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简述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锥体系、锥体外系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
主要功能及其生理意义。
3 阐明突触传递的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比较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
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4 叙述自主神经纤维及其递质、受体的类型、分布和作用。
5
学会做人体腱反射检查,观察去一侧小脑动物的表现,理解小脑的功能。
【预习案例】
肌力Ⅱ级,提示该患者躯体运动障碍;乳头平面以下痛觉减 退,提示该患者浅感觉障碍;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消失 ,提示该患者深感觉障碍;膀胱充盈,不能自己排尿,提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副交感神经缺失症状。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1.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的疾病 这类疾病的典型代表是帕金森病 2.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的疾病 这类疾病有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功能特征①交叉支配, 但在头面部多为双侧 性支配。②运动区定 位精确,上下倒置, 但头面部代表区的 内部安排是正立的。 ③运动代表区的大 小与肌肉运动的精 细复杂程度成正相关。
极化即抑 制性突触 后电位 (IPSP)。
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由神经末梢 释放并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分为外周和中枢神 经递质两大类。
(一)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末梢释放乙酰胆
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纤维,包括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二)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在中枢内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 传入通路中,对调节感觉传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人体的感觉神经纤维,由后根进入脊髓,分别组
成不同的传导束,向高位中枢传导冲动。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人体除嗅觉以外的各种感觉传导路都要在丘脑内
域,称为抑制区。
(三)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 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 ,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 直.
图:去大脑僵直机制示意图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 前庭小脑主要是指绒球小结叶,其主要功能是维
持身体平衡。
(3)神经纤维的分类
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差异,将哺乳动物 的周围神经纤维为A、B、C三类,其中A类纤维 又分为α、β、δ、γ四个亚类,此种分类多用于传 出神经。另一种方法是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源将 其分为Ⅰ、Ⅱ、Ⅲ、Ⅳ四类,其中Ⅰ类纤维再分 Ⅰa和Ⅰb两个亚类。
(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元的胞体与轴突之间必须经常进行物质运输
2.去甲肾上腺素
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 腺素能纤维。体内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属 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二)中枢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种类繁多、功能复杂,主要有 四类。其分类、分布和功能特点归纳如下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一)单线式 (二)辐散式和聚合式 (三)链锁式和环式
案例:张某,男,23岁,主诉发热、双下肢无力3 天,排尿困难1天。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肌力Ⅱ级, 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无肌肉萎缩。乳头水 平以下痛觉减退,关节位置觉、音叉振动觉消失。膀 胱充盈,不能自己排尿。
问题:该患者有哪些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运动、
感觉、自主神经)?
分析:该患者主诉双下肢无力,神经系统检查双下肢
(二)运动传出通路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 系来完成的。
1.锥体系及其功能
锥体系包括上、下两个运动神经元 ,主要功能是执行 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指令 .
2. 锥体外系及其功能
突触的基本类型示意图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具体过程如下:当突触前神经元有冲动传到末梢 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一定水 平时,突触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细胞外 Ca2+进入末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Ca2+浓度的瞬 时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引起末梢递 质的量子式释放。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经扩 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 化学门控通道,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 的改变,使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突触后 膜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 。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 与后膜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后膜对Na+ 、 K+通 透性增加,主要是增加Na+的通透性, Na+内 流大于K+外流,从而
引起后膜局部去
极化,即兴奋性
突触后电位
(EPSP)。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相应受体结 合后可提高后膜对Cl-的通透性, Cl-内流引起后 膜局部超
(二)调节肌紧张 脊髓小脑是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的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 (三)协调随意运动 皮层小脑主要是指小脑半球的外侧部,其功能是
具有协调随意运动的。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 基底神经节是指皮层下一些核团的总称。
(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一)单向传递 (二)中枢延搁 (三)总和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五)后发放 (六)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三、中枢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是由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兴奋性神经元先 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传人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四)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 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 反射活动。
1.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反射 (2)肌紧张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其反射过程归纳为: 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螺旋
状感受器→肌梭传入纤维 →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 →α传出纤维→梭外肌收 缩。
(三)内脏感觉代表区 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于体 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和边缘系统等皮层部位。
(四)视觉代表区 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层距状 裂的上、下缘。
(五)听觉代表区 听觉代表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其投射
是双侧性的。
(六)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嗅觉和味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味
④常伴有牵涉痛。
2.牵涉痛
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疾病常引起体 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图:牵涉痛示意图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
经元,可分为α和γ两类。
和交换。借助轴突内的轴浆流动实现运输物质的 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经常释放一些物质,调整被支配的组织
的代谢活动,持续影响其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这种作用称为神经的营养性效应。
二wenku.baidu.com突触
中枢神经系统内含有大量形态、功能各异的神经 元,它们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神经元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突触联系,突触传 递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丘脑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2.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核)
(非特异投射核) (联络核)
(非特异投射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
(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
图: 丘脑主要核团示意图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体表感觉代表区 中央后回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称为
换元,然后再投射到大脑皮质。
深感觉 浅感觉
图: 感觉传入系统
深感觉传入系统
精细触觉 本体触觉 深压觉 薄、楔束核换元后交叉 内侧丘系 丘脑后外侧腹核 中央后回
先上行后交叉
(一)丘脑的核团 丘脑的核团或细胞群按功能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 感觉接替核 2. 联络核 3. 髓板内核群
(一)突触的概念和分类 突触(synapse)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二)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在突 触前膜内侧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囊泡, 后者称为突触囊泡或突触小泡,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有和相应递质相结合的受体。
图: 屈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一腱当 次时叩 收股击 缩四股
头四 肌头 发肌 生肌
动画: 膝跳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加强和抑制肌紧张的区域,分 别称为易化区和抑制区。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及其作用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
域称为易化区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及其作用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抑制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
第一体表感觉投射区. ①躯干四肢部分的感觉为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
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分
辨愈精细的部位,代表区愈大; ③投射区域上下倒置,但在头面部的代表区内部,
其安排却是正立的
图: 大脑皮层感觉区示意图
(二)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是运动区,也是 本体感觉代表区。
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
四、痛觉
痛觉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人体时所产生的一种复 杂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 对人体具有保护意义。
(一)痛觉感受器 痛觉的感受器即为一些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
于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等处.
(二)皮肤痛觉 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两种性
与功能单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有1000亿个神经 细胞,尽管其形态和大小有很大差别,但大致都可分为 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类。一个 神经元可有多个树突,其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兴奋 传向胞体;但只有一个轴突,其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 动,末梢可释放神经递质。
(二)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指的是轴突离开轴丘短 距离后,被髓鞘包裹的 部分,其功能主要是传 导兴奋。
动画: 神经元的功能性作用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生理完整性。 ②绝缘性。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受 多种因素的影响。神经纤维直径越粗,传导速度 越快。
(二)脊休克 脊休克( spinal shock)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
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 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脊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一侧肢体 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屈曲,称为屈 肌反射 .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 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称为对 侧伸肌反射 .
质不同的痛觉,即快痛和慢痛。快痛是一种尖锐 而定位明确的“刺痛”,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清楚 的“烧灼痛” .
(二)内脏痛
内脏痛是指内脏本身或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时产 生的疼痛。
1.内脏痛的特点
①定位不准确,不能分辨刺激的性质,这是内脏 痛最为主要的特点;
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慢痛; ③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敏感 ,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却不敏感
第十单元 神经系统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 京 出版社
在机体的三大功能调节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它既可以直接或间接调节体内 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活动,使之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又可以使各系统和
器官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迅速而完善的适应性反应。
第十章 神经系统
【学习目标】
1 解释突触、神经递质、牵涉痛、牵张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