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方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德育为先,学生的德育必须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是当前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所以说探求渗透的方式和艺术性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的问题。
一、结合教材特征渗透德育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适时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新课改之后,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时代感比较强的文章,有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的体现了坚定的信念。这些内容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篇课文的教授中,应当引导学生从事件出发,进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感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面对再大的阻碍,只要将其分解成小的困难,就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从这一点出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以及坚强的意志。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不会像数理化知识那样显而易见,反而是深层的、内在的、隐蔽的,德育教育要渗透到知识传授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好充分地准备,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信息,做到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使得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有所触动,所以说教师应当运用好语文课本,使其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结合学科特征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主体就是课文教学,被选进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典范,可以说是“文道结合”的典范,这就使得学科教学应当政治思想教育与学科知识做到很好地结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重技巧,做到潜移默化地传播。对于课文教学,如果离开了“文”的传达,那么“道”就不能成为语文教学,离开了“道”只进行“文”的传授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将两个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真谛,才能领会到语言的魅力所在,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教授议论文的时候,应当结合“文道结合”的特征,培养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马列主义观点、立场以及是非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教授《讲讲实事求是》一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培养严密的论证、充分的说理、引证法,还应当教育学生要清醒地意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以及出发点
是“实事求是”。
在对优美的文学作品进行教授的时候,要遵循“文道结合”的特征,争取让学生在把握文学写作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帮助学生追求审美情趣以及追求高尚的道德,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德。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正直纯洁的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在《绿》一文的教授中,由于课文清新充满激情,带给人生命活力,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品位,从而激励起学生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中学语文
教师要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追求美好以及高尚的道德精神,使得学生在对文章进行品位的同时还要培育其对美好的追求欲望。
三、通过训练作文渗透德育
由于当前很多中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是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的,很多父母拿孩子的学习也是没有办法,特别是有的孩子花钱不知道节俭、不知道爱护公共财物。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作文训练来启发学生的美德。比如让学生写作文《我懂得了——》,进而启发学生的真善美,启发学生能够意识到节俭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应当有自己的生活目标,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学生能够在作文的训练当中意识到节俭的美德与道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写关于父母、关于责任、关于生活意义的作文,通过一次次的作文训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唤醒学生自己的责任心与美德,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体验生活以及观察社会。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光靠课本教育是不够的,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更是不能只靠课堂教育,同时还应当利用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形式,这也是增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余时间或者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比如成语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开展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使
得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进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课外辅导比如指导学生练笔、给学生批改作业等是对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补充,这也是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深化、补充和巩固,同时也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通过给学生批改作业,书写评语进而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同时也能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责任编辑曾卉)