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节日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 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 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 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 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 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 尼族,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 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 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 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老人节
• 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 多山区的哈尼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 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早上,小伙子 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肴。 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 满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 松下。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锘锣 一齐击响。
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 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 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接着,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姑 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 鼎沸中跳起阳猛套(老人圆舞)。
• 住元江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和江城等 县的哈尼族,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 的阶段。这些地区还残余着土司制度。由于这些 剥削制度的存在,哈尼族人民长期以来受尽了压 迫和剥削,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特别是帝国主 义的入侵和国民党的统治,更使广大哈尼族人民 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 新中国成立后,哈尼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还建立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从 1952年起进行了民主改革,并根据不同地区的情 况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在红河哈尼族地区通过和 平协商进行土地改革,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地区则 采取发展生产的方针。
千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为开拓祖国边疆山区 不断进行辛勤劳动。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 林。红河西岸哀牢山麓遍布梯田,高达数百级, 从河谷到山巅,宛如天梯,宏伟壮观;并在梯田 养鱼,使当地成为哀牢山区的鱼米之乡。
• 绿春县茶厂所制滇绿,畅销内地。哈 尼族所居西双版纳的南糯山,是驰名 中外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哈尼族种 植麻、棉、靛草,自织自染。红河州 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据 《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2000年 前的汉代就已产锡。
• 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 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 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 骑上磨秋,磨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 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 和月亮。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 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 亮晚上出。
•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 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可是, 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为了纪念他们, 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 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 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 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 昂。从此形成节日。
•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 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 人的习俗,如果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 许。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 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墨江 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 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 没有遇到兔子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 哈尼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 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 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 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 “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 等。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 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 厚的民族特色。
•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红河、 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楼房有上、 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 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 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 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
• 我国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 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新平、 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 春、金平、江城等县。根据2000年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人口 数为1439673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 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在 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于1957年创制了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 “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和夷”大约是古羌人南迁的分支。从公元四世 纪到公元八世纪,又有部分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 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人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 称为“和蛮”。“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 其东部的“三十七蛮部”中,“官桂思陀部”、 “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 等,都在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
• 庆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 节日祭品 :一头牛,家家户户都分一份作 家庭祭祀供品。
“苦扎扎”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打秋千。 节日的第一天,各村各寨要上山挑选 一棵粗直的松树做磨秋杆。秋杆有规 定尺寸,长短每年相差不能超过3至5 寸。秋杆木黑夜砍好,黎明前扛回村。 第二天,家家杀两只鸡、一只鸭献秋 木,然后立磨秋、竖转秋、架甩秋, 并在秋场一侧略高于地面的土坎上安 放牛皮鼓。
磨秋节
• 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 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 举行,又称“五月年”。关于磨秋节的来 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 叫呵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 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 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 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 稼不能正常生长。
• 经过建国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尼族和哈尼族地区的经济、 文化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由昆明到边 远各县之间都通了公路,哈尼族地区中、小型水 电站星罗棋布,建立了冶炼、采矿、机械制造、 化工、水泥、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 等工业部门。农、林、牧、副、渔、矿各项生产 大有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文化教育事 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哈尼族聚居的绿春县为例, 现在80%的哈尼山寨有了学校。
•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哈尼族 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居住在墨江、新平、 镇源等接近内地的哈尼族,因受汉族经济文化的 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已先后进入封建地主经济 的范畴。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当, 土地的买卖、租佃关系已很普遍。而居住在西双 版纳和澜沧江一带的哈尼族,则受封建领主的统 治,有的地方还保存一定的“刀耕火种”原始生 产方式。
•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 府隶属云南行省,加强对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统 治。明代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 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职官衔,并受所隶 流官的统治。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 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流官制度代替了部分地 方的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左能等地 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 者。
• 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现在,县有医 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乡有卫生所, 人民健康水平大为提高。在各条战线上, 本民族干部逐步成长,在州、县、乡各级 党政机关中,都有哈尼族干部担任领导工 作,实现了本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哈尼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 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 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 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 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 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 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 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 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 按当地群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 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割 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 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另外,还要把 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 一定的地方。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 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 唱歌直到深夜。
里玛主节
• “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 春天的盛况。它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 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 举行。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 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为“哈波 阿玛”。
• 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 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 (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 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 汁,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的糯米饭 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鸟。然后, 会集在村坡寨头唱歌跳舞。
• 里玛主节的来历:传说古时候,布谷鸟受 天神的派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 报春。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疲力尽,眼 看就要掉入大海。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 尾,龙尾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 树上休息。这样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 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哈尼族人民就按时 春播,获得丰收。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 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节日。
六月年
• 六月年,也叫苦扎扎节,是在六月里举行, 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 主要内容。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 盛餐。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 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 赐。
• 六月年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 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 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 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十月年
•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 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 月年。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 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 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 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 则不能吃。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 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 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 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 己的烹调手艺。
节日
•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年。哈尼 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 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六月节在 红河地区称“苦扎扎节”,一般在6月24日 前后,节期3~6天。一些地区还有还有新 米节、苗爱拿节、里玛主节等节日。此外, 内地和红河地区的哈尼族群众同汉族一样, 也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苗爱拿节
• 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 要过“苗爱拿”节。“爱拿”意思泽 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 一般在五月上旬。节日当天,全寨子 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一 份。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 角号。据说,吹牛角号是对耕牛宣布 休息命令。
• 其中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 拿”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 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的耕牛 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牧童 没办法,就吹起牛角号向耕牛说: “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 现在秧已栽完,请你们休息吧。”耕 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
新米节
•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 族自治县的卡多人(哈尼族支系)的 “新米节”,庆贺以稻谷为首的“五 谷”、“六豆”成熟的日子。这天, 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 饭“尝新”。
他们认为,吃了新米饭的人,在 这年里就能增强体质,产生出一股新 的力气来。如果到这天新谷还不上场, 他们也要把谷穗或刚孕穗的谷苞采回 一些来,烤干磨成面粉,拌在其它食 物里吃,以表示在“新米节”尝到了 新。
• “苦扎扎”,其含义是迎接“俄咀” (一位仙人)到哈尼人间巡访,为哈 尼人驱害降魔,祈求“俄咀”保佑山 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 “苦扎扎”又是哈尼族的宗教节日,节 日隆重的祭祀活动与哈尼人生产节令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节日活动是农 事活动的时间表;“苦扎扎”活动主 要展示了哈尼族宗教祭祀文化和娱乐 交际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