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一组认知风格,它构成了认知风格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是认知风格的核心。
“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依存型就是根据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作为学生主要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此教师要具备心理分析、行为观察的知识和能力,善于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考察各种教学策略与不同学习风格的适应程度,创设适应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宜的速度、合适的方式,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学习和集体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教研,可进一步明确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共同研究和设计出每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共同探索优化不同认知风格的途径,激励和引导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方法,及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以便鼓励两种认知风格学习者的竞争,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协同精神,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研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根据学科的特点,通过把CAI技术和IT技术揉入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是今后学科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微观现象宏观化,宏观现象微观化;化“不可视”教学为“可视”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但CAI教学模式≠传统的注入式教学+CAI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利用多媒体来减少板书,因此哪些内容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怎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过程?怎样建立一个内容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怎样制作或编辑有效的CAI课件?等等问题都需要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教研,不断完善。
四、研不同阶段的不同的教学原则和对策
不同阶段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时间、对象的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要采取怎样的教学原则和对策才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益呢?在前一届高三数学第二阶段复习中,经过全备课组的共同研讨,我们就共同确立了以下的几个复习的原则:1、着眼于知识重组的原则,即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2、建立完整能力结构的原则,即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本阶段的首要任务,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3、实际联系理论的原则,特别是通过对应用题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数学的魅力。4、关注“主题”与“主干”熔点的原则,从考试命题角度看,题目的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本阶段的复习选材和知识主干挖掘时,注意寻找“主题”与“主干”的熔点,如热点问题及其背后所涉及到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我们选择的“熔点”。5、形成思维体系和方法的原则,例如:在解题训练中,引导学生在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从有用信息的提取入手,然后根据题意认定解题所需要的原理、方法,再进行事实材料的分析、判断,最后进行结论的评价与反思。
五、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新一轮课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五方面的意识:1、积极参与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的意识。2、教师要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意识。3、教师要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的意识。4、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上出“自己的课”,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的意识。5、教师要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颇具学科特色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强化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集体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