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治水的影响

大禹治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它对于中华民族及其历史与文化的形成、演进,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大禹曾以“疏导之法”治水成功,“禹疏九河”的故事也广传民间,古代治水方略大都围绕着“疏导”和“堤障”两大核心。“堤障之法”是治水的重要策略,并且在实际治河中每每都以“堤障法”治河为主。“疏导之法”是用分疏治水,疏导洪水,治理河道。此外,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他除了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之外,还在治理水土的过程中,统一了周边的民族,促进了国家的形成,并使早期科学进步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大禹治水传说中,大禹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对我国传统水利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命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用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堤毁墙塌,洪水反而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很艰苦,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

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花了十三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座大山,开了一条条河渠。他公而忘私,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看,他也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纵观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可以说,治水思路的调整是大禹治水成功的关键,也是水利文化的核心和

精髓,水来无形,越堵反而会让它积聚更多的能量,会一发不可收拾,而疏导则能将其能量化解,这里面所包含的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与哲学智慧,对水利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治水活动具有难度大,历时长,投入人、财、物力大的特点,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提早筹划,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大禹治水初期,并没有盲目去做,而是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对地形地势进行了考察,研究了各种水情,才决定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这种未雨绸缪,凡事做长远打算的思维方式对我们当今处理问题有很大帮助。

大规模的治水活动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同时还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此,为了除水患、兴水利,必须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万众一心,团结治水,必须顾全大局,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处理治水中出现的利益冲突,必要时甚至要牺牲局部利益保证全局利益。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未成功,被处死于羽山,大禹受命继续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此时的大禹并未因弑父之仇而怨恨,未因治水的艰险而推辞,而是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不计私怨,不畏风险,接受重任……久而久之,这种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便深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对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禹知道要和洪水作斗争,只依靠少数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广大民众,要发动民众必须尊重民众、关心民众,实实在在的为民众做好事,以仁爱之心博得民众的拥戴,才能指挥民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大禹提出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极其宝贵的民本思想,在治水过程中,他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因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达到了政令通行无阻的境界,从而获得了治水的最终成功。大禹治水的顽强拼搏、匡业济民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

大禹治水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靠的就是这种价值和精神。

惠民县水利局丁建芳牛倩

二〇一〇年九月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