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格宁:没有人天生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格宁:没有人天生卓越
写在前面的话:
采访业界声名显赫的专家学者,恰由于“天下何人不识君”,常感无从落笔。这次面对姜格宁教授,将他从医三十余年,掌舵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这艘航空母舰近二十载的经历浓缩成千字文,更为惶恐。但欣慰的是,这部访谈,并无完结,如稻禾原野,谷穗难以望尽。约好姜教授,再过十年,再次对话,再度回眸。姜教授表示:“希望到那时,中国胸外学科建设已能够规范、平稳地发展,人才建设更加完善,团队更具有创新精神,更注重临床研究、前沿领域研究以及数据库建设,并借助世界级的病例数量,挺进世界一流胸外科行列。”
姜格宁:没有人天生卓越
《卓越胸外科医生的培养》——在上海市肺科医院主办的第22届“胸外科新进展国际学习班”上,姜格宁教授首次分享了这一讲题,此后历经2.0版本、3.0版本,至今,这份并不繁复的PPT已经历了n 轮进阶。
“为什么做这个讲题?”
“医生职业规划很重要,希望每一个胸外科医生都能依自己的兴趣,做到极致。”
如今的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可以用“卓越”来形容——年手术量超过17400例,稳居世界手术量最大的胸外科中心之位;作为欧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日本呼吸外科学会等机构胸外科培训基地,800多名来自欧、美、亚、非等国家学员来此进修单孔胸腔镜技术;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摘得胸外科专科声誉排名与专科综合排行的双料亚军;全国医院胸外科领域专利申请排行榜中,以308项这一惊人数字一骑绝尘……
然而,时间倒回18年前,当42岁的姜格宁接任胸外科主任一职时,科室的年手术量仅为300~400台,相当于当下一周的量。抱着“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知名胸外科”的信念,姜格宁带领团队筚路蓝缕。
回望这条“逆袭”之路,你会发现,从来没有人天生卓越,令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永远只有行动。
以下为姜格宁教授自述——
谈创新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上海有一个肺科医院
成功的定义有许多种:手术技术精湛,治愈更多的患者是成功;带教更多的学生,培养更多的医生是成功;加入知名的学术组织,获得重要的学术地位是成功;获得需要的研究经费,发表重要的论文是成功;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也是成功,但以上所有加在一起才能称得上卓越。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团队一步步从成功走向卓越,回看“历史”,刚开始,我们并没有清晰的路径规划,摸着石头过河,随时校正目标。但有一点从始至终没变过——我们科室要做超越者、引领者。
早期阶段,技术创新是我们的主要阵地,尤其是“查缺补漏”式的创新。那时候我国的胸外科还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就找了个小黑板,写下哪些手术是国外开展了,但我国没开展或没开展好的,哪些是上海地区还没有开展的,把它们分条缕析地列出后,思考怎么把它们拿下。
我们基本每年推出一个国内欠缺、尚未成熟的技术——如各种气管隆凸创新手术、自体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肺减容手术、肺移植(再次肺移植、儿童活体肺叶移植)、单孔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剑突下同期双侧肺切除手术、同期双侧VATS肺叶切除术、单孔VATS 肺段切除术、VATS袖式肺切除术、VATS全肺切除术以及经颈和经剑突下胸腺肿瘤切除术等。两年、三年、五年,年年如此,科室的实力和影响力慢慢积累。
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后,我们开始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创新和超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当时没有想出答案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很多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是在某个病例上遇到了某个问题,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寻找新方法,进一步对手术进行简化、程序化。例如:超长的气管肿瘤、巨大的气管食道瘘,当气管缺损巨
大无法直接吻合时,国际上尚无好的解决方法,我们采用肌皮瓣修补气管后壁;巨大的胸骨,国际上没有优质的替代材料,我们研发了钛合金模块化胸骨。很幸运,我们的创新技术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走到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上海有一个肺科医院。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向临床研究转型。2018年,我做了一个《为什么外科医生要做临床研究》的PPT,把胸外科近几十年的临床研究,全部找出来,做一个对比,国外是怎么样的,国内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差距在哪儿?差在哪些方面?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近年来也算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团队2018年拿到了7项国自然基金,2019年拿到10项;近十几年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89篇论文,其中胸外科三大核心期刊JTCVS、ATS、EJCTS收录的关于单孔胸腔镜论文中,有29%来自肺科医院。此前在国际专科顶级杂志上,很少有中国专家发表综述。我们在JTCVS上投了一篇关于全肺术后心疝的综述,收到了来自国外60多个专家的问题,认真回复后文章发表了;那篇肌皮瓣修补巨大气管缺损文章被ATS直接退回,我们直接指出评审专家的不足,文章也发表了;记忆最深的文章是一篇全肺切除术后食道癌手术的文章被ATS直接退回,两年后日本发了一篇类似文章,我们直接把两篇文章寄给主编,主编马上发来热情洋溢的邀约,文章也很快发表了……但后来反思,只有这些还不够,要做引领性的东西,起码十几二十年之内,让别人忘不掉。
必须要承认,外科医生的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验室研究,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科学思考的时间。外科医生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实验室中。
在早期,需要寻找合适的导师,能够同意自己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部分精力投入到研究之中,学习方法学和科研思维。之后,可以寻找基础研究者进行合作,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有意义的科研问题,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同时,可以尝试获得单位的支持,不论是时间的,或者基金的支持。
我们从来不是为了拿国自然而去做项目,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去写文章,我们的目的是见到成果转化,成果落地最重要。所以,我一直
反对用国外的数据库去写文章,写出来也是帮别人打工,中国要拿出自己的数据,去写我们自己的东西,才能培育出服务于中国的成果。
有一年参加欧洲胸外科医师学会(ESTS)年会,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一位专家曾对我说:“如果你们中国人的数据库做好了,未来,全是你们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
过去三十年,肺科医院做了57000多例肺癌,我们目前已经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这些数据,虽然产出很慢,但是还要做。这个数据库是我这么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努力去探索,做最重要。
谈团队
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2010年,Patterson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他观察到的现象:“胸外科医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工作。”我们的临床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间同事的相互协作,上下级医生,麻醉医生,影像科,肿瘤科医生,护士和医院管理人员等。我们都知道以团队形式工作的是必需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领导能力,首先应当认清自我,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必须认可自己只有与他人协作才能成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团队上,而非自我。
2003年,我开始做科室主任的时候,最缺的就是人才。我就一年培养一个(带组)主任出来。只要用心肯干的人,我都愿意用,但我自己心里有一杆秤,在医德方面,我卡得很紧。做医生“临床”是基础,但凡不关心患者的,比如连术前术后资料都不能背出来,我不会让他带组。
当然不是每个医生都擅长做主任,全才很少。胸外科作为一个专科化程度极高的学科,依然可以分出众多亚学科。在一个大型团队中,应当按照自己的特长及兴趣,选择合适的亚专科,深入钻研,做到极致。
每个人的长处都不一样,有些医生喜欢开刀、有些喜欢钻研技术发明、有些喜欢搞临床研究,那就放大这些长处。
比如发明了“蛇头钳”(该器械目前被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公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