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床的特性与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联机床的特性与应用

摘要:并联机床是机床技术与机器人结合的一项新产物,在技术的革新下,并

联机床类型愈加多样,在工程界与学术界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关于并联机床,

国内外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主要

针对并联机床的类别、特征与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并联机床;特性;应用

并联机床是并联机器人机构和机床结合并建立在空间机构学、机械制造、数

控技术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以及CAD和CAM等技术上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可

以实现加工工件的多坐标的联动数控加工、装配和测量以及对各种复杂的特种零

件的加工工作。在设计上无导轨,克服了传统的数控机床刀具只能沿着固定导轨

行进而造成的刀具作业自由度偏低、灵活性差和机动性不够的缺陷,被广泛应用

于航天航空、船舶、国防和大型模具等大型复杂零件或特种零件的加工制造。

相较于传统的串联机床来说,并联机床具有以下特性:

一、简单的结构形式

和传统的串联结构的机床相比,并联机床的机床机械零部件数目大幅减少,

其组成部件主要由滚珠丝杠、虎克铰、球铰以及伺服电机等组成。其通用组件多

可以由专门厂家进行生产制造,因而并联机床在制造和库存成本上都大幅降低,

并且容易进行部件的组装和搬运。

二、良好的结构刚性

封闭性结构的采用使得并联机床具有相对较高的刚性。由于并联机床的结构

负荷流线短,并且其负荷分解的拉力和压力是有六只连杆同时承受的,在外力一

定的情况下,从材料力学的角度来看,在应力和变形方面,悬臂量的应力和变形

最大,两端插入次之,随后依次是两端简支撑和受力的二力结构,最后是受张力

的二力结构。因而,并联机床拥有高刚性的特点,优于传统的串联机床。

三、加工速度高而且惯性低

在设计上,并联机床的结构所承受的力能发生方向的改变,两力构件因此成

为最能节省材料的结构,并且并联机床的移动件的组成数目减少且受六个致动器

的同时驱动,机器运转达到高速化很容易,并且惯性相对较低。

四、良好的加工精度

并联机床的组成是多轴并联机构,其六个可伸缩杠杆长都可以单独作用于刀

具的位置和姿态,不会造成传统串联机床出现的几何误差积累和放大的问题,甚

至还可以产生平均化效果,具有结构设计的热对称性,热变形相对较小,所以会

产生工件加工的高精度。

五、功能多样,灵活性强

并联机床结构简单且控制操作方便,人们在进行铣削、镗削、磨削等工件加

工时,可以根据加工对象把它开发成专用机床,也可以设计成通用机床,非常灵活。一旦给并联机床配备必要的测量工具,并联机床就可以被组装成测量机床,

具备了机床的多功能化的特性。并联机床的这种多功能性和较强的灵活性在国防、民用方面均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六、实现了stewart平台操作,变换坐标系方便

Stewart 平台结合了数控技术、计算机软硬技术和CAD\CAM技术,具有硬件

简单,软件复杂的特点。没有实体坐标系的设置,工件坐标系与并联机床的坐标

系的转换完全由软件来完成,转换起来非常方便。并且只要符合机床加工的范围,

在进行不同器件的加工时,只需要对连杠长度和接点位置进行改变,输入新的机

构参数就可以完成,省去了机件的再制造和调整环节,也便于进行对并联机床自

身的机体维护。

总之,并联机床具有以上特性,并且由于合理的受力结构,使得并联机床的

运动部件磨损小,而且由于没有导轨,避免了传统串联机床的机械性操作,灵活

简便,也不会产生铁屑或冷却液进入导轨内部而产生的导轨被划伤、磨损以及铁

锈的锈蚀等问题,使用寿命相对较长。

并联机床具有工件加工的高刚性、高速度、高精度和高灵活性,同时还具有

大推力、重量轻、组装简单、多功能以及造价低廉等优点,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适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制造领域,既可以完成对叶轮、海艇螺旋桨、发

动机箱体等复杂的自由曲面的加工,也可以完成对一般工件的铣削、磨削和镗削

等工作,在工业用和民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市场且前景十分广阔。

并联机床是新一代机床的代表,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物,是现代机

器人技术和现代数控机床技术结合的高科技产品,代表着机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和方向。它所具备的体系刚度重量比大、技术附加值含量高等优点使得高精密仪

器领域内重要部件的加工对并联机床的需求增大,是国家技术力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的并联机床的研究与开发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和国外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待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峣,李铁民,王立平. 过约束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17)

[2] 刘晓,赵铁石,边辉,罗二娟,苑飞虎. 耦合型3自由度并联稳定平台机构动力学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01)

[3] 孙小勇,谢志江,蹇开林,张钧. 6-PSS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J]. 农业机械学报. 2012(07)

[4] 胡波,路懿,许佳音,于晶晶. 新型过约束并联机构2RPU+UPU动力学模型[J]. 机械工程学报. 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