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sf1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证券投资研究——以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股市状况为例(增加3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证券投资研究

——以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股市状况为例

摘要:行为金融学将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念融入到金融学之中,通过行为金融学角度来探析证券投资可以为弥补传统金融学的理性投资者思维带来的对主观心理影响证券市场秩序的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股市状况表明,我国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时也受到了投资心理的影响,需要通过完善投资市场的成熟度、完善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投资者的市场适应能力等措施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证券投资股市状况

目录

引言 (1)

一、证券投资的行为金融学解读 (1)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内涵 (1)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 (2)

二、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股市状况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3)

(一)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股市状况概述 (3)

(二)股市状况的行为金融学分析 (4)

三、行为金融学对我国证券投资的启示 (5)

(一)实现我国证券市场成熟度的提高 (5)

(二)完善投资者保护体系 (5)

(三)提高投资者的证券市场适应能力 (6)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随着对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理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是各个国家80年代以来金融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行为金融理论是学者对投资者投资主观心理的一种分析,它的出现弥补了以理性投资者为理论假设的现代金融理论在个体差异性行为分析上的不足。行为金融理论这一交叉学科是从行为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影响入手寻求金融投资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架构,推动金融学发展的新动力, 在理论层面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各国股市均造成了承重的打击,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策略时,基于市场过山车式的变换行情,对原有的理性分析的偏离更为严重,传统的金融投资理论已经很难对其投资行为进行良好的预算和判断,同时投资者也更需要有效的投资指导以帮助其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下减小损失。在此背景下,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危机前后的投资者行为的分析的参考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证券投资的行为金融学解读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内涵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微观个体的心理学角度分析投资者金融行为的逻辑体系,是重要的金融分支学科,挑战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立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标准金融理论。行为金融学的观察视角是个体金融行为以及产生群体金融行为的金融心理念,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金融心理变动的原因去分析、解读、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趋势。行为金融学对传统证券市场分析的矫正意义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分析现阶段市场中的大量个体投资者的具体金融行为与真实的证券市场发展存在的数值偏差,以发现其中的问题。第二,将个体投资策略的制定,与不同的市场个人的理念联系起来,从而尝试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和科学有效地预测市场主体和发展运行状态的模型。

行为金融学相较于传统的金融学主要有以下两个不同。首先、传统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以假设为前提的同等智慧和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行为预期。比如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经过理性预期、做好风险回避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投资决策的结果。但是通过证券市场上多年来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市场中的实际投资行为和投资效果与精确的模型分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投资者并不能时刻保持理性,总是会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分乐观,认为自己的投资策略十分符合市场未来的发展预期;或者说,在遇到大的市场波动时,不能冷静分析,受到恐慌情绪的影响大量抛售金融资产。这种现实与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整体性的,也是长期存在的,并不能因为统计与计量的判断而消失。1其次,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是通过竞争实现有效地优胜劣汰

1金飞.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探析证券投资[J].现代商业.2014.(04):36.

的,对所有的投资者都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只要投资者具备了足够的理性,那么其总是

能够发现并抓住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获利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最终实现完全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投资主体的筛选。但在现实并非如此,许多由于非市场因素造成的“反常现象”的出现导致传统金融理论不能有效地对其予以解释和预测。在这个情况下,不能再将投资者作为无差别的因素而排斥在考虑范围之外,其个体差异成为学者理论分析的一个部分。金融学的研究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转变为以实际发生的市场变化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实际的市场情况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投资决

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并以此为根据解释金融活动中与理性选择理论相悖的地方。2基于上述的三点预设,行为金融学发展出以下三个重要的理论。

1、认知偏差理论

认知偏差理论是基于投资人的有限理性而发展出来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一种广泛的现象,即人们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或者观察到的现象而对某人或某事作出判断。这一经验性的判断与年龄、投资期间、代表性直觉等7项因子有关。3但是由于观察的偏差或者信息的虚假而出现的判断失误。这是人们在在利用已经形成的经验法则而对未发生的事务进行决策判断时所产生的错误。处理决策信息时的偏差有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保守性偏差等,导致这类偏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或者投射效应。反应在证券投资上,投资者可能因为如果一个公司的证券在短期内给投资者留下一个营利空间较大的印象,投资者则会在以后的投资过程中,对他进行加倍的关注和留意意,并从乐观的方向解读有关于该证券的信息。尤其是在时间和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具有进行最优分析的资源,常常通过直观推断的方式将信息化繁为简,进而产生决策偏差。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所要表明的是大多数投资者是行为投资者而不是传统理论所假设的标准金融投资者。在现实的金融投资者的视角中,金融效用不是依靠准确计算的单纯财富的运算函数。他们的期望是会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他们对风险不是一味地采取规避的态度。这就与理性投资者的及时规避风险的投资选择策略不符。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由于已经承担了一定的损失反而会采取风险偏好型的投资策略,希望通过积极的策略增加收益。与之相反,仍然有盈利的投资者会采取风险规避的态度,以保持既有的收益。十分有趣的是,及时投资者所受的损失与获得的收益数额相等,投资者在损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远大于盈利时所获得的欣喜。因此,投资者对相同的盈利或损失可能性所持有的心理预期是不同的。

2易碧云.行为金融视角下的证券投资分析[J].财税金融.2012.(04):66.

3林欧文:股票投资者认知偏差与投资行为偏差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